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商经:胡雪岩商道智慧
7826100000020

第20章 借势取势,因人成事

许多人都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非凡伟业。但很少有人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因为个人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个人的拼搏与努力,很难以成就大事。要想成就大事,就需要学会依仗他人之势,利用他人才智和能力为己办事。然而要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帮助,就必须做到能够以诚待人。胡雪岩在依仗他人、因人成事方面十分有造诣。

王有龄就是胡雪岩选择的第一个依靠的对象。当时王有龄穷愁潦倒,终日混迹于街头酒馆。但胡雪岩却认准了他,认为以其骨相当大贵,定要结交为朋友,所以胡雪岩不顾自己有饭碗丢失的危险,毅然倾囊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虽然胡雪岩为此受累不少,但他的目光却是十分准确的。王有龄不仅在京顺利投了供,还遇上了他的总角之交,时今正少年得意的江苏巡抚何桂清。于是王有龄因何桂清的举荐,顺利地补了浙江海运局“坐办”这个令许多人羡慕的肥缺,一日之间便飞黄腾达了起来。可以说,这既是王有龄的幸运,也是胡雪岩的幸运。

依靠王有龄在官场中的鼎力协助,胡雪岩极为顺利地做成了一桩又一桩的生意,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不仅开设起了自己的阜康钱庄,而且还做起丝茧生意、军火生意,其商业势力日渐雄厚庞大。当然,如果没有胡雪岩的慷慨资助,王有龄也不可能走上仕途。王有龄任官后风春得意,一再升迁,胡雪岩对他的帮助也是不少。这就叫做“相得益彰”。

在与官场中的第二座靠山何桂清的交往中,胡雪岩如法炮制,以礼尚往来、投桃报李的得意之作,巧借何桂清的“东风”,使自己的事业发展很快就推向了第二个高峰期。

至于左宗棠则是胡雪岩在官场中的最大靠山。然而两人直接相交,是由于误会所致,并非一帆风顺,正所谓“不打不相识”。胡雪岩果敢地力陈事实,为自己涤尽了莫须有的恶名。再加上他为左宗棠军队无偿捐献十万石粮食,这雪中送炭之举,令曾对胡雪岩抱有成见,且一向傲慢的左宗棠顿时尊颜大悦,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自此,左宗棠待胡雪岩犹如座上嘉宾。

依仗左宗棠的强有力的官势和左宗棠对他的十足信任,胡雪岩的事业达到了鼎盛。胡雪岩的钱庄、典当铺,遍及全国南北各大城市,江南一带的丝业、茶叶、军火、桐油业等几乎都在他的垄断之下,他成了清末中国名副其实的头号官商。

而他也为左宗棠鞍前马后地出策出力,贡献甚大。左宗棠南征北战,特别是在西伐捻军,所需经费大都是经由胡雪岩筹集;左宗棠在福州开设的福州船舶局不仅仅主要由胡雪岩出资,而且还由他亲自经营。如果没有官场中这些人的鼎力帮助,胡雪岩在商界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这也说明了胡雪岩善于依势借力、因人成事,而不是有勇无谋地孤军奋战。

胡雪岩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他能够识人、用人关系非常密切。胡雪岩能在当时做到不以一般的世俗标准判断是非,而以才堪其用断成败,实属难能可贵,这也是胡雪岩事业发展中的成功之处。

但是,胡雪岩后期在商场中的屡屡失败,尽管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胡雪岩在其后期的用人不当却是最重要的因素。

由于胡雪岩事业发展的面过于宽广,虽然表面上看来仍旧平安无事,但实际上内部已经出现了一些漏洞,首当其冲的就是出现在典当生意上。

胡雪岩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典当行有二十三家之多。这是胡雪岩事业中的一大基业,尽管每年的生意看似十分红火,但盈余不是很多。胡雪岩后来也察觉到其中必有问题。

当时胡雪岩的朋友古应春帮他出了一个整顿典当行的好主意。那就是通过各店总管互调的办法,在办理移交手续的时候,理清各典当行的账目。

然而还没有来得及采取行动,口风就已经被泄露出去了。杭州典当行的总管一听说这事后,心里便忐忑不安,十分不踏实。因为在他担任典当行总管的这几年里已经暗中私吞了胡雪岩二十多万两银子,形成巨大的亏空,如果一进行调动,自己做下的亏空就败露了。他万不得已,只好串通了自己的姨太太,使出美人计。结果胡雪岩偏偏中了计,放弃了整顿典当行的计划,各店总管又全部留在原地任职。自此以后,典当行中的漏洞变得更是有增无减,那些总管做起吃“亏空”的事来,更加毫不顾忌。

在胡雪岩的另外一大事业——钱庄上,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情况。以宓本常为首的钱庄总管,不仅贪污、私自挪用钱庄里的大量钱财,而且为了遮盖自己的罪行,当胡雪岩迫切需要运转资金的时候,还从中作梗。

正是出现了杭州典当行总管和宓本常这些不忠之徒,胡雪岩的两大基业钱庄和典当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危机。这直接威胁到他整个事业的发展,也是导致胡雪岩整座事业大厦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位职员的才能与素质对于整个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你根本无法忽视他们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对此,当今的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在一次松下公司招考员工时,一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因未被公司录取而自杀,后来人们才发现是电脑系统出了错误,松下人事主管为此深感痛惜。但松下幸之助先生却说:“没有录取这位学生,倒是公司的大幸。”这句话看似无情,却颇令人玩味。试想心理素质如此差的人,无论他的才学多么的卓著,也无法适应在竞争中求生存的企业环境,也就无法与企业风雨同舟。对于这种人,最好采取“忍痛割爱”的态度。同样,对那种功高盖主、善弄权术、品德不端正的小人,更应避而远之,或及早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