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商人,胡雪岩并不是好利之徒,见利忘义。胡雪岩为人处世往往能从大局出发,为朋友甚至是为陌不相识的百姓着想。因此他屡行慷慨侠义之事。当时的人尊称胡雪岩为“胡大善人”,正因为他这“善”名远扬,所以人们都愿意与他做生意,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红红火火几十年。
最令人们称赞的是胡雪岩在杭州城收复后,自掏腰包炮制中药防治瘟疫,开设粥厂赈济百民的慷慨侠义之举。胡雪岩在这一点上确实有超过同时代人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地方。
太平军占领杭州城,但朝廷正在想方设法地极力挽回劣势。渐渐地,太平军被压下去了。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兵牢牢地包围了金陵。李鸿章的淮军也趁势向南推进。左宗棠心中十分明白,此时此刻太平军的失败,已是迟早的事了。于是力促蒋益澧不要错过时机,立上几个战功,这样才好替他请功。
蒋益澧受左宗棠的鼓励,便率了军队,日夜不停攻打杭州。杭州城内的太平军失去了外在的军事援助,支持不久,便被清军攻破杭州城。胡雪岩受左宗棠之托,负责善后事宜。
第一件要做的是掩埋尸体。当时杭州城战事一年有余,杭州城横尸遍野。如果不妥善处理,必招瘟疫大肆泛滥。其实太平军之所以能攻城而没有能够守住城,原因之一就是瘟疫肆虐,染病并导致死亡的人无以计数,使得太平军的战斗能力大打折扣。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胡雪岩早在上海时,漕帮的朋友尤五就曾提醒过胡雪岩早作防治瘟疫的准备。故而杭州一收复,胡雪岩就带了大批银两采购到一批散丸药,随船运到杭州。
一进城,胡雪岩便先派人把杭州的老中医都请了来,其中一个老中医名字叫刘善财。胡雪岩对他十分看重和尊敬。胡雪岩还在杭州做学徒的时候,刘中医就以“神医”闻名远近。刘中医曾告诉胡雪岩,行医的原则无非是一准二狠,“准”就是要病情分析得透彻、看得准,“狠”就是下药要狠,不像其他大夫治一些小毛病也要开好几趟药,开药狠即用药有效,保证药到病除,一方到位。胡雪岩受此启发,明白了做事做人也无非在这二字上下工夫,万万不可做出半吊子的事情来。
胡雪岩亲自挑选了几十个精壮的小伙子,由老中医监督,日夜不停地炮制成药,然后派人把这些药分送城内各点,或发放,或熬成药汤,任人免费索取。杭州城内染了瘟疫的人数,果然一天天地渐次减少。
其次,是大量地开设粥厂,赈济灾民、饥民。杭州被围之时便由于米粮不足,致使发生人食人的人间惨剧。胡雪岩此时自掏腰包,拿出几万两银子,派人从上海等地源源不断地把粮食购来。胡雪岩在杭州城内各要道口设了大小二十几个粥厂。一时间全杭州的贫民皆知道有个名字叫胡雪岩的大老板,在杭州城内广行义举。当时便有人称他为“胡大善人”,不久,胡雪岩赈济灾民的善名便传到附近的各省。
本为精明生意人的胡雪岩由杭州的瘟疫想到了全国各处的战场。胡雪岩记得左宗棠曾在军营中向自己诉苦,说瘟疫一来,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整个人马上就跟丢了魂一样,就别指望军队能打胜仗了。况且自古以来战场必多有死伤,受伤者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免不了发炎化脓。如果战事吃紧,一拖再拖,伤者多半也会垮下去,甚至落下终身残疾。
于是胡雪岩设想,如果按杭州做法,将使用既简便又有效的药送到前线军队,人们岂不少受痛苦?胡雪岩找到刘中医,刘中医答应试一试。不过刘中医要求再增加一些人手,因为以前是为杭州百姓做药,人数少,距离又近,可以慢慢来不太要紧,但如果为军队做药,而且是几十万人的大军队,帮忙出力的人必须不少于四十人。胡雪岩仔细地考虑了一下,告诉刘中医,准备开一家药店,由刘中医来主持。说办就办,胡雪岩认准的事马上就付诸行动,不久药店就正式营业了。药店名称叫做“胡庆余堂”。这家药店在刘中医的亲自指导下,配制出的“红灵丹”、“辟瘟丹”、“诸葛行军散”等许多种用于军队的应急中药,送呈曾国藩、左宗棠军中,做行军之备。
刘中医因为胡雪岩非常看重自己的医术和人品,自己的医术终于有施展的大好机会,故而感到十分快意。为了感激胡雪岩的知遇之恩,开好药店,刘老中医邀请了远近好友,齐集杭州城。各位中医向来敬重胡雪岩的名声与为人,都是以胡雪岩为楷模,听说现在胡雪岩开药店是为了报效朝廷,广济众生,个个都鼓了一股劲儿,拿出自己祖传秘方,精心研制。
不久,左宗棠来信表示对胡雪岩的感谢,说所送成药,效果奇佳,军中将士,征战沙场纷纷将此药藏在身上,个个没了后顾之忧。最让胡雪岩十分得意的是,左宗棠在信中提到,曾国藩也曾来信盛赞胡雪岩的这项义举,希望胡雪岩多多赶制,送往军中。
胡雪岩受到鼓励,愈发觉得老中医对于药店的重要。胡雪岩对刘中医说:“刘先生,我有一种想法,想专门拿出十万两银子,广征天下古方。”
刘中医听了胡雪岩的设想,十分兴奋地说:“雪岩兄一番古道热肠,我定拼了这把骨头,尽力配制出好药。”
胡雪岩眼光远大,常常有慷慨侠义之举。虽在一时看来,花了银子,只换得一时名声,然而却是这名声使胡雪岩赢得了许多朋友的认可,许多社会公众的认可,为自己扩展生意、发展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胡庆余堂的北京分店开业不久,正值全国举人进京赶考。胡雪岩考虑到当时盛夏,进京赶考的学子们的住宿与食水都成问题,极容易造成痢疾等流行病。胡雪岩于是决定对每位考生免费奉送两枚药丸,如有不够者可以随时到北京药房分号去领,地址写得清清楚楚,药房号更是显眼易记。果然,有胡雪岩的神药相助,当年学子中痢疾等流行病的问题比往年大大减少,胡庆余堂的名声在北京也是越来越大了。由于学子们用过胡雪岩的药丸感觉非常有效,因此等这些学子们回到家乡,每逢遇到诸类疾病,都纷纷地向人推荐胡庆余堂的药,渐渐地胡庆余堂的名号就全国闻名了。它与历史悠长的“同仁堂”,两堂一南一北,俨然又是“北票南庄”的格局。
在当时的年代中,行事能够像胡雪岩这等深远,别人只看一步的地方他可以看到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步,在事业的发展眼光上,别人可以看到一地一省,胡雪岩却能看到全国,甚至可以看到国外,实在令人钦服。
如果说胡雪岩为人慷慨侠义与他做生意需要拉拢各种人的关系有关,这种做法对人们并无害处,而是裨益社会。更何况胡雪岩一生中做的慷慨侠义之事既有在商业上的慷慨侠义,也有与商业无关的慷慨侠义。
胡雪岩在杭州城内设粥厂,施粥救人,一时“胡大善人”声名远播。待得后来胡雪岩想请刘不才来开一家以济世扬善为生的胡庆余堂,一来挽救当时已经嗜赌成性却曾有“神医”之名的中医刘不才,为他找条好的出路,而这也是刘不才多年的心愿。二来刘不才手上有几帖极为神秘的祖传秘药。这是无论花多少黄金珠宝都买不到的。当时胡雪岩刚娶到刘不才的侄女芙蓉不久,可以说开这家药店一半是为了芙蓉。胡庆余堂卖药赚的钱并不多,遇到买不起药的贫苦人家就白送。后来胡雪岩还专门规定了几种小巧又有奇效的药为赠品,于是每天都有人来药店取药。因为胡雪岩的慷慨好施,救助穷苦人,胡庆余堂药店的名声越来越大。虽然药店没有为胡雪岩赚很多钱,但他做其他事情或生意时,因为在社会上口碑良好,非常顺利畅快。
由此看来,只要会做人,尤其是会做善事,成事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啊!
再看胡雪岩晚年的做法,由于政商关系紧密,胡雪岩政治上受到左宗棠的政敌李鸿章等人的排挤,一时被对手利用生意上的困境,导演了钱庄挤兑风潮。眼看钱庄就要倒闭了,这时胡雪岩回到了自己那个豪华富丽的宅院,胡雪岩的十三位姨太太依旧各自舒适地过着日子,唯独螺蛳太太(以前罗四小姐)心中盘算着未来的日子,计算着来日东山再起的机会。首先,她叫十三位姨太太临时出来,随后就派人封了这些姨太太的居所,这样姨太太们的细软、私藏还可以保留一部分,每人给五十两银子,让她们各自谋生去。对此,胡雪岩默然无语,对这些姨太太左看看右瞧瞧,转过脸去,眼中含泪。他十分明白这是螺蛳太太想在风波过去之后,由她出头,重振雄风。因此就默许了这种做法。其次,螺蛳太太命人去取回存在别人家中的一枕头的奇珍珠宝。谁知这户人家“吃肉不吐骨头”,取回来的枕头是一具棉枕。这枕头里可收藏着螺蛳太太价值银两百万之余的奇珍瑰宝呀!她当即气得昏厥过去。
最后,胡雪岩把诸位姨太太打发回家,一个个都安置妥当。对于特别忠心的七姨太,胡雪岩还给她介绍一个顶好人家以及够对得起她的细软私房陪嫁。
总之,尽管胡雪岩落入困境,但以前那种为人慷慨侠义的行事风格没有丝毫改变。
有道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对于自己行事风格好的一面,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光大。而对自己的缺点,不管什么时候,都须有清醒认识,不可昏了头脑,要学会扬长避短。真正要做到在为人处世中,始终能够慷慨侠义,始终屡行善举,是极为不易的,确实是要费一辈子力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