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
7743900000032

第32章 社区人群的心理保健(2)

(5)保密性和公开性原则对社区个体的心理健康评估资料严格保密是心理评估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评估资料属于个人隐私,有的涉及到敏感的人际关系,有的记录了患者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有的会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效应等,因此,在未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心理健康评估的内容和资料必须严格保密,不能擅自公开。个体心理健康离不开群体环境,个体心理治疗不应脱离社会群体,因此个体心理健康资料也宜适度公开,以有利于社会群体为其提供相关信息或直接帮助,以帮助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健全和构造和谐的社会群体环境。

三、社区心理疾病三级预防

社区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包括心理健康的评估、心理疾病的治疗,更主要的是心理疾病的预防。近年来,从事预防工作的心理工作者提出了预防心理疾病的三个层次,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对象是正常、健康的个体,主要任务是指导人们的健康生活,克服种种生活危机,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的发生,使心理得到完善的发展。一级预防是心理健康工作中最主动的环节,完善一级预防工作可以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一级预防的工作人员可以是心理工作者、医护人员,也可以是朋友、邻里,甚至就是自己。

二级预防的对象是轻度心理异常者,如有问题行为、不良习惯、学习适应障碍者等。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通过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使轻度心理异常者恢复心理健康。二级预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以及社区、学校和单位的心理咨询室等。

二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对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监控、评价,尽早发现心理异常者;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诊断、咨询、治疗;对于群体和个体的突发灾难、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

三级预防的对象是严重心理异常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三级预防的目的是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手段,改善患者症状,阻止新的不健康心态和行为的出现,减少机能障碍的危害和后遗症,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从事三级预防的机构主要是各级精神病医院、精神病防治所和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工作人员主要是精神科医护人员。近年来,对精神病的治疗主张不应脱离社会性,要让他们到正常的社会中去生活、去接受治疗。

第二节社区人群心理特点和保健

社区是由一定数量的社区个体组成的,社区个体之间存在年龄阶段、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的不同。社区人群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可划分为儿童期人群、青春期人群、中年期人群、老年期人群;按照心理状态的不同,可分为常态心理人群(即健康人群)、心理轻度失调人群、心理重度失调人群。

不同类型的人群,心理状况和发展不同,因而心理保健的内容、形式、方法、策略、理念也不尽相同。心理保健工作者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展开有针对性的保健。

一、婴幼儿和儿童期心理特点与保健

社区人群中婴幼儿和儿童期心理保健是指根据婴幼儿和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训练,促进社区人群中婴幼儿和儿童智力发育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社区人群中婴幼儿和儿童健康水平。婴幼儿和儿童时期面临着生理的发育、认知能力的逐步提高、社会心理的形成等多项任务,心理保健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

(一)婴幼儿期的心理保健

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大脑重量增加了一倍,为婴儿的心理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婴幼儿期是人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神经连接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要给予适当的训练,促进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婴幼儿期心理保健主要内容有:

1.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婴儿通过吸吮、拥抱、抚摸、对视、微笑、啼哭等一系列行为与看护者建立起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对婴儿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非常重要。婴儿的看护者通常为母亲,母亲的爱抚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Bowlb研究指出,如果从出生至3岁被剥夺了母爱,其生理、智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均极为迟缓。母乳喂养是建立亲子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使婴儿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和免疫力,促进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哺乳可以使孩子在视觉、听觉、触觉、语言等方面与母亲进行全面的沟通和交流,使婴儿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健康情感的发展。

2.感知觉训练感知觉是婴幼儿认识世界、发展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触觉是婴儿最早发展的感觉,主要通过口腔和手进行外界事物的探索。出生后,婴儿的视觉、听觉功能逐步完善。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适量视、听、触觉刺激,有利于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婴幼儿感知觉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看护者的教育发展起来的。为了促进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看护者要根据不同年龄婴幼儿的特点,结合他们一天的生活实际,可采用不同的方式锻炼他们的感知觉,让他们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从新生儿起,使他们适当地看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玩具或实物,适当地听各种声音,如母亲对他们说话的声音、音乐等。看护者用标示该物品名称的词对小儿重复说,使小儿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都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觉表象。当小儿会走路后,经常带他们到户外游玩,利用大自然教他们认识各种花鸟虫草及各种树木;利用社会生活现象,教他们认识人们的劳动、车辆、建筑物等,使其由近及远地认识周围环境,发展感知觉和培养观察力。

3.促进动作及言语发展人的语言习得存在着关键期,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具有区分语音刺激与其他刺激的能力,0~5岁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有研究认为,2~3岁是小儿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如果在关键期内儿童没有接触正常的语言环境,其语言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狼孩”,8岁时回到人类社会,错过了语言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导致身心发育十分缓慢,4年学会6个单词,7年学会45个单词。婴幼儿语言是在与成人进行语言交流及对成人语言进行模仿中发生发展的。为了促进语言发展,成人要尽早对婴儿说话,跟他们经常进行语言交流。要结合婴幼儿生活实际,采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从具体到抽象,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抬头、翻身、爬行、行走等神经系统和体格的正常发育,都离不开适宜的教育和训练,因此应结合小儿的实际情况,做好婴幼儿期的动作训练,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对于儿童社会性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训练婴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等,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为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创造条件。

5.道德培养道德发展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这些准则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要适应社会必须学习这些规则,学会判断什么是允许做的,什么是不允许做的,从而达到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婴幼儿期处于他律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看护者要将道德评判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灌输给儿童。

(二)童年期的心理保健

儿童期的主要任务由游戏转为学习,作息时间、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少数儿童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困难,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学校和家庭应多给儿童具体的指导帮助,注重培养小孩的学习兴趣。发现孩子有自觉学习行为要加以赞赏,学习成绩差时不要心急,要找原因,不要打骂孩子,以保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以吸引小孩。学校各项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小孩学习轻松,终生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保持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并积极尝试寻找答案等。学习习惯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并与孩子一起分担遇到困难时的痛苦,分享战胜困难时的喜悦。

2.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目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子女都是家庭的“宝贝”,父母的溺爱、爷爷奶奶的娇惯,容易养成儿童怕苦怕累,生活不能自理等,进而影响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要适当让孩子承担家务,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3.营造宽松的儿童成长环境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有的孩子学习好,有的动手能力强,学习中有的孩子喜欢文科类科目,有的偏好理科,要正确看待孩子的特点,给孩子营造宽松的生长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青春期心理特点与保健

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在生理上发生迅速改变,生殖系统逐渐成熟,心理上也出现了几个明显的转折:抽象思维完善;有了独立的个性,不愿大人干涉自己的行动,对大人的管教出现逆反情绪;性意识迅速增强,渴望了解性知识,但又羞于开口。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上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青少年自我认识与个体本身的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出的防卫行为就越少,就会越自信,心理就会更健康成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和家庭应及时开展相关教育,使青少年能够认识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和面对现实。

2.引导性意识健康发展青少年最突出的生理特点是性发育和成熟,这必然会带来其心理上的一系列影响。应及时地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健康、性心理健康及性道德和法制教育,消除青少年对性生理突变带来的不安、害羞、恐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法制观念,抵制黄色影视书刊的不良影响,开展有品位、有艺术感染力的文体活动。

3.提高调节情绪的能力青少年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或精神不振,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教育中不主张过分抑制情绪,而是引导通过正当渠道去表达、释放情绪,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从事而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青春期是独立个性快速发展时期,他们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尾随父母,不愿让父母干涉自己的行动,对父母亲的管教易产生反感,易形成代沟。因此,父母亲要认识到这一规律,不滥用家长的威严,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他们适度的自由空间。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有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疑惑,渴望得到解答和交流,学校和家庭要善于引导、帮助孩子与教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种孤芳自赏,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的个性会导致与人相处障碍,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中年心理特点与保健

人到中年,社会、事业、家庭各方面的精神负担比较沉重,经常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同时,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衰退,主要表现为力量、协调性、体能下降,感知觉能力(听觉、视觉、味觉)下降,这些生理变化也会导致心理上的改变。中年人心理保健主要内容有:

1.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中年人的身心负担繁重,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波动。因此,中年人要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的自我保健及护理。当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学会运用适当的放松技能或求助别人来摆脱它,如深呼吸放松身心以控制情绪、适当的运动以转移注意力、找人倾诉以排解心中的郁闷或者找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咨询等方法来调节,以维护心理健康。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减少心理应激、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人到中年,特别要注意维护以下三个方面的人际关系:①单位里的人际关系,包括同事间、上下级的关系。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特别要注意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多看到别人优点,以大局为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②朋友间的关系。注意建立一个相对牢固的朋友圈,真诚对待,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以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③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亲人的理解、支持和关怀,可以最大限度地排解不良情绪,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3.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中年人个性趋向成熟,但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要培养宽容、谦虚、真诚、善良的品质,克服虚荣、自私、嫉妒、孤僻的心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①树立事业心,热爱自己的职业,懂得从成功中享受喜悦,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颓废。②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懂得从兴趣中体验快乐。③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避免与社会脱节,产生失落情绪。④定期进行体检,敢于正视疾病。⑤坦然面对与他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差距,不嫉妒,也不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