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家庭理财
7760700000003

第3章 家庭资产是理财和投资并存的积极行为

金融资产是个人财产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部分。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客观尺度,居民金融资产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紧密相关。国家统计局《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已达22.83万元,户均家庭金融资产达7.98万元,比1996年增长了1.6倍,平均年递增17.3%,其中人民币金额为7.37万元,占92.4%;外币折合人民币为0.61万元,占7. 6%。在居民金融资产迅猛增长的同时,投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与之相伴的投资理财需求也将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家庭理财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庭理财是家庭货币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一系列金融活动

随着金融创新及其业务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金融投资与理财已深入到了家庭经济生活的内部。家庭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使得家庭、个人有关金融事项的各种需求及时得到了很好的服务与满足,个人及家庭对其财产能进行合理规划、经营,以使家庭货币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得到了满足。家庭金融从资金运作的角度,以现有的金融理论为基础,将家庭理财的内涵进一步延伸和扩大,把个人家庭理财活动与现代金融服务有效结合起来,既包括家庭日常理财的规划、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又包括现代社会各种投资和金融手段的具体组合与运用,还包括人们现代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最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的指标为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如果CPI上涨达到3%,说明有很高的通货膨胀风险;如果CPI上涨达到5%,一般认为通货膨胀已经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GDP增长9.5%,CPI上涨3.9%,与2004年12月相比,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总水平上涨0.6%。家庭手里的“闲钱”存进银行,是想要在保值的基础上再增一点值。但由于通货膨胀,在银行得到的利息收入完全追不上物价上涨的脚步。众所周知,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如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为2. 25%,扣除20%的利息税,即2.25%×0.8=1.8%,若预计的通货膨胀率为3%,那么实际利率=1.8%-3%=-1.2%,这就意味着年初存入的10万元,年末实际价值变成了98800元,1200元就这样蒸发了。面对通货膨胀增大的预期,转变观念、拓宽理财渠道才能使家庭货币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财务专家谢志华是“消费抵御通胀”观点的支持者,他认为抵御通胀,最好的办法就是消费。比如说通过消费房地产抵御通胀,现在贷款购房,既可以固定总房价,又可以锁定利率,这样央行如果为抑制通胀而调高利率,购房者就不会因为利率成本上升而产生损失。如果说实物消费是一种保守的风险规避,那么股票、期货、债券、基金、信托等金融市场投资,无疑更为积极主动。有关专家做了个计算,银行现在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98%,如果按2005年通货膨胀率3%计算,简单做个加法,居民投资于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只要年收益率达到4.98%,避险保值的作用就达到了。如果收益率高于这个水平,就意味着除了保值以外,还实现了资产增值。居民在考虑自身规避通胀风险时,还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国家对通胀的宏观调控,因为家庭的个人风险规避措施,都需要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将通胀压力逐渐释放,居民个人的任何行动都是无效的。

二、家庭金融资产资源配置是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资源占有、支配和运用的基本单位。我国家庭投资、融资的活动及由此占有的大量金融资产,如,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外汇、手持现金等,已远远超出了实物性资产,在家庭资产总额中占据重要位置,并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利息、股息红利、租金等金融资产收益,已在家庭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

家庭资源配置合理化,就是将家庭所拥有的资源,主要是经济资源,根据家庭财务目标的要求,予以合理有效地配置,使其达到最优化结果。家庭对金融资源的占有状况及其配置是否合理、运用效率的高低,对家庭经济生活组织、人际关系维系影响很大,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等也有较大的相关性。目前家庭拥有经济资源的状况已远远超过历史的任何时期,家庭经济资源的存在与运用、配置等,对家庭的存在、发展、运行之功用,是毋庸讳言的。新家庭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教授认为,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小工厂,家庭成员要在户主的组织下,将有限的货币收入、时间及每个成员的知识、技术、时间和市场产品等资源,在婚姻市场和家庭生产中合理配置,以生产食物、健康、孩子、技艺和尊严、声望等家庭必需品,从而使家庭及其成员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对家庭资源配置,资料收集是很重要的一步,除了要“硬”的信息,比如,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家庭成员及年龄等以外,还要收集许多软的信息,如,目标(宏观地分析人生期望和梦想)、健康情况、兴趣爱好、风险偏好等,特别是要理解和确定客户的理财目标,理财师要充分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与客户一起制定和明确其目标,并用具体的、可量化的语言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

三、培育社会公众的投资理财意识,以“积极储蓄”积聚投资能量,实现个人和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

我国已进入居民普遍具有积极的投资理念和明确的投资目的的“积极储蓄”时期,成为与消费和投资并存的积极行为,如,用于买车购房、子女教育或投资经营等带有明确规划和目标的储蓄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储蓄一开始就被赋予了预备投资理财的积极内涵,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12月进行的一项城市家庭财产调查中,有78.9%的人表示其家庭现有储蓄中存在着部分可随时用于其他投资项目但暂时尚未动用的存款。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居民储蓄迅猛增长的同时,投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与之相伴的投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中国的个人积蓄不仅在量上出现了极为巨大的增长,而且在质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私人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和经济高涨形势的出现,私人投资需求必将形成高潮。储蓄中的主体部分已经不仅表现为是一种即期消费剩余,而应当视为是一种资产积累,储蓄动机中获取更大收益的成分越来越多,这种作为金融资产的私人财富在本质属性上已经是投资,其最终转换对象并不是消费品,而必然是能带来更大收益的实物资产。私人资本的来源并非仅仅是个人货币收入的节余或个、私企业的投资收益转换,如,人们的不动产财富将在信贷资金的帮助下形成为私人再投资的巨大潜力。

私人的投资能力和投资需求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从存量看,2003年1~9月份,民营经济中的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共9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3%,为近八年来的最高水平,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投资400多亿美元,增长超过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5%,其中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投资分别增长30.6%和24.7%,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度提高,大部分是由民营经济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所致的。从增量看,一个简单的例证是,2003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63亿元,这个数字恰好相当于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倍多,相当于同年全社会资本形成总额的1倍多,已接近我国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家庭收入增长是储蓄增长的前提条件。这些年城乡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一直是决定居民储蓄的最主要因素。同时,由于收入水平

四、家庭收入持续增长导致的储蓄快速增长,急需家庭投资理财渠道

的差异决定了居民储蓄能力的差异,从而也就决定了家庭储蓄倾向的差异。在预期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低收入阶层甚至会通过进一步挤压当期消费来进行储蓄,因为目前消费信贷还不发达以及人们传统的理财习惯,家庭很少会通过借贷来平滑支出波动。另外,当前我国可供投资获利的其他金融工具还相对较少,而且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很大,因此高收入阶层大都更偏爱银行储蓄,从而导致了资金迅速向银行集中。例如,由于国有股减持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01年下半年以来股价指数一路下跌,股价指数在前几年大跌的基础上,2005年继续大幅下跌至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大量资金流出股市,而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则剧升至目前的15.12万亿元(2005年2月数据)。股市上国有股、法人股与流通股割裂现象的存在,就像时时悬在投资者头上的利剑,无声地压抑着人们在股市投资的欲望,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

房地产投资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20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央行200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海,“未来三个月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比例仅为7.3%,创历史最低,居民购房观望气氛浓厚。此外,近年来新兴的投资理财渠道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的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总之,家庭资产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是消费之后用来养老防病的消极行为,而成为理财和投资并存的积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