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们引用我国学者王露的观点,对博物馆休闲教育的内涵定义为通过博物馆特殊的公众消费模式培养人们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培养休闲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选择和评估休闲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体目标和休闲行为标准的能力、合理运用闲暇时间重要性的理解能力等四项标准;其外延十分广泛,涉及智商、情商、审美、技艺、体育、社交能力等方面内容。博物馆休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鼓励人们通过创造性的休闲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与理念,达到自我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相契合的境界。
2.我国博物馆经营现状
截止到2002年,我国已有2009多座博物馆,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和中部省份,大致可以分为综合博物馆、艺术博物馆、考古博物馆、社会历史博物馆、民族民俗博物馆、人物博物馆、文化教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与产业博物馆、收藏博物馆、园囿博物馆等11种类型。其中70%是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博物馆。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产业化、经营、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管理落后,功能单一,缺乏精品等问题。目前,我国博物馆门庭冷落,1991- 2009年,全国文物系统的博物馆由1075座增至1392座,但年参观总人数却从14358万人次减至8349万人次,下降了41.9%。可见,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与文化消费态势面前能不能作出适时调整,能不能适应休闲经济时代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能不能与休闲业紧密合作以及怎样借助休闲经济大潮打开市场、拓展观众源,都将关系到博物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分析博物馆经营现状,不难发现以下几点是造成博物馆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第一,由于博物馆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其经营理念、展出内容、管理经费都由主管部门决定,计划性强,以至于市场意识缺失,脱离休闲经济市场发展的轨道。缺乏主动开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即使有主观愿望也缺乏适合的人才,难以突破事业单位的模式,完成跨学科、跨行业的休闲旅游开发;缺乏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所需的经费,使得博物馆无法改善其展陈内容与展陈形式,展陈内容多年不变、没有特色,展陈手段落后,与时代发展脱节;缺乏对休闲市场的深入研究,与休闲产品开发商、旅游开发商以及其他休闲旅游部门缺乏交流与合作,从而不能提供吸引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休闲旅游产品,尤其不能适应旅游者休闲娱乐的需求。
第二,从客观方面讲,一方面由于我国国民没有形成参观博物馆的传统,博物馆缺乏广泛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信息爆炸、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竞争对手之多之强今非昔比。
因此,博物馆一直被置于文化产业的边缘,博物馆在休闲教育中也没有发挥出巨大作用。
3.博物馆休闲教育的模式
在博物馆休闲教育的理念逐渐普泛化的同时,作为理念实验场所的博物馆开始思考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即体现人文关怀的休闲教育在博物馆里的实践。如何在具体实践中顺应时代潮流构建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如何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同时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去认同世界文化的共性?对此类问题的终极追问为博物馆休闲教育范式的树立提供了张力与维度。休闲教育以给生活提供意义为最终目标,符合国人现代性追求的基本诉求;而博物馆也正是在对休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功能层次,给自身的生命力赋予了一种常青的意义。
透视国内外各类博物馆实践休闲教育的具体操作过程,可以发现国内与国外的博物馆在实践休闲教育的模式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国内博物馆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宣传本地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概况,并且努力建构与游客交流的平台,拓展与观众互动的空间,开设各种能激发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让观众在获取博物馆相关的信息过程中掌握社会、时代发展的脉搏,从而达到使观众群不断巩固、扩大的目的。而国外博物馆的休闲教育研究则传承了源自大希腊时代博物馆爱国主义的精神,通过与学校形式各异的交流与合作,从小培养起国民的“博物馆情结” 。博物馆作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社会角色已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之中。
例如美国的博物馆都将教育功能写入“建馆宗旨”中,把博物馆塑造成社会的“道德储存库” ;西欧与亚太地区的博物馆专设教育服务办公室,负责休闲式教育的日常事物;欧美规模较大的博物馆会与大学联合创办学术基金、奖学金及培养研究生。
基于宗旨、受众面及休闲教育本质方面的共同点,国内外博物馆休闲教育的实施在差异中依然闪烁着相同的因子。“文化的宝库”、“科学的大本营”、“教育的实验场”、“专家的资料库”等精辟定位常常附注于博物馆的定义之后,甚至成为其别称。这正是国内外博物馆为自身编织的美丽桂冠,而休闲教育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材料。
现择取教育“标的群”的差异一项对博物馆休闲教育的模式进行分类,以期管中窥豹。
(1)为学校提供附加教育服务
发达国家对采取非程序性教育方式的休闲教育十分重视,无论是美国的学院模式与北欧的民众学院模式,还是日本的公民馆模式与新加坡的社区中心模式,都将社会资源纳入教育资源系统加以有效利用。诚然,学校与博物馆之类的社会公益机构的联系正是休闲教育实施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当“标的群”有与博物馆接触的意愿,并渴求通过磨合性的碰撞来发展自身休闲能力的时候,博物馆的休闲教育功能就凸现出来了。
有学者说,休闲教育要先分析社区的资源,然后确定活动的参与者,还要评估个人活动成功的可能性。据此,我们也可以概括出博物馆休闲教育的三项实施指标,即自身的资源、观众群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其目的就是利用自身的独特资源吸引观众,使两者间产生向心力与摩擦力,从而使得观众从休闲教育中受益。首先,藏品作为博物馆的独特资源在休闲教育中的功效不可小觑,它能帮助观众直接用感观感知作为人类总体思维产物的历史,用诉诸视觉的物体述说物体的“事” 。其次,既然该模式中的观众群被特定为学校里的学生,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利用藏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休闲教育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这需分两步走:一是通过使学生透彻、深入地了解博物馆内藏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来实现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要求;二是在了解藏品的基础上进行行之有效的升华与延展来实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诉求。
以全国首个湖泊类专题博物馆——西湖博物馆为例,它充分利用了主题式博物馆的自身资源,积极为学校提供附加教育服务,将自己定位成学生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 。“西湖博物馆与人们的休闲生活”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参观频率、兴趣与收获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并呈上升趋势。西湖博物馆利用沙盘、模型、图版等传统展示模式以及环幕(立体)电影、幻灯投影、电子触摸屏等高科技产品,营造出一个动静相宜、亦真亦幻的文化场景,促使学生在领略西湖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景观的过程中实现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西湖博物馆的计划中,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和学校的联系与合作,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如与高校联系,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成为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或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提出相关的课题调研机会;同时与中小学合作,建立教育基地,通过开设主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教育片等方式,塑型教育的精神与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趣。
由此可见,西湖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属性、象征与符号意义包容了人们已知并视为永世留存的文化与自然物,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现象和行为。“人是悬挂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行动,文化就是这些意义之网”的休闲教育理念的真谛由此得以揭示。
(2)为公众提供终身教育服务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公众文化机构的博物馆以其大量教育资源的拥有者和大众文化消费的倡导者的独特地位与优势,俨然成为了社会教育大本营的缔造者。
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博物馆之功能》一书中强调“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 ;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宣言也表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 。博物馆由“物”而生的“灵”与“魂”之精神产品,在为公众提供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得以升华,在一定意义上验证了“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拥有的资源做了什么”(古德语)。
考察、对比世界各地对博物馆的定义,可以发现有几个关键词是肯定会被涉及的,即“永续经营的”、“大众的”、“教育的” 。将这三个关键词予以逻辑意义上的联系、整和,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博物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公众提供终身教育的永续经营的社会机构。
博物馆一个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封闭性和重复性,尤其是在面对地球村落初露端倪、传统文化日趋微弱的今天,博物馆应当与时俱进地通过拓展影视播放面、更新展品器物、增设临时展览等途径不断扩大资料库、扩展受众面,以实现展示内容和服务项目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同样以西湖博物馆为例,其建立伊始就将自身定位成传承历史文化的教育机构,在之后的创新型建设中无不贯彻了为公众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宗旨。其中最具特殊意义的一项举措是,实现了博物馆与图书馆“珠联璧合”景观的打造。追溯西方博物馆的进化轨迹,可以发现将两者合璧的传统古已有之。如亚历山大博物馆最初与同名图书馆联为一体,查尔斯顿博物馆作为美国的第一座博物馆由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图书馆协会建立,美国的图书馆专门设有“博物馆内图书馆”(museum library)的类别,等等。而在国内,两者合璧似乎可以被誉予“创举”之称。
西湖博物馆这种将典藏专业性书籍的开放性图书中心设置为自身附属机构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将博物馆与图书馆之间的难解之缘以一种更为普泛化的形式存在于为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使命之中。
(3)为家庭提供亲子教育服务
休闲教育和亲子教育酷似一对孪生姐妹,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博物馆这个促使个体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里,培养“标的群”的鉴赏力、创造力、自我实现能力的过程就是所谓“成为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切实体验到为什么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他们的幸福及维系一个社会、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亲子教育是相互的,即教育的“标的”既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家长。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教育统一体,其和谐性与紧密性是其他任何教育体不可企及的。加之统一体的构成元素互为“标的”,这便激发了笔者将其作为休闲教育典型范例进行研究的冲动。
在我们的调查中,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和孩子一起游览博物馆的场景。其实以家庭为单位的本地观众正是博物馆固定游客的构成方面。家长带孩子去参观,其动机是希望通过从事有价值的活动来使家庭成员在彼此交流、切磋中增长见识、培养情趣;而另外一个潜在的愿望则是渴望通过在休闲时间里与家人相处的机会来促进家庭互动、增进彼此感情。因此,内地博物馆可以参照香港一些家庭社团开展亲子服务,增加互动环节,把这种情感性服务与博物馆多元化功能的挖掘有机结合起来,使博物馆成为增进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纽带和催化剂。
综上所述,博物馆休闲教育的内容(目标)可以概括如下:通过捕捉、提供信息和正式、非正式的教育,帮助休闲者发展智力、培养情趣、提高创造力、完善和实现自我;通过对休闲者休闲行为方式的教育、引导,改善休闲者的消费观念,培养自由而全面的人;通过普及休闲知识、阐明休闲理念、揭示休闲价值,实现由他人指引转向自我指引、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保障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催化人们伦理道德的重建。
博物馆休闲教育功能的实现即触发游客发现创意、引动思考、反省改变的过程,换言之,即满足游客在从事劳动后调整身心、发展智力、激发热情、实现自我价值等欲望的过程。我们力求通过博物馆休闲教育功能的系统化实践,将博物馆的参观者塑造成为非“走马观花”式,也非“点到为止”式,而是“咀嚼”式的观众群。我们有理由相信,休闲教育功能的实现将会使博物馆成为观众与时间交换互动最热烈的场所。
(二)画展
虽然画展的受众面较其余的休闲项目窄,但却有着相对稳定的顾客群。这些群体或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或为艺术专业学生吸取各类艺术家的艺术精华。
因此,画展休闲项目已然成为高雅艺术的交流平台。
(三)文化讲座
休闲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寓教于乐,在休闲放松之时尽可能多地进行课余充电、陶冶情操已成为时尚人追逐的焦点。如今,各类讲座伴随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针对家庭主妇的有各类烹饪、插花、茶艺讲座;针对公司白领的有周末企业培训,大都聘请知名院校专家进行授课;针对时尚女性的有公关、礼仪、化妆等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