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744100000059

第59章 高血压病与护理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1)

【学习目标】完成本章学习后,学生应能够:

识记:

1.说出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和治疗原则。

2.列出高血压患者护理健康教育内容。

3.指出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管理策略。

理解:

1.陈述高血压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

2.举例说明高血压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价方法。

运用:

1.建立高血压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

2.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

3.设计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发患者数约300万~400万。研究证明,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控制和预防高血压发病率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经常性地强化健康教育,通过健康促进干预措施可以改变社区人群行为危险因素水平;同时,通过对控制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和增加运动等行为干预,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第一节 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主要危害

一、流行病学特征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的流行情况随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现有患者数为1.6亿,比1991年增加9400多万,每三个家庭就有一个高血压病患者,它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高血压发病率有北方高于南方、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另外我国农村高血压发病率正在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小;年轻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35岁至4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增长率男性为74%,女性为62%。

二、危险因素与疾病特点

(一)发病的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1.遗传因素

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血压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双亲无高血压、双亲中一方有高血压和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其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分别是3%、28%和46%。因此,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其高血压的发病几率大大增加,且发病年龄也较轻。

2.性别与年龄

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青年时期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中年后女性又略高于男性(女性在绝经期后发病率增高)。

3.体重超重

我国居民平均体重指数(BMI)中年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1~24.5和21~25,近10年来居民的BMI均值及超重率有增加趋势。BMI与血压呈显著的正相关,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线BMI每增加1,高血压发生的危险5年内增加9%。

4.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久坐不动、饮酒过量、摄入盐和脂肪过多都使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大大增加。我国人群中每周至少饮酒一次者男性约为30%~66%,女性约为2%~7%;每日饮酒量与血压呈线性关系,男性持续饮酒者较之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增加40%。膳食中钠盐的摄入量与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显著相关性。我国居民每天食盐量北方约为12~18g,南方约为7~8g,而每天为满足人体生理平衡仅需摄入0.5g氯化钠;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入量增加2g,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会增高2.0mmHg和1.2mmHg。

5.职业因素

脑力劳动者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

6.疾病因素

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心脏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较高。

7.其他因素

长期吸烟、噪音影响、反复精神刺激和持续精神紧张等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二)疾病特点

1.患病率较高

从世界各地区的发病情况看,发达的西方国家明显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西方国家患病率为20%左右,我国的平均患病率为11.8%。从近两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发病特点

从资料显示,我国的高血压病有以下特点:①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②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③城市高于农村;④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⑤高盐饮食者高于低盐饮食者;⑥有烟酒嗜好者高于无烟酒嗜好者;⑦身体超重者高于正常体重者;⑧长期从事精神紧张者高于其他工作者。

3.并发症严重

从高血压的表现看,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感觉。一般情况下,患者仅有头痛、颈后部发紧不适、头晕、眠睡不好、健忘,也有的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但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发生晕厥。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以损害几个主要脏器为主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这些都是高血压病的晚期表现。

4.预防和治疗周期长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用药和预防措施很多,而且是一种长期的治疗和预防过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要长期坚持降压治疗,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或基本正常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并发症。对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才能较好地控制高血压。一个人自患上高血压病之后,用药和预防将伴随其终生。所以,一旦患上高血压病,必须树立长期治疗和长期预防的思想。

三、主要危害及后果

高血压对人脏器的损害和引起的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高血压的中、晚期,由于心、脑、肾等脏器受损害而出现一系列合并症。

1.对心脏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①对冠状动脉血管的损害,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根据资料显示,冠心病患者中有62.9%~93.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一旦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不可逆转的。②对心脏的损害,由于血压长期偏高,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左心室逐渐肥厚、扩张,经数年或十几年后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可逐渐导致左心室衰竭。

2.对大脑的危害

高血压对大脑的危害,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的最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脑梗死等,其中脑出血是晚期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

3.肾脏损害

由于肾脏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痉挛、硬化、退变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肾实质纤维化,高血压晚期多伴有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4.对眼底的危害

血压长期升高使得视网膜动脉发生玻璃样变。

脑卒中和冠心病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脑血管意外是高血压导致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全国每年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造成个人、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

第二节 高血压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对策

一、意义和作用

我国普遍存在高血压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的“三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和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吃药的“三不”特点。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医护人员更新观念,调整对策和措施,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利用义诊、咨询等走出医院的机会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把工作的核心从单纯治疗型向康复等综合防治转化,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宗旨和目的。

1.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全方面的综合防治,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做到合理营养,稳定情绪,对可控性危险因素给予纠正,使高血压患者遵医服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试验证明,减少脑卒中的关键并不在于所用的何种药物,而在于降低血压的程度。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2.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唤起全民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意识,调动全民关心健康和争取健康的积极性,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技能,培养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由此可见,我国的高血压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高血压护理健康教育内容

(一)不同人群的基本教育内容

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应根据文化、经济、环境和地理的差异,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

(二)血压的自我监测(monitoring)

高血压的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及评价高血压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血压一次,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应测量血压一次。对社区中的成年人应进行血压筛查(screening inspection),或在医院门诊建立为各科患者常规测量血压的制度等,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治。

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2.血压监测的方法

(1)医院或诊所偶测血压: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最好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

(2)自我测量血压:自测血压可以提供日常生活状态下有价值的血压信息,在提示单纯性诊所高血压(患者因见到医护人员紧张而引起的高血压)、评价降压效应、改善治疗依从性以及增强诊治的主动参与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一般来说,自测血压值要低于医院或诊所测得的血压值,目前推荐135/85mmHg为正常上限参考值。

(3)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能较敏感、客观地反映实际的血压水平,能观察到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变化的节律性,估计靶器官损害以及预后,比偶测血压更为准确,但不能取代常规的测量方法。动态血压监测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监测仪,一般监测24小时,受测者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测压间隔时间为30~60分钟。

(三)改善生活方式

1.控制体重

控制体重(weight control)有助于降低血压。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低脂肪饮食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加强运动和锻炼。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0~24。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2.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a reasonable diet)一般指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少食含脂肪高的猪肉,多食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和鱼类。饮食中应增加含钾和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含钾丰富的水果(香蕉、橘子等)和蔬菜(油菜、苋菜、香菇、大枣等)以及绿茶、鲜奶、豆类制品等。减少钠盐的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g,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

3.加强运动与锻炼

坚持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根据个体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快步行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需因人而异,运动强度指标可采用:运动时最大心率+年龄=170或180;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中老年人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和锻炼。政府部门应给百姓提供适当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条件。

4.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长期的精神压力是引起高血压和其他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和的人,要加强干预,要鼓励他们多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追求精神愉快。

5.戒烟少酒

饮酒与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关系,且饮酒会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因此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如饮酒,建议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20~30g,女性则应少于10~15g。尼古丁可以使血压一过性升高,也可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应戒烟。

上述也称为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它与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占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药物治疗的注意点

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高血压治疗的最有效方法。通过药物治疗降低血压能有效地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止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1.药物治疗的原则

(1)剂量 以最小的有效剂量获得可能有的疗效,从而使不良反应减少到最小,如有效,可以根据年龄和反应逐步递增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2)给药方式 要求做到一天24小时平稳降压,最好服用一天一次给药、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药物(长效控释片)。

(3)联合用药 为达到提高降压效果但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2.药物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药物对患者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对不同的个体来说,能有效控制血压并适宜长期使用的药物,就是合理的选择。在选择药物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患者靶器官受损的情况以及有无糖尿病、血脂和尿酸等代谢异常,要考虑降压药与其他使用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另外,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药物的供应等也是在选择用药时要考虑的。

3.常用降压药

(1)利尿剂 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者,可选择使用双氢氯噻嗪、吲哒帕胺等。此类药物痛风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