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全史野史篇
7758400000026

第26章 唐代野史

助桀为虐,报应不爽

有一次,隋代著名相学大师来和到长安后,被杨素请到家里,要他为自己的屋宅和子孙观相。来和一到杨素的府第前,就说:“此宅阴孽太重,家必遭大故,如不在自身,必及子孙。”杨素道:“何以消灾?”来和道:“以德禳之。”杨素请他为几个儿子玄感、玄奖、玄纵相命,来和道:“将军已位极人臣,已是大贵,子孙何必再相?”事后,来和对人言:“越国公尸居余气,位至三公还无厌地贪财、享受,又不积德。因功,他自身可免,子孙必殃。”

以后的事态发展,果与来和的话不差分毫。

隋文帝杨坚到了晚年,碰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对皇储人选的确定。他即位不久,就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可杨勇又不争气,奢侈好色,不善矫饰,为人也大大咧咧,使杨坚很不满意,怀疑杨勇是否能承继大统。这时,杨坚的二儿子杨广见有机可乘,就居心叵测,矫情饰物,以邀名誉;同时,为了能顺利夺嫡,杨广不惜千金请杨紊为他从中周旋,让他在杨坚面前替自己说话。当杨素收到杨广的千金之礼时,对家人惊讶道:“东宫危矣!”

作为朝中宰相、手执兵权的大将杨素心里十分清楚杨勇是个实在人,才智中等,本质并不坏,只是不会做假而已,而杨广之所为完全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行为。有一次,他对家人说:“晋王饰简矫物以邀名誉,恐非善举。”但只因太子杨勇为人大大咧咧,对他杨素亦不太尊重,而杨广又送了千金子他,相比之下,觉得杨广可靠,如将来杨勇即位,可能不利于他。权衡之下,为财富、为权位计,杨素决计助杨广夺东宫,并彼此结成一党。在杨坚面前,杨素经常说杨勇的坏话,说杨广如何仁孝,等等。有一次,杨坚问杨素:“勇奢侈已甚,恐非能承社稷之主。”话中露出有废杨勇之意。杨素回答得很巧妙而又倾向性十分明显:“常言道:知臣莫如君,知子莫如父。晋王仁孝,陛下所知,其他臣亦不晓了。”所以,杨坚废勇、立广,杨素起了关键作用。

相传开皇十六年(596年),杨广被立为太子的当天,长安附近三县发生地震,雨雪纷飞,倒民房上千间,压死百姓四百多人。说明隋文帝杨坚逆天行事,上帝已经示警了。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坚在仁寿宫一病不起,将不久于人世。作为朝中宰相、大将的杨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人阁侍候。因太子杨广在父重病时对父妃陈夫人无礼,使文帝知道后气得大怒,连连惊呼:“畜生何足付大事?杨素误我!”并命人去召废太子杨勇。

这对于谁当皇帝是关键时刻了。当杨广得知父亲在召唤杨勇时,急得头冒虚汗,不知所措,忙找杨素想办法。杨素是统兵大将,这点小事根本就难不倒他。杨素道:“杨勇如召回,你将如何?”杨广道:“你我都无遗类矣。”杨素说:“这就对了,事已至此,只好一不做,二不休。”并要杨广如此如此。

两人商量之后,杨素调遣禁军,封锁各交通要道和官闱出入,严禁任何人人内,然后,要杨广人宫侍候。杨广连忙率自己的心腹左庶子张衡入宫,一会儿工夫,就传出皇帝驾崩的消息。杨坚一死,杨素要杨广立即登位,以防夜长梦多,同时把杨勇赐死。

所以,隋炀帝杨广从夺位东官到弑父自立,自始至终,杨素都参与其谋,为杨广的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杨广流毒天下,残戮百姓,杖杀忠良,最终使隋王朝覆灭,杨素有不可推卸的罪责。因此,杨广即位后,拜杨素为司徒,赐爵楚景武公,赏赐钱财巨亿,良田万顷,子孙世代承袭,算是对杨素出力一场的报答吧!

其实,杨广只是利用杨素而已,一旦自己当了皇帝。杨素的利用价值也就完了。而且夺嫡弑上的一切内幕,杨素又清清楚楚,这对杨广来说是一大隐患。同时,杨素从军统兵几十年,朝中宰辅,位高权重,又是协助杨广夺位的最关键性人物,有明显的功高震主之嫌。所以,杨广对杨素外示尊宠,内实忌之,作为杨素本人亦心知肚明。

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底,杨素病重。杨广知道后,令名医诊视,并赐以名药,暗中却对太医说:“他还能活多久?”杨素一见皇上的名医和药品,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就坚持不饮,说:“我也不想活了!”不久即死。得知杨素的死讯后,杨广喜日:“幸好死得早,否则终当灭族!”

七年后,隋炀帝杨广因屡对西部用兵,毫无所获,就想调军东向,征讨辽东之高丽。大业九年(613年)四月,杨广又起大军三十万,令大将宇文述和杨义臣率之,自己随军亲驾。杨广随军走后,洛阳,长安一带空虚,国内兵力几乎全部调东征去了。

此时,杨素的长子,时任礼部尚书的杨玄感见朝政日非,政治黑暗,天下民不聊生,现在关中又空虚,就想在河北起兵推倒隋炀帝。他与其弟商议,其弟杨玄奖说:“吾家世荷国恩,现要举兵作乱,恐非善举,而且先父在世都畏上三分,何况我们?”杨玄感道:“杨广乃无道昏君,先父被他气死,百姓被他饿毙。如举义兵,天下定可群起响应,非常之时也。”他不想听其弟的话。杨玄奖又道:“举兵乃大事,你何不找李密来商量一下?”

李密是北周上柱国李弼之曾孙,后当了瓦岗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家贫好学,轻财好士,志气雄远。有一次,他执《汉书》在黄牛背上诵读,被杨素瞧见,深异之,极为称赞不已。于是领李密至家,与之交谈,杨素大悦,对杨玄感等人说:“李密识度如此。汝等不及。”并常对人言:“李密真丈夫,而我那几个儿子,猪一样,没有能赶上李密的。”并叮嘱杨玄感。遇事找李密商量。

此时的李密正在河北,他对统军在河北的杨玄感说:“公世代望族、朝中宰辅。影响深远,现又遇昏君无道之秋,举兵安天下,正是时候。”说着,提出上、中、下三策供杨玄感选择:“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就是返到幽州也有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只一小道,又极艰险。你如拥兵长驱人蓟,扼隘守险,使天子进不得,退不能,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可不战而擒,上计也。”

“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此为中计。”

杨玄感道:“下计如何?”李密道:“简精锐,昼夜信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如久攻洛阳东都不下,援兵四集,前途就难以预料,此为下计。”

李密的方略是:先阻大兵于蓟外,消灭隋之有生力量;其次是据关中、阻临潼。号令天下,与隋炀帝抗衡,舍此二途,计较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久挫坚城之下,如大军云集,只有死路一条。以后李世民人关夺天下,其战略大政基本上不出李密的估算,所以,李密的分析还是切中时弊和深刻的。

可杨玄感虽出身宰辅,将门之后,其实心中没有多少才学,是个膏梁子弟,才劣识庸。他听完李密的分析后,说:“今百官之家都在洛阳,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而且临城不攻,何以示威?公之下计实为上策也。”李密一听,久默不语,步出门外,长叹道:“如此庸才,还要夺天下,死无日矣,真是上天要毁灭杨素了。”

杨玄感拒听李密的劝告,于大业九年(613年)七月,举兵五万,东向取洛阳。他分兵五千守慈涧,五千守伊阙道,遣将韩世号率三千人围荥阳,命将率五千人取虎牢,剩下的兵力全部攻洛阳。如此布兵,亦可看出杨玄感也不是将才。

洛阳是隋王朝的东都,城坚粮多,加上又是朝中百官的家居地,时有重兵把守,使杨玄感久攻不下。这时,远在辽东的杨广闻杨玄感围东都,大恐,对人言:“此儿聪明,甚可为忧。”大臣苏威道:“能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玄感粗疏,必无所虑。担心的是怕以此引发天下大乱。”杨广一听,忙命大将屈突通率军五万,疾驰洛阳与杨玄感决战。

外有强兵,内有坚城,杨玄感势不能支,一日三败,仅率十余骑逃走。后被隋军追上,与其弟被执送洛阳,五马分尸而死。其余几个弟也因此而遭杀。随后,杨广又屠灭杨玄感几兄弟的子侄,至此,杨素子孙灭绝。而杨玄感从起兵致覆灭仅两个月时间。

杨玄感死后,杨广还不解恨,又命人掘杨素墓,把杨素的尸体挖出来,烧成灰,随风飘散。

身为朝中宰相、大将军和权势炙人的杨素。在几年之后,不仅自己尸骨无存,而且子孙灭绝。这样悲惨的结局,在中国历史上确不多见,真是:天道悠悠,报应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