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
——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任仲平
(一)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
80年前的十月,一支队伍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两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漫长跋涉,两年之后,中国革命的火种在十月的大西北重新汇聚、星火燎原。长征,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将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一个全新的中国,从此奠定坚不可摧的根基。
80年后的十月,又一支队伍迎着复兴的曙光,行进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长征中,交出了一份精神和意志的答卷。一年多时间里,在“为民、务实、清廉”的旗帜下,8600万党员“穿百姓鞋、走百姓路”,开始了心灵深处一轮新的征程。这场名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党行动,在返本归真中拨亮信仰的灯火,在正风肃纪中重塑党员的形象,让每位参与者都经历了一场庄严的精神洗礼。
80年,世事沧桑,今非昔比,但这相隔80年的两次远征,追寻的是民族复兴的相同目标,秉持的是人民至上的相同信念,遵循的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相同路线。如果说长征路上的枪林弹雨,铸就了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那么今天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执政60多年之后,共产党人面对新的危险和考验,为中国道路“新的远征”主动进行的思想上的砥砺、组织上的锻造、作风上的净化。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掉横亘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无形的墙。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揭示了这次活动的深远意义。一年多来,以八项规定为切口,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涤荡“四风”为靶标,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锤炼了执政党党纪党风,催生了全社会新风新貌,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标注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
(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观念变革、现实变化,同样意义深远。
有人说,“在中国,饭桌是观察社会风气的窗口”。一年多来,公款大吃大喝不敢了,推杯换盏的干部不见了,三令五申管不住一张嘴的现象销声匿迹了。“光盘行动”从公务用餐延伸到大众食堂,国庆招待会上简朴的国宴菜单在网上广为流传,21元的“总书记套餐”一时间风靡全国。
在被视为政治晴雨表的北京街道上,以往节庆时各种“跑部钱进”的送礼车辆已经偃旗息鼓。江苏阳澄湖,连涨11年的大闸蟹今年首次出现降价。贵州茅台,“官酒”加速向“民酒”转身。奢侈品市场上,名烟、名茶、名表、名包销售额跌势汹涌。隐身于风景名胜间的各种高档会所,也逐渐向平民路线看齐。
当总书记下基层也挽起裤腿、自己打伞,什么人还好意思前呼后拥、排场十足?当政治局常委出行都“不清场不封路”,哪个干部还有胆量随随便便警车开道、耀武扬威?日本媒体评价,中共“废除虚礼,体现了清新风气”;英国新闻网站感慨,“中国的新领导人没用多长时间就带来了新气象”。
有人统计,近两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19项制度规定,涵盖公务接待、办公用房、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因公临时出国(境)、外宾接待、公车改革、领导干部秘书管理、央企负责人薪酬管理等方方面面。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制度的实施无异于釜底抽薪,但这样的连锁反应在经济生态链上激起的回响却是正面的。一位卖红地毯的经销商告诉记者:虽然作风新规让他少赚了钱,但如果好作风真能坚持下去,“我还是要竖起大拇指!”
民心向背,在这样的回响中清晰可闻。国际舆论评价,习近平致力于改变政治文化,中国民众对此很欢迎。而共产党“整风”的目的,是让干部与中国人民更接近。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的民意调查报告,85%的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表示满意,82%的民众对未来五年感到乐观。
(三)“在思想和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初,中部省份一位干部的感慨,道出了活动的重要性,也折射其艰巨性。最深刻的革命、最激烈的冲突、最艰难的转折,往往是心灵深处的“天人交战”。相较于推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些触动灵魂的改变,本质上都有牵动利益的较量,因此并不会来得更轻松。
活动伊始,有人觉得作风建设远水不解近渴,有人担心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已经失灵,有人害怕“辛辛苦苦搞形式,轰轰烈烈走过场”,更有不少人抱着等待、观望的心态,认为活动就是一阵风、刮过去就算完了,以后“该怎样还怎样”……
“一阵风”的忧虑、“抓小事”的异议、“走着瞧”的心态,源自8600万党员思想更活跃、利益更多元的现实,源自社会转型期思潮竞逐、风气浸染、沉疴顽瘴积重难返的现状,源自过往一些活动“前紧后松”“法不责众”的历史体验。
如今,时间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次回归传统的“思想整风”。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教育实践活动,补的是钙、强的是骨。“升官发财”的梦幻破灭了,“想发财别做官”的告诫振聋发聩;“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特权意识式微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谬论破产了,“公款姓公、公权为民”的逻辑深入人心。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展现的坚定信仰、为民情怀、务实作风成为共识,当焦裕禄“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抱负引来共鸣,当“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反省触及灵魂,活动的锋芒直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带来了共产党人宗旨信念的升华。
这是一次直面现实的“问题清扫”。“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舞台上的奢华”“会所中的歪风”……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在正风肃纪的铁扫帚下无所遁形。移除文山会海、叫停政绩工程、严管铺张浪费,破除形式主义的“客里空”,打掉官僚主义的特权感,抑制享乐主义的庸懒散,刹住铺张挥霍的奢靡风。到今年8月底,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56332起,74338人受到处理,206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这是一次政治生态的“集中净化”。从铁腕规范党内生活,到铁面问责严格执纪,从亮短揭丑的民主生活会,到重拳破除各种潜规则,存在已久的圈子文化、特权意识受到强力荡涤,守底线、讲原则、重法治开始成为新常态。“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以整风精神拧紧螺丝、上紧发条,按规矩办事用权的意识逐步增强,讲真话、做诤友的真诚同志关系正在回归,增强了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
这是一次规范权力的“制度构建”。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觉悟不能代替制度,教育实践活动向实处使劲、往细处用力、从严处较真。管住月饼、贺年卡,严格制定差旅费标准,规范学习培训,制度“笼子”越扎越密、越扎越牢。没有含含糊糊、没有模棱两可、没有特殊例外,用制度绷紧了作风建设这根弦。反四风,反到深处是改革,各项制度规定与全面深化改革互促并进,推进了治理理念、目标和手段方式的革命,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政治点名”。“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迭起,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进取精神,没有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敬业奉献,怎能打好改革这块铁、走好发展这步棋?践行八项规定,严打“老虎苍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动真碰硬的扎实举措,表明了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彰显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勇气,是复兴之路上的一次大练兵、大点名。
“没想到中央出台的措施这么给力,没想到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这么大,没想到一些‘老大难’问题解决得这么快,没想到一年半来的变化这么明显”。从充满疑虑到信心坚定,从不以为然到心悦诚服。一年多来,问题在解决、改变在发生,好比四两拨动千斤,掀起一场影响持久的深刻变革。
是什么,让“积重难返”变成“善作善成”?又是什么,再次让世界感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四)胜利,往往不是因为战胜别人,而是由于超越自我。
党的十八大之后,世界把关注的眼光投向中国。2013年春,美国《时代》周刊将习近平评为“最具影响力人物”。人们感到中国甚至是世界,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但问题是,这个时代会用什么方式拉开自己的帷幕?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执政党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一个国家就展示什么样的状态;执政党有什么样的作风,一个社会就呈现什么样的风气。“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与民更始、革故鼎新之际,正是展示一个党的执政风格、执政水平之机,也是体现一个时代的价值追求、精神取向之时。
“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十八大明确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2013年6月18日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这次活动提升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高度,强调“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
专家学者这样阐释这场活动的深远意义——“它是以党的领导推动政治经济转型的重大努力”。而教育实践活动调研组在湖北菜市场遇到的一位老人,对此有自己更为言浅意深的理解——“就是要让干部花公家的钱心疼一点,干活儿实在一点,对老百姓好一点”。
三个“一点”,要求何其有限,分量却何其沉重!如果连这“一点”期望都不能满足,我们何以面对父老乡亲?如果连“四风”问题都解决不了,连8600万党员都治理不好,谈何全面深化改革、率领13亿人实现民族复兴?
(五)在外人眼里,“中共一年来的做法堪称精神复兴”。而在共产党人看来,这“精神复兴”始于党中央言出必行的决心和抓铁有痕的行动。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规定就是规定,不加‘试行’两字,就是要表明一个坚决的态度,表明这个规定是刚性的”。
这样的刚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处处可见。
“不要试点,我们先干。我们就是试点。”活动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开始。政治局委员每人至少学习三天,对照检查、交流谈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研究提出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及制度规定,每个环节一步不落。“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从强调要“领导带头”、把自己摆进来,到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把群众请进来;从“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把问题带进来,到“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把压力加进来……正是有了中央领导同志全程亲力亲为、挂帅出征,才有了整个活动的力度持续、节奏有序、效果明显。
“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常,等于白抓。”活动开始前半年,习近平多次听取专题报告,先后做出17次重要批示。活动开始后一年多时间里,习近平两赴河北,两下兰考,指导和参与常委联系点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的每一个关键点,做出方向性指示——
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脸,治治病”,要求“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强调“不虚、不空、不偏”,倡导发扬钉钉子精神,告诫思想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要求徙木立信、抓就真抓、一抓到底,阐明“三严三实”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号召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提示防止活动前紧后松、矛盾积压、简单粗糙、短期效应……
总书记率先垂范,常委们马不停蹄。李克强去广西、翁牛特旗,张德江去江苏、上杭县,俞正声去甘肃、武定县,刘云山去浙江、礼泉县,王岐山去黑龙江、蒙阴县,张高丽去四川、农安县,指导活动、参加讨论、听取汇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联系点的教育实践活动成了示范、成了样板,显示了中央管党治党的政治担当、以身作则的务实作风和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可贵精神。
这种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让教育实践教育活动走出“运动型”的误区,让作风建设突破“抓了好,不抓坏”的循环,产生了根本性的震撼。对理想信仰的高度重视、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对思想状态的准确把握、对性质宗旨的深刻认识,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为一次深及灵魂的革命,划定了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六)在这样的精神坐标中,种种新的变化让人无限感慨。
教育实践活动纠中有建、抑中有扬、破中有立,带来了新举措、新风尚、新气象。很多我们觉得难以改变的事情,很多我们认为难以解决的痼疾,很多我们抱有期望却困难重重的改革,都在新风劲吹中改变着、解决着、推进着。制度更加严格、行动更加务实、作风更加廉洁、干部更敢担当,一种政治生活新常态,正在逐步形成。
落实一个“严”字,处处严格按章办事——截至9月底,全国各级机关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3.7万项,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5万余起、6万多人;调整多占办公用房2227.6万平方米,清理超标超配公车11.4万辆……越来越多的人真切感受到:制度约束越织越密,执纪监督越来越严,作风建设越抓越紧。
狠抓一个“实”字,严防虚浮懈怠之气——不管是整治“三公”经费开支过大,还是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无论是查处奢华浪费建设,还是惩治惠民政策缩水走样,一年多来,中央的各项措施释放鲜明信号:有权必有责、有位当有为。一个“实”字,成为检验干部是否称职的试金石。
突出一个“廉”字,始终保持政治本色——收受礼品不许了,滥发奖金不让了,大吃大喝不行了,公费旅游不敢了,各项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规范了权力、约束了行为,努力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夯实了廉洁政治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崇尚一个“清”字,坚决做到风清气正——铁腕规范党内生活,重拳破除各种潜规则。听取意见较真、查摆问题务实、开展批评动真碰硬、整改落实落地有声,初步形成了弘扬正气的大气候,让政治生态清朗起来,让潜规则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倡导一个“敢”字,时时体现责任担当——“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干部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畏首畏尾、敷衍塞责之风逐渐成为“过去时”,鼓励担当、崇尚担当的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形成。
牢记一个“党”字,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在对照检查中深挖“四风”的思想根源,在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检验宗旨意识,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增强党性观念,教育实践活动追根溯源、培元固本,努力让广大党员撑起信仰的主心骨,让各级党组织成为凝心聚力的坚强堡垒。
严、实、廉、清、敢、党,六个字成为党员干部精神世界的鲜明坐标,成为8600万党员共同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擦拭着共产党员的心灵之镜、磨砺着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铁。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缺水,全村人凑钱建水塔还缺8万元,村支书拿着写好的报告,上门找县水利局长向组织求援。不成想,局长拿起报告就砸在支书脸上,“你们乡里书记都死了?村里的支书怎么能直接来这儿!”支书捡起报告,边哭边走,回村召开村民会:“我们以后不靠共产党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拉开了党和群众的距离,也在党员干部中埋下了毒瘤祸根,败坏了党风政风,污染了政治生态,涣散了我们这个曾经团结一心的人民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
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前,调研组在大别山区走访,一个农户说,这里从没见来过什么干部,“干部跑官、跑发财、跑好处去了,谁还来跑我们。”而活动临近结束时,一个细节让督导组印象深刻:甘肃定西的一个山村里,督导组遇到了一个干部,白天帮着村民解决问题、晚上坐到炕上写调研材料。老百姓看到变化,感慨地说:“好作风回来了!共产党又是真家伙了。”
如果说民族国家是历史记忆的共同体,那么一个政党则无疑是信仰信念的共同体。把无数党员连接在一起的,除了组织架构、行为规范,更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理念、相同的行动。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改变了党员的心理结构,塑造了党内的集体认同——那是百姓期待的“真信仰”、是群众敬佩的“真公仆”,由此重建党群、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重塑决定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血肉联系。
司徒雷登曾经感叹:“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无论是只有50多人,还是有超过8600万党员,一代代共产党人形成的精神传统,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丢了这些传统,就丢掉了民心,丢掉了根基;坚守这些传统,我们就能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七)然而,精神的弘扬需要代代相承,正如信仰不可能自发确立,党性不可能天生而成。
“剥笋见芯”“扎针见血”“真刀真枪”“红脸出汗”……肇始于延安时期的民主生活会,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焕发出新的力量。许多年轻干部感叹,自己最缺的就是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这次真是醒了脑、提了神、补了课、充了电。
党内生活是锤炼党性、坚定信仰、提高觉悟的大熔炉,加不加火,加到什么温度,决定炼出来的是纯钢,还是炉渣。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干部依法受到惩处,首先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自怨“没有靠山”?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不学无术、逢迎邀功者大行其道,正派能干的干部却难被重用,甚至被“逆淘汰”?为什么有的地方,形形色色的关系网越织越密,方方面面的潜规则越用越灵,制度成了“稻草人”和“橡皮泥”?
种种问题,虽然各有成因,但都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党员干部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一段时间以来,党内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的问题比较普遍,平淡化、随意化、庸俗化倾向严重。一些干部只记得行政职务,忘记了党员身份;一些人在名利面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批评与自我批评”面前明哲保身,当“好好先生”;在处理同志关系时搞团团伙伙、人身依附,甚至独断专行,追求绝对权力。党内生活松一寸,党员干部队伍就散一尺。一些地方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生态恶化;一些人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莫不由此而生。
“严肃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为了从作风改进入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锻造领导伟大事业的坚强核心。
精神关、观念关、心理关、身份关、行动关,教育实践活动中,有人用这样的“过五关”,来描述严格党内生活带来的心理变化。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过去那种党性不讲、规矩不守、纪律不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必须遵循“三严三实”的要求,学会适应党内生活新常态。
在河北廊坊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上,10名上访户代表在后排列席。当市委班子发言进行到第五位时,省委副书记问上访户有什么感受。一位上访户站起来说,领导在前排就坐,是否红了脸、出了汗,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他的脖子根都红了;将来整改效果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他们的认识已经很到位了。“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力度,作为一个老百姓,我很满意”。
苏联解体后,人们经常追问:苏共早年在有20万党员时能够夺取政权,在有200万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丢失了自己,这是为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党内生活不正常、政治纪律不严格,这样的“大党”,人数再多也不管用。
中国共产党今天拥有8600万党员,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资源,但如何才能让这支队伍坚如磐石、百炼成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要让这支队伍既有真理的力量,更有人格的力量,既有崇高的理想,更有严明的纪律,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
(八)“北京有自己的价值选择”,外国观察家这样评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我们党来说,群众路线不仅是一种政治路线,也是一种政治哲学;不仅是一种政治道德,也是一种政治标准;不仅是一种政治义务,也是一种政治伦理。
还记得几年前,一位小学生“想做贪官”的理想,曾让多少人痛心疾首。“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看似童言无忌,实则是腐败现象对价值观的扭曲。党风正则民风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此之巨。一旦党风不正、世风日下,就会是非颠倒、荣辱错位。
“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干部戒奢以俭,民间也兴起了“光盘行动”,一些过去畸形繁荣的行业开始转型;公款节礼被禁,带动节日消费回归理性、社会交往回归情感。我们的社会迎来了正气上扬、浊气下降的转机,那些被腐败现象、不良风气颠倒的是非观、价值观,开始得到纠正。清风劲吹的新气象、振奋人心的新变化,往深里看,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的历史契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国家统计局2013年11月在21个省区市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87.3%的群众认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与以往相比有好转。反“四风”、反腐败的时代洪流,是荡涤更是唤醒,是除弊更是拯救。站在新起点上,现在人们最担心的是不良作风反弹,最盼望的是把改进作风的好态势坚持下去。唯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将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固化下来,使之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构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风尚,廉洁政治、清正风气才会成为社会常态。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曾言:“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正风肃纪行进到今天,不仅事关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必须赢的价值观较量,是我们的社会能否励精图治、我们的时代能否昂扬向上的重要保障。
(九)所有的结束,都是又一段旅程的开始。
“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庆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宣示,是一个政党对国家、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带领亿万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凯歌行进,这是共产党人的光荣,更是这一代人的责任。面对挑战,我们会有奋斗的艰辛,也会有成功的喜悦,但贯穿其中的,是一个政党不变的誓言——“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08日02版)
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标准的重要论述
李纪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好干部”标准问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把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朝气蓬勃、生生不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薪火相传、蒸蒸日上。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标准的丰富内涵
好干部的标准,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我们则需要建设一支适应“新的历史特点”的好干部队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赋予了好干部新的时代内涵,是新时期干部的实践准则和奋斗方向。同时,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不同战线、不同领域的好干部也提出过具体要求。让我记忆犹新、刻骨铭心的是,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是对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与我们党的好干部标准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不同,尽管不同时代的优秀干部各有特点,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德才兼备是始终贯穿的价值主线。“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体现了做人做事做官的高度统一,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个人干净是党员干部做人的底线,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为官的职业素质,“三句话”实质上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做人做官做事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这“三句话”既朴素又简洁、既好记又易懂、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要求明确、掷地有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涵盖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品德建设等各个方面,更加突出了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要求、党性修养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是对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丰富和发展。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把“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二、党员干部要忠实践行“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要求
云南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党员干部队伍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要求,是提到根子上、戳在麻骨上、点在要穴上。强化忠诚意识、干净要求、担当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干部队伍建设的紧迫课题。
锤炼党性,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对党忠诚,是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也是云南建设好干部队伍必须解决的重大原则问题。对党忠诚,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绝对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不管面临什么艰难险阻,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建国初期,云南26个民族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一起宣誓立碑,留下了见证历史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同心同德跟党走,一生一世颂党情。在新的历史时期,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党员干部更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一心向党,齐心协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要以焦裕禄和身边的典型杨善洲为榜样,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于党,永不背叛自己的入党誓词和神圣使命。要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党、对组织、对同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切实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管住自己,守住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党员干部贪污腐化,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背叛。个人干净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云南广大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三省吾身”,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权力,始终坚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一是思想上必须清醒。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思想纯正,品行端正,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握住自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牢记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二是经济上必须清白。要正确看待利与义的关系,算清腐败七笔账,算清“政治账”——断送政治前途,算清“经济账”——人财两空,算清“名誉账”——身败名裂,算清“家庭账”——妻离子散,算清“亲情账”——众叛亲离,算清“自由账”——身陷牢笼,算清“健康账”——终日人心惶惶。让头脑冷静下来,刹住车、掉转头、找新路、走对路。三是生活上必须清新。倡导高尚正派、恬淡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慎言、慎行、慎权、慎独、慎微、慎友,时刻防止“贪欲缠身”、“人情腐败”、“权力寻租”和“温水煮青蛙”陷阱,切实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脚,筑起防线、抗拒诱惑。
责任上肩,坚持敢于担当的从政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当前,云南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风险更大、难题更为集中的挑战,这就要求云南各级领导干部勤于履责、勇于担责、敢于负责,在敢于担当中历练提高,在真抓实干中建功立业,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要敢想敢做敢当,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自觉消除私心杂念,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来、危急关头顶得上去,做时代的劲草、真金。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党员干部要有无私情怀,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把宗旨深深烙在“心”里,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绝不能打着“公”字的旗号谋私利之实。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要善于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观察分析问题,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干工作,靠实招实干实绩树形象、聚民心、促发展。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深入群众,摸实情、听真话、解难题。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工作,真正做到敬业、勤业、精业。
三、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执政骨干队伍
“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既为党员干部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也为选用干部、从严管理干部树立了风向标。云南省委将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选贤任能,选对人、用好人,从严监督管理干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深入开展“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主题教育活动。2014年11月底,举办了全省优秀中青年干部专题研讨班,对“忠诚、干净、担当”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此基础上,省委决定从2015年1月开始,用半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像整治“四风”那样,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顽疾进行大排查、大扫除,对一些突出问题,集中时间和精力,实行重点整治,使“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要求在云南深深扎根,进一步提升全省党员干部队伍的党性、品格、境界和素质。
鲜明树立“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要求培养人、选拔人、使用人,坚持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公道正派用人、用公道正派的人,让作风正、敢担当、肯干事、能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真正没市场、受惩戒,彰显用人正气,以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导向。
把“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贯穿干部监督管理全过程。健全干部经常性管理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让干部时刻感到身边有一把戒尺,脑中有盏“红绿灯”。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通过刚性约束严格执纪,强化他律和自律结合、道德教化和法治手段兼施,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把制度治党放在突出位置。管党治党,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既要选对人、用好人,又要坚持用制度管事管权管人,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木鱼”天天敲、“紧箍咒”天天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全省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加大正风肃纪、严明纪律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认真剖析前些年腐败案件高发多发原因,强化法纪观念、廉洁观念。抓好权力规范和约束这个核心环节,深化重点领域建章立制,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作者为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求是》(2015年第1期)
忠诚干净担当 打造过硬队伍
侯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努力成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这体现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也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和践行的重大政治任务。
把绝对忠诚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
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对党忠诚是对纪检监察干部最根本的政治要求。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专职监督执纪问责的机关,肩负着维护党的纪律、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使命,这个岗位必须由对党绝对忠诚的人来坚守。纪检监察干部战斗在反腐败斗争第一线,没有绝对忠诚,就做不好纪检监察工作。什么是绝对忠诚?就是全心全意、言行一致、始终如一、无怨无悔的忠诚。
对党绝对忠诚,要在政治上坚强,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是一句口号和表态,必须是全面的、具体的、坚定的。现阶段,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将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但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判断没有变——依然严峻复杂。但我们有些同志并没有认清这一形势,或者说对形势还存在错误的认识。做纪检监察工作,头脑一定要清醒,要认识到腐败不是地方病,而是传染病,任何地方都没有天然的免疫力。我们在形势认识上绝对不能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欺欺人,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沉的使命忧患感。另一方面,要将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党中央对各级纪委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把“四风”压下去,把腐败蔓延的势头遏制住。首先,要营造“不敢腐”的氛围,这要求我们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从严监督执纪问责,加大违纪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营造强大的社会压力、舆论压力,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形成“不敢腐”的政治环境。同时,要把防治腐败的措施与各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体制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逐步实现“不能腐”;加强廉政教育,增强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最终实现“不想腐”。
对党绝对忠诚,要在思想上坚定,提高政治敏锐性,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绝对忠诚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超越普通利益层面的忠诚,既要对党怀有朴素的感情,更要有理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从哪里来?关键还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定力。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我们每个人都会处在各种思想、观念激烈交锋的风口浪尖上。现在,社会各界对中央反腐败的举措高度认可,但也有一些杂音。有人认为揭露腐败抹黑了党的形象,导致人人自危,损伤了改革创业的积极性,甚至还有人把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与加大反腐败力度扯在一起。这些奇谈怪论完全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甚至包藏祸心,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面对各种歪理邪说,我们要头脑清醒、旗帜鲜明,不仅要保持自身的政治定力,还要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观念作坚决的斗争。那种在公开场合与中央唱反调的行为,是典型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表现,对这类问题我们必须坚决回击、严肃查处。
对党绝对忠诚,要在行动上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和规矩。对任何政党来说,纪律是维系组织运作的根基,这个根基一旦动摇,政党不但没有战斗力,更没有前途。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600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领导13亿人口的执政党,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约束,组织涣散、一盘散沙的局面就难以避免。当前,纪律松弛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党的纪律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抓纪律一定要认真,不管是谁,不管职位有多高,一旦违反党的纪律都要严肃处理。要靠严厉的执纪问责,增加违纪成本,挤压违纪的利益空间。牢固树立规矩意识。政治规矩的养成既需要个人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同时也需要各级党组织严格要求。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没有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党内生活不正常,好人主义盛行,甚至出现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山头主义、个人依附等现象。从这两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腐败问题尤其是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地方和单位,无一例外都存在党内生活不正常的现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党内不讲纪律、不讲规矩与不正之风盛行、腐败现象严重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执纪。纪委作为党内监督执纪问责的专门机关,要切实担负起维护党纪的政治责任,敢于监督、敢于负责、不怕得罪人,坚决纠正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山头主义,严肃查处目无组织、欺骗组织、对抗组织行为,确保党纪刚性约束。
把干净做人做事作为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
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纪政纪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干净做人做事,这是一条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纪检监察干部出问题,往往社会更关注、影响更恶劣,对党的伤害更大。从查处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强调“干净”,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纪检监察干部首先要严格自律、廉洁从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腐败案件的发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党员领导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往往是从小事、小节开始的。我们从事反腐败工作,更要对自己从严要求,时刻保持警醒,不能有丝毫放松。纪检监察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正常的社会交往要有原则、讲规矩。当前社会很复杂也很现实,一个人只要手中有权力,就容易成为不良分子“围猎”的对象,金钱、美色、感情等各种糖衣炮弹都可能打来,所以要时刻警觉,警惕那些千方百计拉关系、亮好处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过,孙悟空把唐僧放在那里,用金箍棒划一个圈,妖魔鬼怪就进不来了。我们纪检监察干部在日常交往中,也要给自己划一个圈,守住廉洁底线和纪律底线。
其次,要管住权力特别是办案权力。查办案件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是我们最重要、最核心的权力,直接关系到党的队伍的纯洁。王岐山同志反复强调,办案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违反办案纪律就是违反政治纪律。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党的政策、党的原则和各项制度规矩办事,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要出于公心,重事实、重证据,是什么问题就定什么问题,绝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用感情代替原则,办人情案,甚至以案谋私。我们一定要严守办案纪律,加强对办案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跑风漏气和以案谋私的,必须严肃处理,决不能养虎为患。
再次,要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纪检监察干部并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防“灯下黑”。要探索建立符合纪检监察机关特点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将廉政风险防控融入业务工作和管理流程,从举控件的管理到查办案件全过程都要建立严密的制度规范,加强集体领导,严格执行办案纪律、工作纪律、保密纪律、廉政纪律,把监督执纪问责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要进一步发挥干部监督机构的作用,自觉接受党内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对涉及纪检监察干部的问题要抓住不放,对不适合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要坚决调离,对违纪违法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清除自身腐败和害群之马,用铁的纪律打造党和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把勇于担当作为一种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纪委作为党的纪律的维护者,就是要唱黑脸,要查腐败案件,要揭露违纪问题,提出批评意见,这必然要得罪人。没有一点担当精神是做不好的。
勇于担当要求我们敢于坚持原则。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王岐山同志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了纪检监察干部不敢担当、不愿得罪人的种种表现,我们必须认真对照检查,严肃整改。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发现问题就要如实报告和处理,不要老揣摸领导的心思。古人说,“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纪检监察干部,遇到问题和稀泥、遇到矛盾绕着走,该管的时候不管、该硬的时候不硬,那就不仅仅是耻辱了,而是严重的失职,是要严肃追究责任的。纪委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威信,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信任的一种伤害,是要让人背后戳脊梁骨的。中央八项规定是铁律,任何人、任何时候违反,都要有违必究。我们要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列为纪律审查重点,重点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曝光一起。对处理不及时不得力的,要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勇于担当要求我们敢于碰硬。腐败和反腐败的斗争是一场殊死较量。面对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我们要敢于亮剑。从查办案件的情况看,很多案件具有窝案、串案的特征,而且涉案金额大、时间跨度长、手段隐蔽复杂、情节恶劣,查处的难度很大,有的腐败分子结成同盟、四处活动、态度嚣张。我们要敢于碰硬,坚决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要把党纪审查放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这个现实中去把握,紧紧围绕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这个目标,重点查处十八大以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
勇于担当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与我们所承担的任务相匹配的履职能力。现在一些纪检监察机关存在办案力量薄弱的问题,办案人才较为缺乏。这一方面需要各级机关加强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靠自己刻苦学习,要急用先学,带着问题学,将实践作为第一跑道,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实战锻炼提高业务能力,争取每办一个案子,专业技能都有一次提升,日积月累,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家。
(作者为中央纪委常委,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年02月03日)
做忠诚清廉担当的好干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好干部标准的重要论述
余远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出深刻阐述,科学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选用起来”等重大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同志关于好干部标准论述的重大意义,自觉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努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绝对忠诚是好干部的立身之本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绝对忠诚是我们党对党员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做好干部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党的干部必须始终把政治上忠诚融入血液、浸入骨髓,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绝对忠诚的第一标准。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正所谓“信之愈深,行之愈笃”。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把握方向,才能做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做到“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坚持用远大理想为人生导航,自觉把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党中央看齐,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也是好干部绝对忠诚于党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有8600多万党员,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思想,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习近平同志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党的干部必须带头坚持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坚持以中央标准为基本遵循,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治上坚定自信、思想上同心同向、行动上高度自觉,杜绝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自觉做到令必行、禁必止、言必信、行必果,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好干部对党绝对忠诚的最直接体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蓝图,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党的干部要把抓落实放在突出位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谋划力、执行力和运筹力,把中央决策部署与自身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敢于同违背党的意志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在不良现象面前挺身而出,与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既是好干部的重要特征,也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斗争,才能确保党的事业不变质、不变色。每个党的干部都要强化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敢于同各种违反党性原则的人和事作斗争。要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站稳脚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批驳错误言论、纠正错误做法、消除认识偏差。要当好党的宣传员,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维护党的形象的强大合力。要坚决反对好人主义和庸俗化倾向,推动形成是非功过分明和团结向上的风气。
清廉干事是好干部的处事之基
清廉是官德人品的底线,干事是心系人民、奋发有为的体现,二者都是党和人民对好干部的基本要求。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廉不勤更坏事。党的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
廉洁自律,树立清正廉明形象。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党的干部如果忘记清正廉洁,忘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头来就可能出大事、栽大跟头。要在诱惑面前不打败仗、不栽跟头,就要像习近平同志要求的那样,切实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时刻提醒自己“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要严以修身,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要严以用权,自觉按照制度和规则处理事务、行使职权,时刻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时刻以谦虚态度对待人民。要严以律己,慎独慎微、勤于自省,紧把关口、坚守底线,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践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衡量干部是否合格的一把标尺,就是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党的干部都要努力增强宗旨意识,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深怀爱民之情,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勤政务实,脚踏实地开展工作。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我们党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大批勤政务实的干部。事业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打拼出来的。说到底,勤政务实就是一个“干”字,是真干而不是假干,是实干而不是虚干。必须杜绝“为官不为”现象,摒弃“为官不易”思想,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力,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要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围绕既定思路和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实干创实绩,以实绩赢民心。
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成事之道
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好干部要在敢于担当中历练提高,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以钻劲和韧劲推动工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抓工作要有韧劲。党的干部在工作中一旦确定目标,就要紧盯不放,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咬住目标持续发力。既要甘于久久为功,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又要千方百计见成效,对已经明确的目标任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细抓实抓到位,力争干一件成一件,不达到目的、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
以干劲和拼劲推动工作。古往今来,干事创业都得有那么一股干劲和拼劲。美好的蓝图就好比树上的桃子,必须拼力跳起来才有可能摘到。党的干部必须鼓足干劲、铆足拼劲,以更高的目标、要求和标准推动工作落实。要有“更上一层楼”的魄力,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劲谋事创业。要有“三步并作两步走”的干劲,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要有精益求精的标准,一丝不苟,争创一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足功夫,以更高的标准推动美好蓝图早日实现。
以气魄和担当推动工作。立“军令状”是战时增强部队指挥官责任感、确保战斗胜利的有效办法。和平建设时期,党员干部也应敢立“军令状”,彰显完成任务、履行使命的责任担当。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遇到的“拦路虎”“硬骨头”很多。党的干部必须改变做“太平官”思想,敢立“军令状”,敢于担当,坚决完成党部署的目标任务。在矛盾面前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啃“硬骨头”,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迎难而上,努力找到化解矛盾的具体办法;在风险面前要敢于作为、敢担责任、冲锋在前,能够豁得出来、顶得上去,保持好干部的崇高政治本色。
(作者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
《人民日报》(2015年01月13日07版)
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
范华平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同志调整变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领导干部“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总书记的讲话情真意切,发人深省,不仅是对云南省主要领导同志的嘱托,也是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期盼。有权必有责,责任要担当,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繁重任务和复杂问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自觉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兢兢业业为党工作,努力在改革发展伟业中有所作为。
忠诚是领导干部的根本操守,必须作为立身之本终生秉持
古往今来,忠诚是考量一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忠诚首先就要对党忠诚,就是要绝对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事业,在任何情况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
对党忠诚是党员领导干部最根本的政治品质,是党性的基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丧失了对党的忠诚,就丧失了作为共产党员的最起码资格。对党忠诚,就要始终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能动摇,不被各种噪音所干扰、杂音所迷惑。要始终坚定理论自信。失去了理论的指导,行动就会迷失方向。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也是个人政治成熟的标志。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始终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定制度自信,就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作为奋斗目标,坚决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贯彻依法治国、依规治党要求,坚持和维护党内法规体系、国家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体系。
要忠诚人民。忠诚人民是对党忠诚的本质要求,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来源,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无往不胜的法宝。忠诚人民,就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切群众利益。要注重发动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忠诚,就要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要放下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
要忠诚事业。忠诚事业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忠于事业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最现实、最直接的体现。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就会在工作中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畏首畏尾、明哲保身。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党员领导干部要永葆干事创业的高昂激情,以想干事的激情、敢干事的气概、干成事的韧劲勇敢作为,奋力开拓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干净是领导干部的操守底线,必须作为人生信条终生尊崇
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个人干净,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底线,是有为有位有威的前提条件,核心要义就是要心存敬畏、严格自律,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的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要净化心灵境界。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提升人生境界。只有把境界提高了,才能抵御外部的诱惑,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待群众、行使权力、处理问题,不被贪欲所困,不被名利所累。
要夯实道德根基。道德是一种内心的自我约束,是规范行为、抵御诱惑的内在力量。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道德标杆意识,把干净做人、干净干事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以自身廉洁为社会增加正能量。
要敬畏党纪国法。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要求严格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领会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依法治国、依规治党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党纪国法规定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党组织决定的事,必须做好。
要自觉接受监督。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意接受监督,认为监督是对他不信任。其实不然,“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和信任是两码事,不能混淆。监督是一种保护,是一种关爱,自觉接受监督就是接受保护,是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的一剂良药。对发现的问题早打招呼、早提醒、早纠正,有效预防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
担当是领导干部的职责道义,必须作为履职标准始终保持
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核心要义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当、敢挑重担、敢负责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要在干事创业上敢于担当。领导干部身处重要岗位,职务就是职责,担当义不容辞。敢于担当,要讲究方法,遵循政策法规,尊重民意,科学决策。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提高从全局上、战略上思考和谋划工作的能力。敢于担当,既要做到不回避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推卸责任;又要做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要在驾驭复杂局面上敢于担当。面对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肩负依规管党治党的重大责任,更要体现担当的品质。要在党性原则面前敢于担当,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在矛盾困难面前敢于担当,要坚定信心、顶住压力,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能“顶着帽子”混日子;要在急难险重面前敢于担当,敢于挺身而出,敢于决断、敢于负责;要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担当,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要在履行主体责任上敢于担当。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是空洞的口号,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关键看行动,根本在担当。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强化责任担当,从思想认识上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工作力度,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要对分管领域和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担负起领导责任。
要在依法治理上敢于担当。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大众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依法治权,强化权责法定理念,坚决落实“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做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模范。
(作者为云南省曲靖市委副书记、市长 范华平)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12月16日)
延伸阅读
谷文昌:人生一粒种 漫山木麻黄
人民日报记者 吴焰 赵鹏 孔祥武
题记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毛泽东
清明,敬宗祭祖。94岁的何赛玉则不是,她带着儿子、孙子、重孙一家十几口,拜的是外乡人谷文昌,而且这一拜,已经几十年。
60多年前,福建省东山县山口村,是远近闻名的“乞丐村”,何赛玉一家每年外出逃荒,她的亲人,就死在逃荒路上。这段历史,让她刻骨铭心。“如果没有谷文昌,我们村、我们家当年还在要饭。我们家没有祖坟,谷公就是我们家的‘祖’。”重重的闽南口音,满是浓浓的感情。
不只何赛玉一家如此。从1987年谷文昌的骨灰迁到东山,“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就在这里相沿成习。
谷文昌,一个在时间上距我们如此“遥远”的人。一个河南林县的打石匠,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随部队南下至福建。在海岛东山县工作14年,任过10年县委书记。曾因工作出色被省委书记点名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文革”期间被下放当过公社大队社员。
如果活着,今年,他整整100岁。
直到去世前,他仍改不了家乡口音,一家人依旧习惯吃面条烙饼。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异乡干部,遗言“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百姓在一起,和东山的大树在一起”。1987年,他魂归东山,当地百姓泣泪相迎,自发捐资建纪念馆、塑雕像,自愿为他守一辈子墓。
34年过去,他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野,走出人们的记忆。岁月的洗礼,反而让他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愈加撼动人心。
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重?
谷文昌来告诉你。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
身为党员干部,只有牢记责任,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才能谋出个“百年犹得济苍生”
轻轻踏上陵园台阶,静静来到谷文昌墓前,黄石麟点上一支烟,吸了一口,小心翼翼插在墓前一个石雕的香炉里。香炉上,刻着几个字——“谷公,人民敬仰”。
这位东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退休后,专心致力于谷文昌精神研究。每隔一两天,他都要到谷公墓前转转,与谷公“对话”,说说过去,谈谈现在。“越了解谷文昌,越感到他的伟大,越思念他。”
墓前香炉,一度是个谜。不久前刚获知,此炉是当年杏陈镇一位名叫陈春和的老人所铸。老人现在83岁了,面对记者,连连摆手:谁打的、谁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谷公活在我们心里,东山人敬他爱他。
如果不是谷文昌纪念馆里收集的那些史料照片,我们难以想象,这个富饶美丽的生态海岛,昔日竟是“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的荒凉沙岛。
一年四季6级以上大风多达150多天,森林覆盖率仅0.12%;百年间,风沙不断吞没家园,天花、眼病泛滥,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十之有一;当地有7个“蔡姓”村,被风沙埋得只剩4个。这是解放初《东山县志》上的记载。
1950年,谷文昌随解放军南下支队,解放了离台湾最近的闽南海岛东山。旧社会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了,但压在东山人祖祖辈辈头上的风、沙、旱“三座大山”,还横亘在面前: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
下乡路上,当时还是县长的谷文昌,碰到一群村民,身穿破衣、手提空篮,一打听,要去乞讨。乞讨?!东山解放都3年了,居然还发生这样的事。“我这个县长,对不住群众呀!”
“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挖掉东山穷根,必先治服风沙”,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上写下决议:“十年内全面实现绿化,根本解决风沙灾害。”
半世纪后,谷书记的接任者,已到了第十八任。在现任县委书记黄水木看来,这绝不只是“历史”。
“什么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但永远不变的,是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情怀。当年老书记的选择,就是最生动的示范!”
然而,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谈何容易?
沙刚搬走,风一吹,又埋上。只能靠造林来固沙。造什么林?相思、苦楝、黄桦……十几种树轮种了个遍,无一成活。
屡战屡败,有人气馁。“这沙灾,连神仙都治不好,听天由命吧。”
谷文昌对天发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屡败屡战,再聚人心。1955年,谷文昌担任东山第三任县委书记。干,一任接着一任干;种,一茬接着一茬种。
为了找到合适的海防林种,谷文昌和技术人员翻尽资料,大海寻踪。听说广东电白县成功种活了一种名为木麻黄的树,谷文昌立即派人前去。捧着树苗,他像孩子捧着地瓜一样兴奋。
“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1958年一开春,一连4天,数十万株木麻黄遍植全岛。
然而,失败又至。持续一个多月的倒春寒,冻死了几乎全部树苗,也寒透了所有人的心。几近绝望之际,技术员小林告诉谷书记,白埕村有9株还活着!谷文昌抚摸着那几株新绿的幼苗,就像抚摸婴儿的脸蛋儿,“能活9株,就一定能活9000株、9万株!”
希望,从这点点绿色开始。成立三人技术小组,开展“旬旬造林”试验,气温、湿度,风向、风力,详细记录在案。晴天种,雨天更种。终于,9株木麻黄,变成了20亩丰产试验林,又海潮般向各村漫去……
东山从此有了这样壮观的场面:一下雨,广播里马上播送造林紧急通知,各级干部带头冲进雨幕。百里长滩,千军万马,歌声与风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织。
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3年过去,421座山头、3万亩沙滩,尽披绿装,万亩防沙林、水土保持林,在童山、赤地、沙丘上傲然崛起,环护着田园村舍。
“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被共产党治服了。人种树、树保地、地生粮、粮养人,东山从此,美丽化蝶。
如果说,治沙造林给东山人带来的是有形的财富、享不尽的“红利”,那么另一项德政,更实实在在地收获人心。
溃败台湾前,国民党残部疯狂抓壮丁,从仅有1.2万余户的东山,抓走4792名青壮年,留下了日夜思儿的白发爹娘、倚门望夫的新婚少妇、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
这些壮丁家属人数众多,遍及全岛。
依照两岸当时硝烟对立的情势,这些壮丁家属是不折不扣的“敌伪家属”。一旦扣上“敌伪”帽子,就是阶级敌人。
“壮丁们是被捆绑走的,他们的家属是受害人。”“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时任东山第一区区委书记的谷文昌,向县委建议: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
东山县委经认真调研并报上级同意后,采纳了这个建议,一律称作“兵灾家属”,并决定对这些家属,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对待,生活困难给予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
两字之差,天地之分。一项德政,十万人心!
两年后的“东山保卫战”,验证了这一切。
1953年7月,国民党部队万余人突袭东山,我守岛部队不过千人,兵力悬殊。东山群众特别是妇女,肩挑手拎,车轮滚滚,为前线运水送粮。刘阿婆家里曾被抓走3名壮丁,她不仅挑水支前,还隐藏保护了两名负伤的解放军战士。
“国民党抓走我们的亲人,共产党把我们当成亲人养。哪怕做鬼,我也愿为共产党守岛!”保卫战后在评选立功受奖的东山群众时,那些失去亲人的妇女竟占了一半以上,刘阿婆也荣获一等功臣。
东山之胜,胜在民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担当是最大的责任。
“兵灾家属”后代、现在的“寡妇村”纪念馆老馆长黄镇国,有着切身体会。“老百姓最质朴。你为百姓谋利,你替群众解忧,他们就真心拥护你。”
今年86岁的靳国富,是当年与谷文昌搭档的县委副书记。他感叹: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是党的宗旨的具体执行者,党的政策的一线传播者。群众看我们党,形象好不好,与民亲不亲,就看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言行,对政策的执行落实。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个道理,是当年刻在我们骨子里的。现在,也万万不能忘。”靳国富说。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
身为党员干部,怀揣公仆情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就和你心连心
每当想起与谷文昌的最后一面,朱财茂止不住泪盈眼眶。
那天,曾担任东山县委通讯员的朱财茂,前往漳州,探望正与癌症做最后斗争的老领导。两人聊着聊着,谷文昌说到了树:“我前不久才知道,木麻黄的寿命不长。你回到县里反映一下,要记得更新换代,否则,风沙再来,东山人民又要受苦啦!”
“唉,都什么时候了,自己的命都顾不上了,满脑子还想着老百姓。”朱财茂语带哽咽。
追寻谷文昌的故事,有一些谜般的地方。
其时,风沙灾害不仅困扰东山,也是沿海地区共同面对的大难题。从平潭到东山,沿海各地都成立了国有林场,积极破解防风固沙难题。
可为什么,沿海防护林的成功,偏偏是在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东山率先实现?
当时在福建省林业厅造林处工作的曹如杨非常好奇。决心到东山探个究竟,见见那位“造林书记”。
书记下乡了。嗯,等他回来。
天渐渐暗了,书记还没影。县委同志笑了,“谷书记最讨厌那种只会拿着阴阳盘东转转西看看、华而不实的‘风水先生’做派了,几天之内,可能都不会回来……”小曹抓起小包直奔村子。
那时没车,靠的是自行车和走路。这一追,追了两天,从白埕到西埔,跑了大半个东山。每到一处,不是听村民说“书记刚走”,就是“哎呀,谷书记上星期刚来”。
人没见着,小曹却有了答案:能这么沉得下去、靠前指挥的干部,啥问题不能解决?
谷文昌爱说两句话。一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一句,“好的动机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必须深入群众,吃透情况。”
当年的公社党委书记林子策记忆犹新。大饥荒时,谷文昌到村里了解灾情。中午开饭,桌上只有番薯和几碗清澈见底的稀粥。队长不忍,偷偷蒸了碗米饭。谷文昌一惊,谢绝了:“我是党的干部,就得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群众才会信任我们。”
当年的通讯员陈掌国印象深刻。每次下乡,谷文昌至少要交三个朋友,一个老贫农、一个队长和一个最困难的农民。全县60多个村400多名生产队长,他几乎都能叫出名字。
东山谷文昌纪念馆里,有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每位参观者必会久久驻足。那是1970年,下放到宁化县的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的总指挥。照片中,一脸病容的他抬着巨大石条。石重杠沉,压得他上身佝偻,肩膀与头紧贴着怀中的大石。
这可是56岁的老人啊!
身边人常劝,你是领导,年纪又大,不用冲在一线。谷文昌反驳,“发号召容易,真正干成一件事却不那么容易。事业要成功,领导是关键,指挥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
他总说,“关键时刻,干部在不在场效果大不一样”。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修建水库,战天斗地的场景里,总有他瘦削的身影。“谷公带头,哪能不听?”许多人回忆起当年“一声令下,人人出动”的场面,激动不已。
有作为不能乱作为,苦干不是蛮干,实干更得会干。那一年,宁化县革委会下命令,水库提前上坝填土,向国庆献礼。此时涵管清基尚未完成,强行填土隐患巨大。顾不上头顶着一顶“走资派”黑帽,反复征求技术人员意见后,谷文昌向县领导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他们,延缓了施工进度。
“这是个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规律的人!”在那个一不小心就被“白专”的年代,谷文昌的执着担当与实事求是,让无数技术人员感激知遇之恩。
“跟着谷文昌干,我们都愿替他‘卖命’。”人心,斗志,就这么紧紧聚起。
一个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不惜命”书记,一支“肯卖命”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队伍,一方热土下“同一条心”的百姓,汇聚起来的这股巨大能量,什么难关冲不过,什么险滩涉不了,什么梦想不能实现?
谁是真心实干的,谁是玩虚弄假的,群众心里明镜一般。谁把群众放心中,群众自然会拥他在心中。谁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群众也会和他同一条心。
谷文昌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
身为党员干部,无论何种境遇,理想支撑主心骨,信念稳作压舱石
一头短短的白发,根根直立。虽年过古稀,却直率如当年。“谷公是个好人,他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一生。”
被“改变”的这个人,名叫张瑞栋。宁化县一名普通的水利工程师。
在记者离开宁化不久,老张特地寄来一封信。信里说:你们好好写,老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个真正能够改变人思想的共产党员。不靠说,靠做。
谷文昌留下的工作笔记上写有这样两句:“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
这是他一生的信仰!
入闽前,谷文昌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三中队党小组长。部队原来的任务是接管苏沪杭,情势突转,上级要求他们随军南下,接管福建东山。听说语言不通,气候湿热,“三个蚊子能炒一盘菜”,很多北方人犯怵了。
谷文昌第一个举手:“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他对‘共产党人’这几个字有深刻的理解。”福建解放军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晋榕十分感慨。
张瑞栋和谷文昌相处的日子仅一年多,时间很短,却影响一生。
1969年冬,时任省林业厅副厅长的谷文昌,全家下放至闽西北偏远的山区——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7个多月后,对农田水利颇为内行的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的施工总指挥。在那里,小张认识了老谷。
逆境最能见襟怀。
张瑞栋原是水利局水利规划队员,被精简下放回乡务农,后又调入指挥部任施工技术员。从一个县技术员变成一个大队农民技术员,从挣工资的变成了挣工分的,小张闹起了情绪。
老谷觉察后,跟小张谈心。“我是经过沟沟坎坎的人,但我始终坚定,任何时候都要相信党,相信党组织。”“我都愿意为改变禾口穷苦面貌拼上这条老命,你是禾口人,有什么理由不为父老乡亲出力呢?”
换别人,小张会认为这是说教,可说者是老谷,他听进去了。
因为老谷,就是这么做的。
下放期间,谷文昌每月准时交纳3元党费,他从没忘记自己是名共产党员。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的新战场:到生产队当农民,夫妻俩一年拾粪积肥上万斤;守在田里检查虫害,领着技术员日夜试验,终于让所在村子,在全社第一个实现了亩产过《纲要》,全村人也终于吃粮从年头吃到年尾不断顿。“谷文昌,谷满仓”,名字就这么传响。
被“点将”到隆陂水库任总指挥,本来被安排住旧祠堂,但谷文昌坚决不肯,要和80位民工一起睡工棚,竹片当床板,稻草当褥子。每天清晨5点起床,打石、挖土、挑土、推土,什么都干……
“一个56岁的老革命,一个省厅级大干部,论委屈,老谷岂不比我更大?”
小张从此安心。这一安,便在基层一线安了30年。因工作出色,他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张瑞栋也牢牢记住了那句话:无论任何时候、什么岗位、任何境遇,都要相信党,牢记自己是党的人。
真正的信仰,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对党忠诚的人,党更不会忘记。
从福建到浙江到中南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过谷文昌,还在一篇题为《“潜绩”与“显绩”》的文章中,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年1月,与全国200多位县委书记座谈,在叮嘱大家要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时,总书记又一次深情谈起谷文昌。
在福建,至今还流传着“谷文昌与两位省委书记”的故事。
一位是叶飞。东山造林成功,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叶飞闻知,大为赞扬。1963年,在全省“年度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叶飞点名谷文昌介绍东山经验。不久,谷文昌调至省林业厅任副厅长,轰动全省。
另一位是项南。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在向家人留下“埋骨东山”遗愿后,与世长辞。闻知此讯,刚刚主持省委工作的项南,立即赶到医院,向谷文昌遗体告别,叮嘱《福建日报》在一版发消息,并亲自动手,在版样上改标题。
“谷公让我们看到,信仰这东西,不抽象,很具体,有时就是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曾长期在谷文昌身边工作、退休前担任东山县委组织部部长的林木喜,很是感慨。他经常问一些年轻干部:换个位置,换个情境,你能像谷文昌那样吗?
“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身为党员干部,永握戒尺,公私分明,为官心中“畏”,才有群众心头“敬”
楼下的玉兰,迎着春风灿烂绽放。二楼窗户外往来的嘈杂,清晰可闻。谷文昌的小儿子谷豫东,不时地看看手表,惦记着即将放学的外孙女……
这是漳州芗城新村一座110平方米的普通旧房,谷文昌的五个子女们,聚在一起,像今天中国亿万个家庭一样,普通、平淡,但是和睦、快乐、满足。
今年春节前夕,东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沈志雄,按照惯例,准备去漳州看望谷家。但谷家子女却婉言谢绝了。
理由是:去年母亲走了,他们没有资格再享受东山县领导年年来看望的待遇。唯有更好地按父亲母亲生前要求的去做,才能告慰老人。
说者平静,闻者动容。
这样的事,并非首次。
谷文昌去世后一周,爱人史英萍便拆除了家中的电话,连同谷文昌的自行车,一并上交:“这是老谷交代的,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
公与私,情与法,利与义,谷家人想得明白,活得本分,划得清楚。谷家家风中照见的,是谷文昌生前恪守的当官底线。
谷文昌定下“为官两原则”:“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凡是对党威信有损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
他常对身边人、对家里人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蹲点湖尾村,谷文昌和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喝地瓜汤,原本就有胃病、肺病的他,得了水肿病,痛得在床上打滚。警卫员看不下去,溜回县委秘书室开证明,买回一斤饼干。一向好脾气的谷文昌发火了:“赶快退回去!群众在挨饿,我怎么吃得下?”
到外地开会,安排好了住房,却常常不见人影。他嫌住宿费贵,干脆和通讯员一起,找了家一晚1.2元的房同住,“怕浪费公家的钱”。
调到省城,他随身只带两个旧木箱和两瓮咸菜。家里也只是添置了几把藤椅、一张石桌。别人奇怪:怎么不买木制的?“我当林业厅副厅长,家里一下多了好几件木家具,我怕别人说是揩公家油,以后别人还不都得跟着学?”
怕?!这个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汉子,不怕牺牲、不怕艰苦、不怕风沙,却独独“怕脱离群众”“怕给公家浪费”。此“怕”才令党生威!一柄戒尺,划清公私;一面畏镜,照见党性。
怕?!这个走到哪里就造福到哪里的县委书记,不怕失败、不怕委屈、不怕磨难,却偏偏怕党的事业干不好、党的形象受损害,此“怕”换来万民敬。谷文昌“文革”被斗,东山闻知,当地两拨原本内斗的红卫兵,达成共识,以拉回当地批斗为名,将谷公保护回来。当地一娃,不明就里,喊了句“打倒走资派谷文昌”,被路过的群众一巴掌扇过去:“没有谷公,你个小鬼哪能活到今天!”
干部要过权力关,不易。过家人关,更难!许多贪官在忏悔时,几乎都谈道:不怕自己吃苦,就怕孩子受穷。对权力的敬畏,往往从家庭突破、失陷。
谷文昌也爱家人,也疼孩子。只是,他希望让他们一生过得坦坦荡荡,睡得踏踏实实。
妻子史英萍,同为南下老干部,解放初即任东山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定为行政18级。可每次提职、提薪,老谷就动员爱人“让一下”。直到谷文昌去世后的第3年,才升为17级。
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几茬,他没有提拔重用一个人;他招收别人进单位,偏偏不安排自己的5个子女入公职;哪怕是一辆自行车,他也不许他们碰一碰,因为它姓“公”……
“也曾想过,如果不是谷文昌的孩子,我们的境遇会不会比现在好?”谷文昌的五个子女,除了长子退休前在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其他4位退休前都只是漳州最普通的科员、企业职工。甚至第三代,也多是普通的幼儿园老师、糖厂职工、单位司机。
这样的“家规”“家风”,今天看来有些不近情理,可能还会被讥为“不食人间烟火”。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谷家兄妹对父亲有了更多的认识,从理解到崇敬,从崇敬到感悟。“我们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踏实。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此“踏实”的感觉,谷文昌身边工作过的人,一样有。“跟着谷书记,可能不会升官发财,但是一定不会走错路。”
“用权以廉、持身以正,谷文昌身上的这种宝贵品质,正是今天各级干部不可缺失的精神钙质。”沈志雄感叹,多一点对谷文昌的了解,就多一些“今天太需要谷文昌式干部”的感悟。
离开东山前,记者再次来到谷文昌陵园。
像东山人一样,点燃一根烟,小心翼翼地插进石制的香炉。香炉里,已经有了67根烟蒂。
一人,一树,一林,一岛,远离故土,脚踏贫瘠,根扎千尺,任凭风雨,面朝大海,泽荫后世。
人生一粒种,漫山木麻黄……
《人民日报》(2015年04月07日04版)
焦裕禄:永不磨灭的丰碑
人民日报记者 龚金星 任胜利
有这样一个人,50年前他的名字就响彻神州大地。直到今天,依然鲜活生动,他的精神,是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实干精神
服务群众的办法,得从群众中找
3月19日,河南兰考,泡桐花正在鼓苞。
沿产业集聚区前行,穿过中州乐器厂展厅大门,悠扬的古筝声从里面传来。
“展厅里这些古筝的音板都是用兰考泡桐制作的,兰考土质长出的泡桐不易变形,透气、透音性能好,声音悠扬悦耳,独有韵味,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一曲终了,90后女孩袁曼曼手抚古筝,满脸自豪。
“泡桐树啊叶叶绿,看见泡桐就想起了您,就想起了您……”这首兰考百姓中广为流传的民谣,让人泪眼蒙眬,思绪也随之飞回到了50多年前。
1962年,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严重,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很多人选择了外出逃荒。
焦裕禄一来到兰考,就把原来的“劝阻逃荒办公室”改成“治理三害办公室”,并担任主任。
“服务群众的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在这场艰苦的摸底调查中,他和调查队的同志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成了名副其实的“泥腿子”。
张庄村村民魏振中向记者讲述了其父魏铎彬与焦书记交往的一段往事:1963年3月,焦裕禄为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办法来到了张庄。听老农魏铎彬说,他母亲的坟每年冬春都被狂风扒开露出棺材。后来他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从半米深的地下挖出淤泥,把坟盖住,狂风就再也刮不动了。
焦书记听完后,兴奋地站起来:“这个办法好!1个人1个早上封一个坟,100人、1000人、1万人、几十万人,干1年、两年、3年,用翻淤压沙的办法把沙丘封住,栽上树,种上草,岂不把骇人听闻的沙丘变成了锦绣田园。”
焦裕禄在病危住院期间,还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你们把泡桐拍照片来让我看看,我看看兰考的泡桐开花了没有。”在兰考城关乡朱庄村村口,他亲手栽种的那棵泡桐树高耸挺拔,已20多米高,深深根植于兰考大地。
后人给它取名为“焦桐”。如今,遍布兰考1000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着50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100多亿元、解决4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焦裕禄的实干精神,在中原大地蔚然成风,开花结果。巩义市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等,众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经常到兰考参观学习,在面临困难时,以焦裕禄精神为镜,从焦裕禄精神中找方法,寻对策。
公仆情怀
共产党员应在群众最困难时出现
3月20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人流如织。从松柏林中拾级而上,人们会聚于此,追忆焦裕禄事迹,缅怀他的精神。
在一个个举行入党宣誓、重温誓词活动的团体之中,一位老人步履蹒跚,眼含泪花,用颤抖的声音说:“焦书记,俺来看您啦……”
这位老人叫李玉英。“俺是爪营乡樊寨村的,到县城看病时来瞅一眼焦书记。”回忆起焦书记,老人双手微微颤抖,激动不已:“焦书记可真是个好人。当年俺还没出嫁,见过用箩斗抬淤泥的焦书记,在俺心里,能和老百姓一起干活的领导,就是好领导。”
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他却把共产党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都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河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讲解员董亚娜回忆:“去年的一次讲解中,当我讲到焦裕禄同志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到梁孙庄看望梁俊才老人时,前来参观的一位群众顿时失声痛哭。”
原来,他是梁俊才老人的孙子辈亲戚。当年,梁俊才老大爷卧床不起,老大娘双目失明。焦裕禄冒着风雪,忍着剧烈的肝痛,一连走访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群众,却没喝群众一口水。
董亚娜说,每到6月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焦裕禄,依然亲切地称之为“老焦”。
75岁的老党员、现任爪营乡敬老院副院长雷中江老人回忆在兰考火车站偶遇焦裕禄的情形:站台上大雪纷飞,候车室里挤满了准备背井离乡逃荒求生的灾民……焦裕禄噙着眼泪不停地向乡亲们鞠躬:“大家是被灾荒逼走的,真对不起你们哪!我们很快会用热炕头、白面馍馍把你们接回来的!”
采访时,72岁老韩陵村村民在二胡的伴奏下,唱起了豫剧《探水情》。粗犷沙哑的高亢唱声,如泣如诉的二胡伴音,让人们穿越时空,好像看到焦裕禄为治洪水,跟群众手挽手、艰难地在水中前行的情景……
离开兰考前一天,焦裕禄留下一篇只定下标题、没来得及完成的文章《兰考人民多奇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篇文章其实是种下一个幸福兰考梦。半个世纪以来,兰考的党员、百姓,努力用汗水灌溉这个梦。”有名的“干家儿”、双杨树村党支部书记吴青云说。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把爱民的责任放在心坎上,把惠民的举措落实在行动上,把富民的成效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把为民的理念植根于思想上。”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
艰苦朴素
富丽堂皇的事不能做,想也很危险
焦裕禄纪念馆,一队队参观的人群,在“干部十不准”展板前驻足深思。
“十不准”背后的故事是:当年焦裕禄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当即把全家“训”了一顿,让孩子立即把票钱送给戏院。后来还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全县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
时任兰考县委办副主任张明堂对一件事记忆犹新:1963年的一个三伏天,焦裕禄带着他到城关乡王爷庙调研,口渴难当嗓子冒烟,吃了路边地里几个瓜。焦裕禄让他给瓜主送二两粮票和二角钱。瓜主说,不值钱不用给。
看到钱没付,焦裕禄把他带到黄河大堤边,说:“他不收,我们不可以不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恶习是从小事养成的。”张明堂打心眼里被老焦的人格魅力折服,赶紧把钱送去。
有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焦裕禄走了,留下6个孩子,两位老人。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从来都没有忘记丈夫的那一句嘱咐:“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焦裕禄的嘱咐,徐俊雅记了一生。
“一天不死,我就会守着这间焦书记跟农民代表开座谈会的屋。”双杨树村67岁的姚留学把记者领到他家后一处老屋里:“当年焦书记在这间屋里,见砖坐砖,有石坐石,和群众商量如何走集体经济、自力更生的路子,终于走出了‘双杨树道路’。”姚家的院子历经4次翻新,唯独把这间老屋保留了下来。儿女们曾劝他把老屋拆了,既能扩大些住宅面积,也能当做门面增加点收入,可老人坚决不同意。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父老对谁生死系?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
焦裕禄,一座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
《人民日报》(2014年03月24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