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经济地理
7729800000026

第26章 工业物流地理(7)

设立国家规划矿区。第一批在资源集中的晋、陕、内蒙划定设立,包括东胜矿区、神府新民矿区、大同矿区等19个;第二批包括胜利矿区、鸡西矿区、淮南矿区、平顶山矿区、枣滕矿区等26个。

预计到2010年,全国产煤24.5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比重增至75%,资源回采率提升到40%以上,另一方面,小煤矿由2.3万处减至1万处。

3.石油工业布局

石油是矿物能源中发热量高的燃料,也是重要化工原料。石油工业以采油为主体,包含炼油和石油产品的储运等生产过程。由于石油及油品利用的普遍性,石油工业在现代工业体系中地位凸显。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已取代煤而跃居首要地位,只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仍以煤为主。我国属于后者,石油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1949年仅0.7%,1976年曾上升到24.7%,后因资源瓶颈问题,石油比重下降,到2005年降至12.6%;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1953年只占3.8%,1976年曾上升到23%,2002年达23.4%,近年因油价猛涨,2005年降至21.2%。

(1)资源探明不足,人均资源量更低

我国沉积岩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分布广泛,生油地质条件尚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陆相沉积的构造里先后找到了大庆、胜利、辽河等大、中型油田,近来又在松辽盆地南部根据岩性油藏新理论找到新的油田,但规模不大。

石油是我国稀缺的资源。按最新的全国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可能找到的石油资源约619亿吨,主要分布于三大盆地(松辽、渤海湾、塔里木)。探明地质储量234亿吨,探明率37.8%;到2005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24.9亿吨,仅占世界1.8%,且多为开发条件难度大的资源,优质蕴藏量减少。而且主力油田多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采油成本上升,并陷入了钻井数量越来越多、单井产量越来越少的窘境。2005年,“中石油”单井日均产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5吨下降至4吨。

据国土资源部预计,中国石油开采年限为15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应看到,我国的资源总体探明率仅约1/3,找油尚有一定潜力。但我国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因后备资源不足,我国东部地区已探明石油逐渐枯竭,加之全国石油资源总量不丰,不得不大量进口原油,供需矛盾突出。

(2)石油工业发展及地位变化,勘探开发布局转移

近代石油工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1877年于台湾省苗栗首次打成机械化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钻探成功,建成大陆第一口油井——延一井。但半个世纪后,1949年全国产油仅12万吨。终于,1978年首破1亿吨。我国石油出口始于1970年,当年出口48万吨,1975年增至1210万吨,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1985年出口3630万吨,出口额67亿美元)。此后国内需求急增,出口下降。至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探明储量减少,石油生产增长缓慢。2005年原油产量1.81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4%,次于沙特、俄罗斯、美国、伊朗、墨西哥,居第6位。

预计至2020年,石油产量仍将有所增长,加之节油及替代油品生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比目前略有下降,由40%降至35%上下。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石油生产布局战略转移,从西北、西南转向东北。1959年建成大庆油田,1963年首次实现石油自给。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勘探在华北、西北等陆上地区获得成果,并向海洋进发,在渤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东海找到了油气层。

20世纪90年代,海上油气分别达到生产规模。上述变化使石油工业战略布局再度出现大的转移。

(3)石油工业地区分布

石油工业布局包括油、气开采,炼油厂布局,原油、天然气、石油产品的运输和地区产销平衡等。就石油开采业的合理布局来说,主要是考虑油田可采储量、原油质量以及油层埋藏深浅;在决定油田开发规模时,也要适当考虑油田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

我国现已相继建成松辽石油基地、华北石油基地、新疆石油基地、南海海上石油基地、渤海海上石油基地、陕甘石油基地和四川盆地天然气生产基地、新疆天然气生产基地、陕甘宁天然气生产基地等。

从地区来看,原油开采分布于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山东、新疆、天津、陕西、广东、辽宁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原油开采量占全国的88%。

原油老产区黑龙江、山东、辽宁的量在全国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新疆、广东、天津、陕西的产量则呈上升趋势。

1)陆上油田

陆上油田主要有大庆油田(黑龙江)、胜利油田(山东)、辽河油田(辽宁)、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新疆)、中原油田(河南)、华北油田(河北)、大港油田(天津)、长庆油田(陕西、甘肃、宁夏)、延长油矿(陕北)、扶余油田(吉林)等。

黑龙江省安达县大同街附近的松基三井在1959年首喷原油,标志着大庆油田发现。

大庆油田一直是中国第一大石油基地,至2002年已连续27年年产油5000万吨,总产17亿吨。但大庆油田开采高峰期已过,2005年产油4400万吨。

胜利油田是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扩大采油区范围,90年代初原油产量达到高峰,以后产量下降,1995年为3006万吨,2002年2671万吨。

辽河油田的原油产量1995年逾1500万吨,2005年1261万吨,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仍居全国第3位。

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自行建设的第一个大油田,1955年出油,1965年首次在二叠系发现工业油气流,1980-1990年相继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带以及南缘、西北缘和准东发现一批油气田。至2001年,估测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量103亿吨;到2005年,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787亿立方米,年产原油1170万吨、天然气28亿立方米克拉玛依油田成为国内第四大油田。

塔里木油田油气资源总量160亿吨,其中石油80亿吨,至2006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6亿吨,原油产量2005年600万吨。该油田是我国最大的对外油气合作区域,是西部第二大油田,采油区主要分布于轮南、东河、塔中、哈得等地。

新疆三大盆地石油资源占全国26%,是我国内地新崛起的油田群,并成为我国陆上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之一。

华北油田自1978年全面开发以来,原油年产量最高曾达1733万吨,近10年产量下降,2005年生产原油435万吨,但仍为我国的重要油田。

中原油田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规模大,1990年产油826万吨,近年因后备储量不足而使产量下降,2005年仅300万吨。

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近年增长快速,2006年逾1000万吨,油田地域范围含陕北、陇东、宁夏油区,是以低渗、低压、低产为主要特征的油田,常规石油资源约80亿吨,开采年份逾半个世纪。因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到近年才实现高效开发。

陕北延长油矿是我国目前具有合法石油开采资质的四家企业之一,迄今已开采一个世纪,2006年产原油927万吨,油井主要分布于延安市所属的安塞、吴起、志丹、子长、延长5县。近年因民间乱开滥采,使陕北石油资源遭受损失。2002年起国家有偿收回油井权益,石油开采布局也开始得到规范。

2)海上油田

海上采油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程度很高的产业,采油设施布局必须紧靠海床油气富集区。近20年来,有多家外国石油公司与我国合作从事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已有一批海上油气田投入商业开发,加上“中海油”的“自营油田”,我国海上原油产量稳定增长。

1985年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转折点,国内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渤海埕北油田在那一年建成。到1996年,渤海海域的商业油田增至7个。2001年年底,渤海海域年产油能力560万吨,近年在渤海湾、辽东湾海域均已产出商业油气流。渤海海域是华北含油气盆地组成部分之一,可供油气勘探的面积5.3万平方公里,预测资源量96亿吨。

但渤海油气开发在地质构造、生态环境条件方面有不少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南海第一个海上油田位于北部湾涠洲岛西南,1986年投产,至2001年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涠西南油田群。以蛇口为总基地的南海东部海域已有9个油田投产,2000年生产原油139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海上油田。南海东部油田可供勘探油气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到2005年,整个南海海域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据估算,南海石油地质储量230亿~300亿吨。

4.天然气布局

天然气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储集层中以烃为主体的混合气体的统称,包括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和生物生成气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通常占85%~95%,其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它是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其中伴生气通常是原油的挥发性部分,以气的形式存在于含油层之上,凡有原油的地层中都有,只是油、气量比例不同。世界天然气中,主要是气田气和油田气。对煤层气的开采,现已日益受到重视。

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资源勘探、后备储量增长以及下游产品开发。天然气利用主要体现在能源利用和化工利用两方面。化工利用已有较大发展,能源利用则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从世界全局来看,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稳中有升,在一次能源利用中将占重要地位。

油系天然气和煤系天然气在中国均有蕴藏。油系天然气包括气田气和油田气。气田气主要分布在川、黔两省,储量约占天然气总量的70%。油田气分布在辽河、大港、南阳、青海、胜利、大庆等油田。与石油一样,中国油系天然气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优选项目,国家给予政策大力支持,扩大开放,吸引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投入到煤层气领域。今后在固定碳比高的地区选择埋藏较深的良好圈闭进行钻探,这将为中国寻找天然气资源开辟新的领域。

中国天然气勘探起步较晚,1987年第一次普查评价,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33万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然气勘探连续取得突破。据1994年完成的全国69个盆地的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估算,中国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据近几年的最新勘探成果显示,中国目前天然气资源量约为54万亿立方米,比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增加16万亿立方米。截至2003年底,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资源探明率为7.2%,根据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天然气勘探发展的规律,当资源探明率达到10%~45%时,天然气的探明工作将加速发展。因此,中国天然气的勘探潜力很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仍将大幅增长。

2006年中国天然气资源量为38.04万亿立方米,估计可采储量为7万亿~10万亿立方米。2006年陆上62个盆地和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为29.9万亿立方米,其中78.6%集中在四川盆地、陕甘宁地区、塔里木盆地和青海省。10个海上盆地大多集中在南海和东海,总计8.14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1.4%。2001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3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0.9%,资源探明率为3.6%。截至2000年底,中国有56个大、中型气田(地质储量大于100亿立方米),占全国气田总数的13.6%,占储量的43.7%,平均储量为361亿立方米。中国近海天然气总资源量为8.1万亿立方米,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目前在海上找到的天然气储量为4211亿立方米,占近海天然气资源量的9%。

(1)陆上气田

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

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层系分布以新生界第3系和古生界地层为主,在总资源量中,新生界占37.3%,中生界占11.1%,上古生界占25.5%,下古生界占26.1%。天然气资源中,高成熟的裂解气和煤层气占主导地位,分别占总资源量的28.3%和20.6%,油田伴生气占18.8%,煤层吸附气占27.6%,生物气占4.7%。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新疆吐哈油田、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中国气田以中小型为主,大多数气田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