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日,重庆市一家网吧着火,老板竟堵着大门要先排队收费再放人逃生。网络安全不仅包括隐私泄密和网络攻击,还有太多的性命攸关问题。网吧里面乱着呐!
2002年6月16日凌晨,在北京“蓝极速”网吧人为纵火案的25名死难者中,有2位是北京新丝路模特公司的男女模特,而且是一对即将准备结婚的情侣。
他们的离去使双方父母悲痛万分,决定为这对苦命鸳鸯补办一场婚礼,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自从网络出现以后,网民们发现比特传输可以代替语言交流,一种奇特的病毒便开始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其肆虐面积之广、传播速度之快,绝非所谓的“CIH”、“爱虫”等可以相提并论。这种病毒一旦侵入人体,便会以各种有效方式在体内繁衍变种,所以,要想根除它几乎不可能。
这就是“网络病”。网络本身没有病,但是一旦染上还真要命。
连续上网25小时视网膜脱落
2001年12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城东某中学初二学生张某,以学校组织学生到城郊农村锻炼2天为由,向父母亲索要了50元生活费。到校后,张某对老师谎称自己生病要休息2天。而实际上,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张某早有安排,这2天时间正好用来去网吧上网。
当天中午2时,张某来到位于牛市口附近的一家网吧上网,连续在网上25个小时后他突然眼前一黑、右眼什么也看不见,吓得大哭起来。
网吧老板把他送往医院,同时通知了家长。经诊断,张某的右眼视网膜脱落,家长支付了治疗费673元。
家长认为,张某作为未成年人,他在网吧消费,网吧老板应当对他的人身安全负有保护义务。明知逃课上网对学生有害,网吧老板却没有阻止、而是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家长一怒之下,把网吧老板告上了法庭。
网络性心理障碍
所谓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网民漫无目的地、无休止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从而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并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等症状。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不愉快和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精力不济、精神运动性迟缓、激动、自我评价降低、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滥用药物等。
毫无疑问,这些网络性心理障碍患者是标标准准的“网虫”。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这些网民痴迷上网的程度也日益加深,以至于发生了心理障碍。
怎样来区分网络性心理障碍与一般身体虚弱呢?关键是看他们的身体状况能否在上网以后得到恢复。
如果只有依靠上网才能恢复身体,显而易见,这时就患了网络性心理障碍。
探究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原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网民在上网后会重新获得一种如同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满足一般的潜意识。
特别是成年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社交恐惧、失恋等困境后,为了寻求解脱而沉溺于网络之中,这时最容易患上网络性心理障碍。
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AD)
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有资料表明,IAD患者目前在我国数量急剧膨胀。
2002年8月7日,由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与台湾大学、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主办的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专家学者们认为,全球至今至少发现有2~3亿整天沉迷于网络的IAD患者。
IAD患者最主要的表现是,上网时间一再延长而出现失控,上网后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甚至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存在,或者对现实生活不再感到满足。
究其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由此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忧郁等。
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显示屏,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消耗过多。如果不能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蛋白质,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对于网络性心理障碍和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的治疗,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方法,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所能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鼓励患者多多参加社会活动、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同时辅助性地使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虑平等。
网络狂躁症
网络狂躁症是目前网民中发病率较高的另一种疾病。
据英国一个调查机构2001年10月的调查结果,在英国15岁以上的网民中,大约有2/3比例或多或少患有或者曾经患有这种病症。
网络狂躁症的主要症状是,在上网时感到恼怒或者咒骂电脑。毛病严重的网民,甚至会对父母、宠物以及家中的其他物件大喊大叫、甚至砸了电脑。尤其是在登陆电脑网站超时被中断或网页根本不存在时,这种恼怒尤其激烈。
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往往会暂时停止上网、喝上一杯什么。大约有3/4的网民表示经常这样做。
从性别上看,患有网络狂躁症的男性比例为62%、女性比例为59%。
网络性爱痴迷症
网络性爱痴迷症也叫网络性瘾,其症状表现为,特别喜欢逗留在色情网站和性爱聊天室,以缓解自身压力。一旦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并且会以此来代替与现实中性伙伴之间的交流。
不少调查对象承认,他们热衷于在网上体验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种种变态性行为。
2001年12月,美国婚姻与性研究中心通过网上随机调查发现,该国男性网民约有6.5%患有强迫性网络性爱痴迷症。
研究人员从40000名递交网上问卷的调查对象中,挑选出了384名带有网络性爱痴迷症特征的人加以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他们平均每周花在网络性爱上的时间约为5.7小时,比其他人高出一倍。
调查显示,患有网络性爱痴迷症的人必然会减少与现实中伴侣的性生活次数。而且,这些人“线上”“线下”生活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