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大凡一些有才华的人,总难免引来众人的非议。这个道理胡雪岩十分明白。“不遭人妒是庸才”,胡雪岩在选人的时候,并不限于别人对某一人才的评价,却往往对那些在社会上颇遭非议的人物更加注意,更加给以扶持。因为胡雪岩知道,能够成就大业之英才,往往是不见容于人。
胡雪岩为人处世,对于人才的辨别,眼光独到,往往能够识别并扶持一些杰出之士,使他们走向成功,进而成为自己事业上的靠山和帮手。
杭州城有个读书人叫王有龄,几年前王有龄跟父亲寓居于杭州。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老父染上风寒,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
王有龄花光了积蓄,才把父亲的丧事办妥。遇此大变,年轻的王有龄性情大改。本来老父在世时,见王有龄屡试不第,于是花了不少银子,替他捐了个八品“盐大使”。如今为了办丧事,花光了最后的所有积蓄,不但回乡的路费没有了,就连吃饭的钱也经常没有着落,更不要说用钱去打点吏部上下,补任实缺了。
就这样,王有龄在杭州一住几年,刚开始人们见他少年丧父十分可怜,还会资助他一点。时日一久,众人见王有龄不事生产,便劝他做一些小生意,也好让自己混口饭吃。
王有龄虽然屡试不第,但好歹也算是个读书人,成天念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之,治人者食于人”。他始终放不下架子去沿街卖烧饼,而且他最关心的却是天下时局,与人交谈,开口尽是如何治国理政。然而,自己已有饿死之虞还热衷于清谈国事,如何不让杭州城那帮凡夫俗子笑破肚皮?况且王有龄生性孤傲,有着读书人的迂腐,不轻易言谢,那些资助王有龄的人认为他无情无义,也就不再答理他了。
王有龄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穷,当然脾气也就越来越坏了,除了成天逢人就讲国事,也开始骂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私下里都称他“王疯子”,从此很少再有人与王有龄来往。
王有龄每日形单影只,在街上只能替人抄抄写写混口饭吃,晚间则在土地庙地上一躺,打发时日。
难道整个杭州城内竟无人赏识王有龄?非也,此时信和钱庄内有一位叫胡雪岩的伙计正时时刻刻默默地关注着他。
胡雪岩虽然认识王有龄也已经有些年头了,然而与王有龄并无什么正式的交往,但他曾与别人一起,听过王有龄高谈阔论,谈论时局战事。别人都把王有龄的话看做是无稽之谈,但是胡雪岩却从中琢磨出许多东西和道理。他认为王有龄确实有治国安邦之志,有着非凡的才华,非常人所能及。于是胡雪岩时常有意识地与他接近,听他纵谈国事,请他喝酒。
胡雪岩对众人所不齿的王有龄如此亲切,让许多人感到惊讶。他们十分不解地对胡雪岩道:“王有龄是个败家子,不成器,你为何要与他混在一起?”
胡雪岩只是笑道:“王有龄身世可怜,请他喝点酒吃顿饭,也是人之常情嘛。”
后来两人逐渐成为朋友,王有龄这才开始敞开心扉,对这位经常接济自己的朋友大谈自己的抱负。胡雪岩听后十分高兴,意识到自己没有看错人。当胡雪岩知道王有龄苦于无钱去打点吏部上下为自己谋取一个实缺官职时,就私下将钱庄的五百两银子,赠与王有龄做活动经费。
胡雪岩为人十分机敏,也非常善于交际。杭州人听说他私自借用银两被信和辞退后,都大为惋惜,更不理解他为何如此出力帮那个“王疯子”,难道胡雪岩也疯了吗?
后来的事实让一度鄙视王有龄的杭州人大开了眼界。王有龄自从有了这五百两银子之后,在官场上一帆风顺,有如神助,不到两年,居然升至浙江巡抚。再次回到杭州,人们这才发现,王有龄确实是个非凡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