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744100000049

第49章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4)

五、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的形式与途径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人群,适应居民需求的、综合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模式。

(一)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形式

1.建立完整的个人、家庭健康档案,包括医疗保健记录、双向转诊记录、健康教育培训记录等。

2.进行社区主要疾病高危人群监测及健康教育。

3.建立驻社区单位(学校、工厂、机关等)定向健康教育服务。

4.开展家庭病床健康教育。由于城市社区的居住和活动范围相对集中,经济、文化、娱乐条件较好,社区居民文化水平较高,因此适合城市社区的家庭病床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

(二)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途径

1.卫生墙报、橱窗 利用街道、单位的黑板报、宣传板、橱窗宣传卫生知识。其特点是经济实用,简便易行,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便于经常更换。编写时内容要精炼,文字要通俗,字迹要清楚,版面要活泼,标题要鲜明。在社区内设置卫生报栏也是一种受群众欢迎的方式。无论是墙报还是报栏,都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及时更换。

2.小型卫生科普展览 它是利用展示陈列的形式,把卫生知识通过通俗化、形象化、艺术化的手段表现出来。展览的主题要明确,内容要集中;要配有文字说明,最好配备讲解人员。展览分固定和流动两种形式,其中,制作设有支架的展板到各居民小区流动展出,更具灵活性。

3.卫生科普晚会 由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组织居民和驻街单位用文艺形式宣传卫生知识。晚会一般以文艺演出为主,可以穿插本社区与健康相关的人和事,还可适当配合演说、板报展示等形式。卫生科普晚会一要注意内容的选择,避免因注重娱乐性而忽视科学性;二要注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组织本社区群众广泛参与。

4.举办卫生科普一条街活动 根据本社区卫生工作重点,如创建卫生城市、计划免疫、控烟等,组织社区内有关单位和居委会在社区繁华地段利用橱窗、板报、咨询、秧歌队、发放卫生科普资料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声势大,社会效果好,可临时举办,也可相对固定。

5.开展卫生科普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是一种参与人数多,普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传播内容深入、规范,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积极性的教育形式。但组织工作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组织时要注意出题的科学性,竞赛规划的严密性和参加者的广泛性。

6.举办卫生科普讲座 针对社区群众关心、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健康问题,如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糖尿病的防治、心理卫生知识等,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普及。其特点是规模可大可小,主题明确,可就一个问题详细阐述,听众可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但科普讲座不同于专业讲座,授课人应注意讲座内容的通俗性,最好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以获得最佳效果。

7.发放卫生科普资料 向社区居民发放传单、小册子、小折页等卫生科普资料,是社区健康教育的又一常用方法。其特点是覆盖广泛,知识准确、系统,居民学习不受时间限制。

这是一种不需要更多条件,可以在社区普遍开展的健康教育形式。

第四节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质量控制

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质量评价指标

(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

健康教育指标是指通过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反映干预对象健康状况改善情况的指标。

由于干预对象的健康状况改变往往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所以健康指标反映的通常为远期效果,包括发病率的降低、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等。

1.卫生知识均分=受调查者知识得分之和/受调查者的总人数

2.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达到合格标准人数/受调查者的总人数*100%

3.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知晓(能正确回答)某卫生知识的人数/受调查者的总人数*100%

4.信念流行率=有某种信念的人数/受调查者的总人数*100%

5.行为流行率=有特定行为的人数/受调查者的总人数*100%

6.行为改变率=在一定时期内某行为发生改变的人数/观察期开始时该行为的人数*100%

(二)社区健康促进的评价指标

由于社区健康促进涉及面广,评价的指标也复杂,除了评估项目规划的效果有特定的要求之外,归纳起来有以下主要指标:

1.人口统计学指标 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文化、职业等;

2.自然环境质量 包括污染指标、基础设施的质量、住房质量、供水和环境美化程度;

3.经济状况 包括收入水平、失业率;

4.社会环境质量 包括社会心理紧张水平、社会服务质量、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

5.人身安全;

6.教育水平与质量;

7.社区政府组织结构;

8.社区群众参与程度;

9.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水平;

10.健康的公共政策情况和社会支持程度;

11.行为指标:如饮食习惯、居民锻炼情况、吸烟率、酗酒率及吸食违禁药品情况;

12.社区健康服务质量;

13.传统的健康指标,如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等;

14.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程度。

二、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质量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的内容、指标、研究方法的特点,评价被分为五类: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应评价、结果评价、总结评价。其中效应评价、结果评价及总结评价属效果评价内容。

(一)效应评价

效应评价是评估实施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健康教育计划的效应评价称为近期和中期效果评价。

(1)倾向因素:目标人群的卫生保健知识、健康价值观对健康相关行为或疾病的态度,对自身易感性疾病潜在威胁的信念等。

(2)促进因素:卫生服务机构或实行健康行为资源的可及性。

(3)强化因素:目标人群再采纳健康行为时获得的社会支持,家属、朋友的看法及采纳行为后自身的感受。

(4)健康相关行为:干预前后目标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是否发生改变,改变量多少,各种变化在人群中的分布如何。

(二)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着眼于评价实施健康教育项目导致的人群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不同的健康问题,从行为改变到出现健康状况的变化所需时间的长短不同,但均在行为改变之后才能观察到健康状况的改变,故结果评价又称后期效果评价。

1.结果评价的内容

健康状况:①生理指标:如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压、血红蛋白、血糖、血脂等。②心理指标:如智力、人格、忧郁程度、情绪等。③疾病与死亡指标:如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用于反映超前死亡而导致的寿命损失水平)等。结果评价应注意教育的前后比较。

2.生活质量

(1)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life index,PQLI):该指数由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预期寿命指数、识字率指数组成,公式如下:

PQLI=(im+e+i)/3

式中:im——婴儿死亡率指数,即(229-婴儿死亡率)/2.22;e——1岁预期寿命指数,即(1岁平均预期寿命-38)/0.39;i——识字率指数,指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识字者的百分比。识字率大于80%,为高生活质量人群;识字率在60%~80%之间,为中生活质量人群;识字率小于60%,为低生活质量人群。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衣、室内活动、大小便控制、洗澡、修饰、吃饭、上厕所等内容,主要用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功能的评估。

(2)生活质量量表(LSI):常用于测定主观生活质量,以反映人们客观环境的心理感受。

例如,对家庭、居住环境、工作、经济、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主观满意程度。

(3)社会健康状况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支持。

常用的测量社会健康状况的量表还有社会关系量表(SRS)、社会支持问卷(SSQ)和Katz适应量表等。

3.效益

效益指健康教育改变人群健康状况带来的远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是社会质量。如劳动生产力、福利、环境的改善、长寿、人们的精神面貌、降低卫生保健成本等。

(三)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综合效应评价、结果评价以及对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的概括。通过总结评价,对各项计划完成情况、成本-效益等作出总的判断,总结经验教训,全面反映计划的成败,为今后的计划决策提供更准确的科学依据。

三、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1.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可影响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健康教育工作不可能立即见成效,如健康状况的改善、平均寿命的提高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证实。

2.测试或观察因素

(1)暗示效应;

(2)健康教育成员的成熟性;

(3)评定错误;

(4)测量对象(目标人群)成熟性。

3.回归因素

指由于偶然原因,被检测者的某特征过高或过低,以后测量中可能回复到原有水平的现象。

4.选择因素

评价研究中,确定干预对象的同时,设立对照组人群,以克服某些影响评价结果真实性的因素。

5.失访

指在目标项目实施中或评价阶段,目标人群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被干预或评价。当目标人群失访比例较高(超过10%),会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倚。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分析方法的原理是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然要耗费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健康教育投资就是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所耗费的一切经济资源的总称。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比较项目的总成本和总效益(以货币值表示)来确定投入一定(单位)成本的产出。然而,卫生领域中的很多效益难以转化为货币值,如疼痛减轻、满意度增加等。为此,使用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即成本以货币值体现,效益改用效果指标表示,如行为改变率、发病率等,确定单位成本取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