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深谙为人处世的哲学,一心想打开自己的人生局面。他认为一个人能够凭自己的实力打开一片天地,就是有了自己的人生位置,但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有些人之所以处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位置。因此,胡雪岩认准了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立门户。
少年胡雪岩由于家庭贫困,受尽了乡邻的鄙视,小小年纪就已经拥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总是憧憬着将来能够自己当老板,拥有自己的店铺,开创出自己的事业。
胡雪岩父死家贫,幼年即入信和钱庄,和其他的学徒一样,从倒便壶、提马桶一些又脏又累的杂活儿干起,仗着脑袋灵光,加上胡雪岩有一种不甘人下,一心想出人头地,开创出自己的事业的远大抱负,没几年就爬到“档手”位置,专理跑街的账,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办事员。少年得志、风流倜傥,日子过起来也好不逍遥自在。
在常人看来,“档手”的位置已经是令不少人羡慕了。然而,青年胡雪岩并不满足于现状,对于钱财看得开、看得淡,逻辑异于常人,胸襟开阔,手笔恢弘,胆识过人,从不放过身边的每一个能使自己宏图大展的机遇。后来胡雪岩终于屡创奇迹,始能发光发热,成就了“清代第一富商”。要是胡某也和其他钱庄档手一样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恐怕下半辈子也不过是继续在钱庄里,每日在孔方兄间打转,一辈子没啥子起色。
当时不过二十来岁的胡雪岩确实是胆识超人,为了能够给以后发展自己的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找一个坚实的靠山,竟然自作主张,不惜挪用钱庄银子资助潦倒落魄的王有龄进京捐官。当时,不仅自己丢掉了在信和的饭碗,且因此一举,还使自己在同行中“坏”了名声,使得杭州再没有钱庄敢雇用他,最后竟然落魄到靠打零工糊口的地步。
事实证明,胡雪岩当时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王有龄得到胡雪岩资助进京捐官,一切顺利,回到杭州,很快便获得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肥缺。王有龄知恩思报,在杭州四下里寻访胡雪岩的下落,即便自己力量有限,也要尽力帮他。
胡雪岩重逢王有龄以后,因资助王有龄而在钱庄业界留下的恶名自然消除。这时的胡雪岩面临着两个在一般人看来都相当不错的选择:一是留在王有龄身边,帮王有龄的忙。而且,此时的王有龄确实非常需要帮手,也十分希望胡雪岩能够留在衙门里在一些事务上帮帮自己。依王有龄的想法,在适当的时候,胡雪岩自己也可以捐个功名。王有龄认为,以胡雪岩的非凡能力,肯定会有飞黄腾达的时候。二是胡雪岩回他做过伙计的信和钱庄。以他此时的条件,回信和必将会受到重用。实际上,信和“大伙”张胖子收到王有龄按照胡雪岩的意愿还回当初欠下的五百两银子之后,已经做好了重新聘用胡雪岩的准备,并且有让出自己“大伙”的位子的打算。张胖子十分诚恳地亲自找到胡雪岩的家里,恳请胡雪岩重回信和,甚至将胡雪岩离开信和期间的薪水都给他带去了。
然而,这两条路胡雪岩都没有走。为官有权有势,固然可以光宗耀祖,但混迹官场本来就不是胡雪岩的兴趣所在,他当然不会走这一条路。王有龄已取得官职,帮王有龄他必当尽力,自然不会推辞。但胡雪岩个人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回到信和,也就是胡雪岩说的“回汤豆腐”,他自然更不会去做。这里其实也不仅仅是“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问题,关键在于,这“回汤豆腐”做得再好也不过做到“大伙”为止,终归不过是一个“二老板”,终究是为别人打工,并不能事事由自己做主。
“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算得了什么好汉?”胡雪岩做人的唯一原则就是自己做主。所以他一上手就要开办自己的钱庄,自己当大老板——事实是,这时的胡雪岩连一两银子的本钱都还没有。但胡雪岩是一位很有眼光的人,他料定王有龄不会一直待在这个官位上,还会外放州县。以他自己的打算,现在有个几千两银子把钱庄的架子撑起来,到时可以代理官库银钱往来,凭他的本事和王有龄在官场中的关照,定能发达。
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地要在商场中自立门户、纵横捭阖、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宏伟气魄。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主意识,为胡雪岩能够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想过自立门户,这个人只能永远原地踏步,或者说,跟着别人做一点小生意,永远为别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