第一节 艺术类型与文艺美学的感性世界
1.艺术类型的形成与艺术划界的基本依据
艺术类型的形成,从艺术生成意义上说,一方面与人的生命活动有关,即,人们在自然生命活动中,顺着生命的自由意志,运用人自身的天赋,歌唱与舞蹈,言语与描绘,促成了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艺术的生成,另一方面,则与人的生命需要有关,即,当人们与自然世界遭遇时,内心充满着畏惧和疑惑,充满着意志与力量,于是,渴望歌唱与舞蹈、倾听与观赏,这样,艺术就在人们的原始生命需要中不断得到发展。最初的艺术,皆与生命活动相关,但是,在人类生命的自由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形成了专业的艺术家与专门的艺术形式。人类的艺术,可以停留在原初表现方式上,它属于“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永远保持它的原始创造性与民间质朴性。与民间艺术相对的“人文艺术”,则是人类艺术的成熟形态和不断发展形态,它超越了民间艺术的简陋和质朴,具有丰富多彩的思想形式与文化内容。因而,真正的人文艺术,需要不断地解释,虽然它在艺术的功能上可能不如民间艺术影响巨大。
艺术的分类,一直是很复杂的问题,从本体形态而言,可以分成:语言的艺术,造型的艺术,声音的艺术,影像的艺术;在每一艺术类型的内部,又可以分出若干变形种类。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强调艺术自身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每一艺术自身的审美独特性。最早的艺术类型,是诗乐舞一体,即身体的艺术或生命的艺术,它具有本源性,没有过多的艺术变化,但随后,每一艺术类型都获得了独立的发展道路。语言、声音和造型,源自于生命本身,最早阶段,密不可分,艺术家强调艺术之间的关联,以诗为中心,故而,诗与音乐,诗与戏剧,诗与舞蹈,诗与美术造型,构成了内在的和谐统一。应该看到,艺术的分化,是艺术进步与职业分工的必然结果。
艺术类型,有两种解释方法:一是从艺术的历史中确立类型,二是从逻辑的归纳中确立类型。艺术历史中的文艺类型,主要强调事实的归类,不求相关性;逻辑归纳中的文艺类型,则要强调划界的标准与审美的统一。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有很好的解释效果,因此,在文艺美学解释中,皆被广泛运用。从艺术史上看,不同的需要与不同的艺术活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艺术类型。
人们从日常生活出发,可以发现,最本源和最常见的艺术类型,是诗歌、舞蹈、音乐,但是,在每一大类的艺术中,皆可以区分出许多小的艺术类型,例如,诗歌可以区分为史诗、抒情诗和剧诗,舞蹈可以区分出民族舞、现代舞和交际舞等,音乐则可以区分为声乐、器乐、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等。人类艺术类型,大致可以区分出几个基本的类型,就这一问题,黑格尔与卡冈,在其美学著述中,有过专门讨论。黑格尔从艺术的自然种类出发,分别探讨了建筑、雕刻和绘画、音乐、诗歌,在探讨建筑和雕刻时,他从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形态出发考察具体的艺术类型,但是,在探讨绘画、音乐和诗歌时,他则只探讨浪漫型,在标准上很不一样。卡冈则将艺术分成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和空间时间的艺术三类,在此基础上,他分析再现和非再现的艺术,单功能和多功能的艺术,他充分考虑到了艺术的丰富复杂性。显然,卡冈注重逻辑的归纳分析,但是,在实际的解释中,还是黑格尔式的约定俗成的传统解释,例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歌等分类观念,更容易理解。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艺术的类型众多,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艺术类型,很难根据艺术的逻辑关联原则给予严格的分类,二是艺术的归类方法皆有其合理性,但在解释活动中,自然归类或传统归类方法,更容易解释艺术自身。因而,在这里,我采取折中的办法,不寻求对艺术的“无穷归类”,但是,强调传统的主导性艺术的核心地位。次要的艺术,虽然也有很大的价值,但是,由于其接受者少,因此,我们只能着重讨论主要的艺术类型,适当地兼顾次要的艺术类型。这样,问题就变得比较明晰,即我们的文艺美学,主要偏重于纯粹精神类的艺术的解释,相对忽略实用性艺术的解释,在此,我们就不能像黑格尔那样系统研究建筑和雕刻,只能集中力量研究语言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更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和影视剧。没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完美无瑕的,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黑格尔的艺术分类方法的价值在于:有其艺术历史的归纳性而缺乏逻辑分析的有效性;卡冈的分类方法的缺陷在于:时间空间艺术分类不清,至于视觉听觉分类方法,易于把握艺术的外在规律和艺术的审美方式,因为人类的视觉听觉感官早就存在,也是审美活动的最基本的感官。基于综合的方法,我们主要讨论文学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和戏剧艺术四大类型。
文艺美学的最突出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类型讨论艺术的审美特点,所以,谈艺录或诗论、画论和乐论,就是最典型的文艺美学表达方式。它不是某一类艺术的经验之谈,而是所有艺术的综合,我们的文艺美学思考,既要照顾每一艺术类型,又要综合每一艺术类型。艺术有许多类型,艺术本身与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密切相关,它通常有“民间艺术”与“经典艺术”两种表现形式。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人的生命需要,正如前文所言,最初的艺术类型,与生命自身紧密相关,或者说,立身于生命本身。这些艺术有:歌唱的艺术、舞蹈的艺术、诗歌的艺术、雕塑的艺术、建筑的艺术、戏剧的艺术。艺术只要具有这些本源的形式,就获得了民间和经典的两种道路:经典艺术,是具有高度艺术智慧的个人性民族性艺术,它被广泛地认同;民间艺术,则立足于民间和地方,在它特殊的表现范围内,维持着古老而质朴的艺术生命力。纯粹艺术的观念,要求艺术具有超越性作用,它不能直接作业于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实用工具。具有实用性的艺术,则是工艺美术,例如,建筑与陶瓷,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不具有艺术的超越性。
它的实用性要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实用性要求的前提下,它也要最大限度地具有审美的形式。严格说来,如果要真正地解释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那么,文艺美学就不能过分强调其理论性,相反,更应该强调其应用性。这就是说,如何理解具体的艺术的美学特点,成了文艺美学的核心问题。
2.造型艺术的创造性及其文明沉积作用
在造型艺术中,建筑艺术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建筑艺术,是实用的艺术,而不是优美的艺术。在当前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建筑艺术,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得到了重视,因为它集中了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舞台艺术的诸多特点,而且,在人们的生活或人的生命存在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它是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文化生活环境,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审美居所,因此,在现代审美意识中,艺术家通过建筑艺术可以塑造如梦如幻的诗性自由想象的空间。建筑,从真正意义上,构造了人的生活,它具备艺术的想象特性,更具备艺术的真正本质。“美是生活”与“艺术就是生活”的信念,在建筑艺术理念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相对绘画而言,建筑实在太重要了,过去,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建筑,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公共的艺术,也是我们每个人皆可分享的艺术。建筑鲜明地体现了民族的特色,是对文化传统的最好继承与直接证明。在建筑艺术中,艺术家有时具有极大的自由,有时只有限制性的自由,因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小镇,它的基本美学风格已经被约定俗成了,它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化继承的结果。先人们已经确立了建筑的风格与基调,乃至建筑色彩和式样,它是先人们共同的民族美学风范的具体表现,其中,不仅展现了审美的意向,而且体现了人民的心智。建筑与我们的生活相关,它可以是民居,也可以是广场,可以是宫殿,也可以是宗教圣地。从建筑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宗教与美学,对建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越是具有民族性建筑智慧,越能赢得世界的尊敬,应该说,“建筑”,关乎民族与国家的美学形象。建筑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它与民族的生命哲学、自然哲学和环境哲学密切相联,与此同时,建筑也与民族的审美崇尚和审美要求相关。它是政治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宗教精神的审美寄托,一切因为建筑而具有别样的意义。中国本有的建筑文化遗产,有其民族的特色,但是,在西化的强风吹拂下,民族的建筑已经没有了特色,我们对西人的建筑产生了迷狂般的崇拜。必须反思: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在民族精神深处,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如何欣赏建筑的美呢?这对我们的生活与未来极其重要,也是文艺美学特别需要关注和反思的事情。文艺美学,就是要让我们投身于感性的生命世界之中去。感性的生命艺术世界,就是活生生的艺术世界,从建筑意义上说,我们时时刻刻皆置身于美的生活中,“建筑的美”,是文明的生活要求与美学要求。
西方文明中的建筑,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希腊的古代建筑与希腊多神教传统有关。如果没有古典宗教,就没有希腊建筑,最初,人们总是把最好的建筑献给神,让神在最美丽的建筑中栖居,以此保护人类的生活幸福与安宁。他们崇拜什么样的神,就献给神什么样的建筑。希腊建筑的美学要求,特别体现在对石材的选择上,神庙的建筑,大多用巨型的大理石来雕塑,高贵而富有尊严,留给今天的人们最伟大的惊叹。西方流传至今的建筑,既有民用建筑,又有宗教建筑,还有许多公共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宗教特点,这源于他们对上帝的想象。基督教文化,不仅影响了西方的精神文明,也影响了西方人的物质文明,越是典范的宗教建筑,越能体现西方人对神圣事物的伟大想象。几何图式与宗教象征,是西方建筑的伟大审美特性。
中国古典建筑,特别体现在宗教建筑和皇家建筑上,当然,也体现在富裕阶层的地缘文化建筑想象上。中国宗教建筑的伟大成就,特别体现在道家的建筑和佛家的建筑两方面,它们皆依山而建,地势峻秀,青砖黛瓦,安详神秘。中国的皇家建筑,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而且,不许模仿,体现了中心与四方的等级关系。“龙凤呈祥”,是皇家建筑的基本符号图式。宫殿形式,显示出周易文化的鲜明特点,也显示出中国文化中的独特风水观。中国古典建筑,有着鲜明的颜色特征和布局形式,构图意象取决于对天地的感应,在天地感应中创造出神圣的建筑象征符号:风水效果、漏窗、室内洞天、松竹梅兰图案。狮子与蟾蜍守护家园。在建筑材料上,则选用部分石材和大量木材,以木材结构为主体,而建筑格局,以长方形为主体,而建筑主体图式,以山的形状为主,其中,屋脊为山顶,往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分水。中国古典建筑的透光效果都不是太好,偏于阴暗,总体上看,中国民间建筑,象征着中国人严谨朴实的心灵旨趣。中国文化本来少有节日的喧闹,更多四时的宁静,也许中国人太渴望喧闹了,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的生活早就失去了宁静,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明的宁静本质。
中国人对古典建筑的自我否定,在现代文化中达到了极点,我们现在已经完全认同了西方的公共建筑文化,当然,并没有接受西方的宗教建筑文化,更没有接受西方建筑文化的精神。这就使得我们的现代建筑文化更多形式的堆积,事实上,少数建筑批评家总在呐喊:我们的建筑文化,正毁灭在对西方后现代建筑文化的形式追求之中。民族文化的建筑美,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最自由和最直观的想象方式,只有“建筑”民族的美与民族的文化,才能对异乡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应该在民族建筑文化的衰败中觉醒。
“建筑”,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艺术文化景观,它本身是美的精神信念的重要象征,也是民族生活中对美的追求与理解,更是民族文化生活中经济发展的象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需要理解它的建筑,因为建筑构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在当代中国,我们一方面渴望美的建筑,另一方面又沉溺于西方后现代建筑之中,这是两难的境遇,因为现代国家与社会,空间日益狭小,人们越来越集中在大都市,这就使得建筑空前地恐怖起来。摩天大楼越来越多,街道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远离自然。人们依赖都市,是因为经济原因和享乐原因,其实,城市的致命疾病,在中国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的生活过于拥挤,我们的人口过于稠密,这都使我们对城市建筑文明的想象变得恐怖起来。其实,那些古老的乡镇建筑,可能更能表达人们对生活本质和建筑文化的理解,但是,人们不愿意生活在这些小地方,为了生活富裕与现代风尚奔向都市。当然,这可能与权力中心话语和城市权力象征有关,因为我们的一切中心皆在大都市。在美学的思考中,我更希望我们的建筑充满美的想象力,让森林、绿地、流水和山峦能与都市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