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恋不仅仅有浪漫、刺激,还包含了许多真情、实在。网恋如果能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当然皆大欢喜。
63%的人有过网络恋爱
相对于“父母之命”来说,征婚广告给人选择另一半的余地不知扩大了多少倍。而网络恋爱,又是婚姻介绍所与征婚广告效应所无法比拟的。
据新浪网“有多少人相信网恋”进行的一项调查,截至2002年12月3日,在15天时间内一共有9265人回答了“你是否网恋过”的问题,其中回答“是”的有5872人,占63.38%;回答“否”的有3393人,占36.62%。面对“你相信网恋吗”一共有9523人作了回答。其中回答“相信”的有5112人,占53.68%;回答“不相信”的有2797人,占29.37%;回答“无所谓”的有1614人,占16.95%。
中国首届网络小姐通过网恋喜结良缘
2002年7月21日晚,中国首届网络小姐陈帆红,在上海锦江饭店与新郎忽文杰手牵手走过红地毯。从此,有着10年相识、6年网恋经历的一段故事被永久定格下来。
1992年,陈帆红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工系,在这里邂逅了比她大2岁的机电系学生忽文杰。大学生涯结束后,陈帆红回到宁波,忽文杰继续留校读研究生。分别以后,他们选择电脑作为自己的“红娘”、编织起自己的网络情缘。
有意思的是,结婚以前刚刚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的忽文杰,1996年以后和“菜青虫”陈帆红平均每年的见面时间还不到10天,更多的是网上来往。
“情定网络”直播整个婚礼过程
2002年1月16日,江苏省南京市举办的“2002情定网络”首次大型“网络集体婚礼”报名的第一天,就有18对新人报名参加。有趣的是,许多新人都打算进行“双重婚礼”,即在报名参加“网络集体婚礼”的同时,还积极筹备现实生活中的喜庆婚宴。
据第一个报名者、在某商务餐厅工作的林先生介绍,他在网上获得这个消息后觉得很新鲜。与妻子一商量,便来报名了。这种“网络集体婚礼”除了时尚因素以外,还表明现代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
林先生说,他有不少同学在北京、上海、广州乃至国外工作,许多人都无法赶回参加他的婚礼。通过网络,则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让他们也一同分享喜悦。
当然,在报名者中有一些本来就是通过网络认识的“网友新人”。他们坦然表示,既然是通过网络相识、相恋的,自然更应该参加网络婚礼。因为这样做,可以让更多的网友知道自己的喜讯。
据悉,这次“网络集体婚礼”原计划接受40对新人报名。其主要内容是将新人们的资料制成包含文字、图片、视频效果的网页,放在几大网站供网友浏览、祝贺。网友和专家分别进行自由网上投票,评选出最佳夫妻像、最佳婚纱照等各种“婚礼之最”,整个婚礼过程通过网络直播。
坐在家中就可以择偶觅侣
正当的网恋行为,必定会受到社会的支持和鼓励。
2002年初,广东省深圳市婚姻介绍所专门为单身人士服务的“我的情网”婚姻介绍系统,正式从局域网升级为互联网。从此,婚姻介绍所会员通过网络、在家里就可以完成以往必须在婚姻介绍所才能进行的择偶操作。
由于该系统结合了网上平台的易用性和传统婚姻介绍方式的严密性,所以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据悉,这是国内类似网站中第一家取得网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网站内容也由以往广泛意义上的征友网,转变为专门针对单身人士的婚姻介绍服务网。
为了保证会员质量,要成为该网的正式会员,前提条件是必须携带身份证、单身证明(未婚证、离婚证)、学历证书、生活照一张,亲临深圳市婚姻介绍所进行验证。
“网络真是了不得的东西”
在哈萨克斯坦,网络促成了不少异国姻缘,为许多情侣搭起了“虚拟鹊桥”。
一位阿拉木图女记者列娜就是通过网络认识了在加拿大的一位白俄罗斯小伙子,两人踏上了红地毯。
26岁的列娜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姑娘,褐发碧眼、身材苗条,讲话风格也像她的多数同胞那样,直截了当、不兜圈子。
列娜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没有遇到意中人,于是她把自己的玉照和自我介绍粘贴到几家英文和俄文网站的征婚页面上,很快就有几百封回信蜂拥而至。
列娜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通过频繁的电子邮件联络,两人在现实中结成了夫妻,并且在加拿大有了一个温暖的爱巢。
在中亚地区,像列娜一样的待嫁少女和离婚女子,数量要远远大于未婚男性。那里的男人即使条件最差,也不愁找不到老婆,相反,倒是“女人难嫁”成了大问题,想给他们当情人都要排队。而网络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中亚女性的择偶范围。
一位年近40岁的医学博士古丽,未婚,却有一个漂亮可爱的4岁女儿。两个月前的某一天,古丽尝试着在网上发布求婚信息,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就被一位美国的同行、一位标准的中产阶级相中,并被邀请去相亲。
现在,古丽终于成了新娘。她的父亲、一家私人报馆总编说:“网络真是了不得的东西”。他对这个红娘赞叹不已。
非洲女孩热衷网上征婚求出路
在贫穷落后的非洲,许多年轻女孩为了摆脱命运摆布,纷纷把自己的婚姻寄托在网络征婚广告上。赌赢了,的确可以改变自己命运;赌输了,则会跳进一个火坑。
在阿比让的网吧里,每天都有很多年轻女子大驾光临。这些女子绝大多数不懂如何使用电脑、有些连字也不识,可是每天却要花好几个小时来这里上网。所以,她们根本无法体会网上冲浪的乐趣,有的只是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
也许有人会问,不识字怎么上网呢?原来,网吧雇佣了一名12岁的男童穆罕默德,作为她们的“秘书”。
穆罕默德说:“如果你问她们什么样的男人符合条件,她们的回答都一样:白人、有房子、有钱,年龄不限。”
他的主要工作是帮这些女孩写“求爱”信张贴在网上,同时为她们朗读回复者的邮件。从中,穆罕默德获得一份零花钱。
这些征婚广告通常是这样的格式:“年轻、美貌的非洲女孩,欲寻40~50岁的欧洲男子为偶!你必须富有,因为只有财富才能使人快乐,这样说没什么,用不着遮遮掩掩。”
网吧老板科内说,这些女孩年龄都在18~20岁,她们憧憬着欧洲、加拿大或者美国的舒适生活:“有时候,偶尔会有一两个白人男子过来和女子见面,回去后将机票和办手续的钱寄过来。我已经在这里呆了2年,亲眼见到有9个女孩子用这种方式离开了这里。”
超过1/3的台湾人赞成网络婚姻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一项由英特尔2001年举办的网络生活形态调查表明,在所访问的澳大利亚、香港、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地的8000位民众中,网络性爱在亚太地区相当流行。其中,韩国比例最高,台湾也有超过1/3的网民希望与网友共同踏上婚姻的红地毯。
调查发现,与欧洲的网络使用者进行比较,亚太地区的消费者,对于网络融入日常生活的接纳程度远远高于欧洲的民众。
网络情缘同样可能“真情实爱”
网上交友选择面的扩大,为男女青年结交异性提供了极大方便。专家指出,如果交友双方都是真情实意的,实际上这种由虚拟的电子交往而演变成的谈情说爱,最终结成夫妻的比例很高。
请注意,关键问题是双方都要真情实意。上面几个成功的例子,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2002年3月,英国巴斯大学的心理学讲师杰弗雷·加文根据一项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恋爱双方通过网络传情完全可以对对方的性格了如指掌,所以,两人见面后坠入情网也就丝毫没有什么奇怪。
杰弗雷·加文曾经对42名年龄在19~26岁、经常上网聊天的志愿者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29人表示与网友之间保持着亲密或浪漫关系,21人表示正在考虑与对方进行面对面接触,一对在网上相识相爱的年轻人正在考虑举行婚礼。
调查认为,在网络上谈情说爱的男性会更加坦率、诚实,女性则会更加性感。
虽然大多数男性在身高或头发颜色等方面会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大多数女性也会稍微“扩大”自己胸围的尺寸,但是,双方谈话的其他内容也更加自由。这样的谎言只仅仅是有些夸大其词,并非有意欺骗。
在线寻偶将会更加快捷
2002年11月,PalTalk软件公司推出一项个人服务,允许可能结成连理的恋人以比电子邮件更快的速度相互了解。Match。com和DateCam。com等其它婚姻介绍网站,也都为在线寻偶的人们推出了即时聊天服务,并且允许匿名聊天。
所不同的是,PalTalk。com婚介网站推出的即时消息服务还结合了音视频功能,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对方。登记寻偶的人可以会面10分钟,然后决定是否进一步发展关系。这项服务从2003年开始实行收费服务。
网络爱人容易变成网络冤家
可是有太多的人并不同意杰弗雷·加文的观点。
他们认为,由于恋爱期间男女双方有意无意地对自己“扬长避短”,婚后不久就露出“狐狸尾巴”的不在少数。由此从网络爱人变成网络冤家的也并不少见。而且由于他们对网络非常熟悉,所以往往会把“口水战”打到网络上去。
2002年8月26日上午,北京市丰台区法院正式审理了一起非公开案件,其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一例典型。
2000年,38岁的“长江”和28岁的“小霞”,通过一个名叫“恋爱俱乐部”的网站坠入情网。尽管“长江”年长“小霞”10岁,离过婚,而且带着女儿一起生活,两人还是在见面二三个月后就同居了。
令人遗憾的是,此后两人很快就产生了摩擦。由于这时候“小霞”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于是最终结了婚。
在孩子出生2个月后,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恶化,最终“长江”提出离婚请求。觉得委屈的“小霞”找到了上海的一家媒体,该媒体根据她讲述的经历撰写了两篇文章。
文章登出以后,“小霞”向“长江”的邻居、原工作单位、朋友、与“长江”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大肆散发附有文章的信件和电子邮件,还在新浪网上制作网页,上面刊登了他们不满周岁的孩子手举“我的爸爸不是人”的大幅挂牌照片。
“长江”为此失去了工作。于是,他一纸诉状把“小霞”、上海那家媒体以及转载单位和文章作者4方告上法庭,这对昔日的网络鸳鸯终于对簿公堂。
在北京市法院系统,类似于这样的网上谩骂攻击引起的涉嫌侵犯名誉权案件居高不下,怎样给这样的“网络口水战”定性,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法律问题。
§§第七章 网络犯罪——太平洋警察管得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