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7823700000014

第14章 同人第十三

天火同人乾上离下

胡图:同人哦,我最喜欢看同人漫画了!话说老祖宗们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弄同人了么……

伊塔:不要瞎想……这里的“同人”意思很纯洁,就是交朋友,结成同党的意思。

胡图:原来如此,唉,突然好失望。

伊塔:此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离为火。火性是向上的,与天相应,所以是同人。五阳会一阴,六二与九五相应,也是同人。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伊塔:在旷野上聚众,亨通之极,有利于渡过大河,有利于君子,吉利。

胡图:天和火为什么就能聚集呢?还是不太明白。

伊塔:简单地说,火燃烧的时候火焰不是往上的吗?所以和天是同人的。这一卦阴爻在下卦中位,与上卦乾相应,所以亨通。火是光明,天为刚健,上下卦的六二与九五相应,这都是君子的正理,只有君子能理解通晓天下的志向。

胡图:哦,有点明白了。

伊塔:事物不可能老是阻隔不通,阻塞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阻隔,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在“否”卦之后接着是“同人”卦。与人能同心同德,万物就会来归附,所以在“同人”之后接着的是“大有”卦。

胡图:“大有”卦讲什么的?

伊塔: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说吧,先来看这个“同人”。君子应当效法这一卦的精神,以同类聚集成族的大同精神,去辨別万物的差异,在事物的处理上要重视大同,不可计较小异,也就是求同存异。外卦“乾”刚健不懈的前进,内卦“离”是光明,所以意味着内心光明外向刚健的性格。加以六二中正与九五的适应性,这些都是纯洁正直的德行。所以符合君子的原则,无往不利,牺牲小我,然后才能完成大我,先苦而后始能甘。

胡图:果然应该要与人积极合作,固然不能同流合污,但自命清高,脱离群众的孤僻态度,是不好的啊。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胡图:同门兄弟当然好说话啦。

伊塔:不是“同门”,是说聚众在门外,没有什么灾难。

胡图:我联想一下帮助记忆嘛。

伊塔:好吧……这是同人卦的第一爻,阳爻阳位,位于下卦最底层,和九四同为阳爻,并不相应。

六二:同人于宗,吝。

伊塔:聚众在宗庙,只在宗族中讲团结,不是吉利的征兆啊。

胡图:我觉得有点奇怪哦,这一爻是阴爻阴位,位于下卦中位,又和九五的阳爻相对应。按照前面的学习经验,这一爻应该是吉利的啊,怎么是吝兆呢?

伊塔:因为同人于“宗”总比同人于“门”显得狭隘些了。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伊塔:“戎”是指军队;“莽”是草丛。“伏戎于莽”就是把军队埋伏在草丛里隐蔽起来。

胡图:那后半句就是说,如果把军队布置在山岗上就会暴露目标,三年里都得不到胜利。

伊塔:嗯,这一爻是阳爻阳位,位于下卦上方,所以过于刚烈。这爻辞就是要告诫人们不要太张扬,要隐而勿彰。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伊塔:“乘”是攻占;“墉”是城墙。

胡图:攻打城池时,已经占领了城墙,虽然还一时没能攻克下来,只要继续再攻打,就是吉利的?

伊塔:嗯。该爻是阳爻阴位,位于上卦下方,本来能和六二相应,现在却被九三阻隔,所以有“乘其墉”的征象。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伊塔:这第五爻是阳爻阳位,处于上卦的中央,和下卦“六二”相应。然而两爻中间的九三、九四两阳爻或埋伏,或“乘墉”相阻,所以有号啕的征象。

胡图:但是一时的困难还是会过去的,最后还能先苦后甜地“笑”呢。

伊塔:聚集了军队去作战,先是号啕大哭,最后才喜悦而笑,大军在胜利之后才能相遇。

胡图:和谁相遇啊?

伊塔:没说……反正是想见的人咯。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伊塔:这一爻阳爻阴位,位于全卦最上方。与人相交在郊外,没有什么后悔的。

胡图:和人去郊游啊。

伊塔:这是志未得的意思,还需要继续修养壮大自己。

小故事

君子不计个人的小得小失,他们追求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勇辟新路,缔造辉煌。

黄克诚高风亮节

1940年的夏天,黄克诚奉中央的命令,组织起一支南下的八路军纵队,支援在长江南北浴血苦战的新四军。说是一个纵队,其实不过就是两个旅几千人,几千条枪,装备还参差不齐,不但有三八枪、汉阳造、单打一,甚至还有鸟枪、红缨枪。黄克诚的根据地原本在冀鲁豫地区,现在他带人马走了,这一带的地方部队显然就不可能顶住日本人的进攻,保住根据地。何况根据地旁还有蒋介石的部队虎视眈眈想夺地盘,鸠占鹊巢。黄克诚不顾自己长途作战的危险,抽出了一个主力团,留守根据地,担负起保住根据地的责任。

黄克诚率军一路苦战,到达了豫皖苏边区。这一带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就是吃顿安稳饭、睡个安稳觉的机会都很少有。当地的共产党军队是由游击队、赤卫队组合而成的,不但装备差,而且战斗力弱,组织力量不强。黄克诚为了支援该地区的抗日力量,又毅然留下了两个主力团,帮助当地部队提高战斗力,扩大根据地。到了苏北以后,新四军一部的一个旅在日伪军的夹击下遭受了重大损失,黄克诚将自己的一个全建制的旅和那个旅作了对换,率领疲劳之师继续顽强拼搏。

带兵的人最热爱的是自己的军队,人数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一个领导者的水平和他在敌我心目中的地位。黄克诚的部队都是跟随他自己作战多年的老战友了,所以调用他们易如反掌,指挥很得力。黄克诚南下的一路上,像包公开仓放粮一样将自己的部队分发给各个解放区。到达苏北根据地时,他的部队已经不到他带出来的三分之一了。但共产党的部队,无论是谁指挥,都能壮大发展,不断打胜仗。到抗日战争结束时,黄克诚不但解放了二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己的队伍也扩展到了七万余人。

那时由于东北形势紧张,中央为保卫东北抽调各个地方的部队开赴东北,加强实力。黄克诚二话不说,率领了主力三个师五万多人,带着整齐的装备,离开了熟悉的根据地,向东北挺进。到了东北后,他又将部队和自己的指挥机关全部交给联军司令林彪指挥,自己心甘情愿地做后勤工作和政治工作,从不过问前方自己老部队的作战和指挥情况。

黄克诚是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和军队问题上,从不谋私利,而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屈小己,利大家,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英雄气概。这种屈,是一种伟大的、无私的、奉献的屈。和他相反,国民党军队的将领们拉帮结派,看到不同派系的人身入险地,却从不支援,即使奉命援助,也是软磨硬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人被消灭,就是按兵不动,结果丧师失地,连大好江山也丢光了。屈,如果不以大业为重,到头来必自食恶果。不把军队当成个人发家的资本、私人的财富,这样的军队才会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