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0223读者报旧闻
7763000000005

第5章 盖碗茶

最义气

标:名士豪赌不为钱

古代的赌博,玩法多种多样,樗蒲、摊钱、投壶、射箭、斗鸡、斗狗、斗蟋蟀,不一而足。

东晋时有一位出身高门士族的“赌神”叫袁耽,据说他的“手气”好得出奇,每次赌博都能满载而归。一次袁耽的朋友桓温来求救——此人也是赌徒,但由于技不如人,输得精光不说,还欠了一屁股债。债主多次上门,走投无路的桓温便想到了袁耽,求他出马化解燃眉之急。可当时的袁耽尚在服丧期间,按礼制是要杜绝娱乐活动的,否则就是对死去亲人的“大不敬”,对于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扣上“不孝”的帽子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轻则为世人唾弃,重则会严重影响自己的仕途。因此桓温去邀请时,自己心里也没底,担心袁耽不肯应允。

不料袁耽一听,竟无半点犹豫,脱下丧服,换上便衣,把孝帽往怀里一揣,就与他一道去与债主“决赌”。来到赌场,袁耽并没有报上自己“赌神”的大名,债主也不认识他,还嘲笑他说:“兄弟,难道你的赌技能高过‘赌神’袁耽吗?”袁耽听了也不答话,只管与债主下注。他们掷一次骰子的赌注是10万钱,后来上升到惊人的100万钱。每赢一注,袁耽、桓温二人便旁若无人地高声呐喊,半天工夫就帮桓温赢回了赌债。最后,袁耽才将揣在怀里的孝帽扯出来,扔给对方,笑道:“你认不认得我袁耽?”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摘自《城市快报》)

最原则

标:宋仁宗不怕枕边风

宋代的治国方式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皇权也要受到士大夫的监督和制约。换言之,皇帝无法全权凭个人意志为所欲为。

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里载有一个宋仁宗拒吹枕边风的故事。某日退朝后,仁宗回到寝宫,脱下帽子直嚷头痒,让内侍赶紧把专门给他梳头的女官叫来。女官在给仁宗梳理头发的时候,看到他怀里有文书,就问是什么事情。仁宗答说:“最近下雨不止,朝中谏官认为是阴气太盛所致,故上书让宫里裁减嫔妃侍从的人数。”女官听后不屑地说:“那些宰相和御史,家里多的是歌姬舞女,皇上身边不过就几个人,他们就大喊阴气太盛?”

见仁宗默然不答,女官又问:“这个建议必须执行吗?”仁宗说:“谏官的建议,哪能不执行?”女官仗着自己平时为仁宗宠爱,认为再怎么裁减也轮不到自己,于是赌气说:“如果一定要执行的话,就请皇上先把奴家给裁掉。”仁宗听了,当即站起身,让掌管嫔妃名册的内侍马上携名册到后花园来。仁宗同时给看门人下令,即使是皇后前来也不准进入后花园。不一会儿,仁宗就传下命令,让梳头的女官以下共30人,尽快携带私人物品从内东门出宫。

事后,皇后小心翼翼地问仁宗:“梳头的女官是皇上平日最为恩幸宠爱的人,为何第一个就把她裁减出宫?”仁宗说:“这人劝我不要接受谏官的建议,怎能把她留在左右?”

(摘自《世界新闻报》)

最事与愿违

标:道光皇帝批奏章

清朝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勤理政事,每天起早贪黑批阅奏章,所有材料全部亲自过目。但是不久后,他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昨天的没批完,今天又来了两捆,每天累得头昏眼花。照这么干下去,何时才是个头啊,当皇帝还有什么意思?有没有一种两全齐美的办法,既可以让皇帝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又使大臣们不敢偷懒呢?

这的确是个考验智慧的难题,道光智慧不够,于是问军机大臣曹振镛,有何良策?曹振镛道:“皇上每次只需抽阅数本,内容不是重点,要着重看字,发现有写错别字的,或者笔画不工整的,就用红笔划出来,然后发给大臣们传阅。大家一看,不得了,皇上批阅奏章竟如此仔细,一笔一画都逃不过皇上的火眼金睛,今后谁还敢忽悠您?”高,实在是高!道光大喜,狠狠地夸奖了曹爱卿,依计行事。满以为,从此以后,大臣们都会鞠躬尽瘁,不料事与愿违,事情并未朝他预料的方向发展。

满朝文武认真揣摩分析后,一致认为,当今圣上是个书法爱好者,且中毒很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迎合皇帝的口味,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大练书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渐渐蔚然成风,满朝尽是书法家。那些准备进军官场的读书人,无不潜心研习书法,一点一画,精益求精。因为当时的主考官最看重考生的书法水平,策论反在其次,能力差点没关系,字一定要写得漂亮。哎!当初本想妙计安天下,督促大臣们努力干活,可惜考虑欠周全,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种瓜得豆。 (摘自《今晚报》)

最有毅力

标:辞职“复读”中状元

明朝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是河北宁晋人氏曹鼐。他是通过辞职“复读”考中状元,并且步步高升、直至位居人臣之首的。这样的人,怕是翻遍史书也很难再找出第二个。

按照明代的政策规定,举人虽说也可候补选官,但却难度极大。而曹鼐却有这样的运气,25岁那年,他以举人身份选授代理训导职务。这个位子无足轻重,而曹鼐胸怀大志,怎会将这芝麻大点儿的官职放在眼里,便向上级自荐道:我这么年轻,不足以为人师表,希望上级能给安排个比较艰难复杂一些的岗位施展才干,报效国家。

估计他的上级也不是傻子,便“从其愿”把他打发到远离家乡的江西泰和县做了典史。曹鼐弄巧成拙,离乡背井数千里不说,还被降了级。

好在人家曹鼐有志气,没有因此而破罐子破摔。在工作之余,一有空就抱着书本拼命学习。县长大人见他如此特立独行,便讥笑道:看曹典史这么个用功法,难道还想去考个状元不成?曹鼐气定神闲地答:那又怎样,俺还就是想弄个状元当当呢。

30岁那年,曹鼐带领一批工匠进京服务,正赶上顺天乡试即将举行。他便向上级写出申请,恳请批准自己以“复读生”的身份参加考试。没想到,上级领导还真就批准了曹鼐的申请。在乡试之中,曹鼐再次中举,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在会试当中,曹鼐顺利通过,并且在殿试的时候一鸣惊人地摘得状元金牌。(摘自《大众日报》)

最谦让

标:曾国藩让风水宝地

曾国藩迷信相术、风水,他的老朋友冯树堂精通相地之法,在曾国藩去世前一年曾赴南京与曾会面,自告奋勇要求为曾氏选择葬地,曾国藩欣然同意。

回到湖南后,冯树堂四处跋山涉水,经过千挑万选,为他相得湘乡东台山一地。为了让曾国藩放心,冯树堂还约了另一个精通风水的朋友,即曾国藩的好友郭嵩焘一同相看了一回,得出结论是“龙、穴、沙、水、向五者,皆可惬心满意”。冯树堂还精心撰写了《东台山地图说》一册,详细阐明此地的种种优异之处,寄给曾国藩阅看。出乎人们预料的是,曾国藩断然拒绝了这个选择。

原来曾国藩详细阅读了《东台山地图说》后,发现此地是当地公会所在,按八卦的说法,又恰值县治的巽方,据说这个方向“关(一地之)文风”,早已为众人所瞩目。如果葬在这里,也许可保曾氏一族文风大盛,却可能影响湘乡县别的家族人才继起。

故曾国藩给冯树堂的复信回绝此事,并解释自己寻找葬地的原则说:“鄙人平日论求地之道,不贵万众指目吉壤之区,不贵阴谋诡计巧取而得,苛于人情万无妨碍,方当营度,否则不为勉强。小地十一处中当有较佳者,容与舍弟商妥定议。”

这一选择,反映了曾国藩晚年信条:“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摘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最危险

标:古代当官的那些事

《资治通鉴》第二十一卷记载:汉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太仆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当公孙贺被引来举行拜受丞相的仪式时,他不接受印信,叩头哭泣不肯起来。汉武帝根本不理这些,仪式结束即起身离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公孙贺不得不接受印信,出宫后长叹一声:“我从是殆矣!”

丞相,乃百官之首,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公孙贺却哭着不肯当,被逼上相位后还要长叹一句“我从此危险了”,这不是谦让,也不是作秀,看看当时的政治环境,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了。在汉武帝之前,丞相位尊权重,总理全国政务,还可以享受入朝不趋、奏事不名的特殊待遇,久而久之,相权与皇权难免产生矛盾。汉武帝显然不是个好相处的主儿,他为了提升皇权,贬低相权,想出了不少歪点子(比如,他接见丞相时常常不戴帽子,以此表示不把人家当回事)。在公孙贺之前,连续几名丞相被指控有罪而不得善终。《资治通鉴》第十九卷有一段文字说,汉武帝四处招聘人才,常常做出担心人才不够用的样子,但自己性情严厉刻薄,即使对平日所亲信的大臣,稍有小错或欺瞒行为,也是动不动就立即处死,从不宽恕。面对一个这么不好相处的领导,朝廷上下当然人人自危,可见公孙贺这一叹,实属发自肺腑,毫不做作。

(摘自《杂文月刊》)

最想不到

标:古时也有“春运”

每逢过年,是工作一年的人们最开心的时刻,终于可以放假了。我们现在每年的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都会放假,古代也是这样,每一年,都有固定的时间放假,而且很多时候是七天假,恰恰是古代官员们的黄金周。

在我国的宋代,休假制度非常完善,官员们的幸福指数蹭蹭往上升。宋代实行文官制度,冗员现象非常明显,所以放假一多,全国众多官员就可劲儿地休息了。

我们现在一到春节,“春运”就成了大事。古代虽然没有火车,可他们一样也得坐着马车、走着路、骑着驴儿回家过年、走亲访友,这其实也是一场小规模的“春运”。

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人们出行很辛苦。为了趁天黑前走到目的地,古人往往要起个大早。女子也一般在正月初二回到娘家与娘家人吃一顿团圆饭。这时候,交通工具就五花八门,有钱的坐车,没钱的走路。《红楼梦》中,涉及春节期间的就有两处,其中一处为元春正月十五回家省亲,一处为贾家在一起热热闹闹过春节。其中元春省亲是个特例,清代的春节习俗主要在贾家过年两回里体现出来。其中说道:“王夫人与凤姐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那边厅上院内皆是戏酒,亲友络绎不绝,一连忙了七八日才完了。”古代家族庞大,互相牵扯的很多,过年为了礼节周全,总要都走一遭,即便是平时很生疏的,也会在过年时互相来往。

相比于我们现在的大规模“春运”,古代的“春运”发生在春节后几天,而且“春运”距离很短。

(摘自《中国剪报》)

最健康

标:苏东坡“减肥”

众所周知,苏轼不但是大文学家,还是著名的美食家,以他的号命名的“东坡肉”至今仍是一道名菜。苏轼喜欢吃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也曾克制过自己的食欲。

据他自己写的《东坡志林》记载,元符三年(1100)八月,苏东坡决定节制饮食,每餐不过“一爵一肉”,即使有贵客临门,也不过三盘肉,可以少但不可以多。而且为了实现节食的目标,如果有人请客,一定要事先告诉人家这个标准,若主人不从,超过了这个标准,他就不去了。其实主人准备的菜再多,东坡先生您少吃点不就行了,何必拒绝人家的盛情呢,恐怕他自己也怕看见一桌子好菜控制不住,前功尽弃。

当然,有好东西不吃是很难受的,因此苏东坡还向大家传授了节食的方法,“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也就是说,待饥饿时再吃饭,即使是普通的蔬菜也是美味,等吃饱了,就是有大鱼大肉你也不想吃了。有志于减肥的朋友不妨一试。

苏东坡何等人物,节食当然不是为了身材苗条,他的目的是:“一日安分以养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苏东坡节食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他患有眼疾,医生说不可食肉,大约肉是上火之物,病人应当吃得清淡一些,因此他谨遵医嘱。(摘自《洛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