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一心想做大生意、成就大事业,但要做大生意得要有大靠山,尤其是在官场中要有大靠山,否则生意是做不起来的,做起来也难以成大气候。可是,没有背景又缺少银子的一个钱庄小伙汁,要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大靠山呢?胡雪岩的眼光与常人不同,一般人都是眼睛向上,只盯着那些正红得发紫的鸿运当头的官员,这些人虽然有权有势,但胃口也大,需要大投资才能甘心做你的靠山。因此,胡雪岩反其道而行之,眼光向下,找那些虽处低位但却深具前途发展潜力的小官儿,这些小官儿有发展前途但没钱“投供”。胡雪岩在适当的时机帮了他们一把,他们自然把胡雪岩看成是伯乐,并视之为知己,一辈子都记得他。有朝一日,等这些小官儿发达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胡雪岩自然也就有了官场中的靠山,官场中有了靠山,生意自然就好做。这就是“送人成仙,自己上天”的道理。胡雪岩拿自己在钱庄的饭碗资助落泊公子王有龄,就颇有这种“送人成仙”的取势意图。
胡雪岩自幼家境贫寒,生计无靠。特别是胡雪岩幼年时,父亲胡鹿泉死后,为了养家糊口,胡雪岩小小的年纪便到杭州城的“信和”钱庄当学徒。当时的钱庄也称钱铺或钱店,是晚清时期中国金融业的主要形式。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开埠通商,海上贸易的发展,钱庄生意日趋红火。钱庄内部分工大体有内场、外场、信房和库房。等级森严,职员视上一级是否有空缺而决定升迁。年纪尚幼的胡雪岩进钱庄学生意,是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由于他聪明机敏,能说会道,非常受到东家的赏识和信任。三年满师之后,胡雪岩就成了这家钱庄的伙计(营业员)。胡雪岩年轻有为,头脑活泛,经常单独负责催款收账,从未出过任何纰漏,又被“大伙”(相当于经理)张胖子看中并委以重任,分管“外场”。“外场”俗称“跑街”,主要从事联络客户、放款和兜揽存款的业务。
此时的胡雪岩,如果像一般人胸无大志,安于现状,满足于此,或许几年或许十多年后便会小有家产,然后娶妻生子,也可颇为富裕地安度一生。然而,素来胸有大志的胡雪岩并不安于现状,他从小就怀有建立不世之功的抱负,时常想着有一天自己当老板拥有自己的钱庄和事业。他只是苦于身份卑贱,没有本钱,而无法实现远大的抱负。因此,尽管胡雪岩平常在众人面前总是表现得笑容可掬,但内心却因无法实现自己的宏图而总是郁郁寡欢。
胡雪岩深知,要发迹就必须靠官吏支持。但仅仅凭他一个钱庄小伙计的身份,要想与官场中得势的官吏拉上关系是极其困难的。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心想通过经营官场靠山而发达的胡雪岩,终于有一天发现了可以让自己实现人生梦想的阶梯——王有龄。
王有龄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为浙江候补道,在杭州一住数年,却因无法投供,一生没有委任过什么好差事,因老年病侵,加上官场失意,心情郁闷,客死异乡。王有龄的父亲身后没有留下多少钱,运灵柩回福州,需要好一笔盘缠,而且王有龄的家乡也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有财有势的亲戚,王有龄就只好继续寄居杭州。
胡雪岩一生事业的发达,起始于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他的第一个官场靠山,也是王有龄。
在事业上,能够有人提携、支持、照顾,总要比自己独自一个人努力、奋斗、吃苦要好得多。中国人常说遇到贵人就会事业有成。胡雪岩的第一个贵人,大概就是王有龄了吧。没有胡雪岩的拼力相助,王有龄纵使博学多才也永无出头之日。而没有王有龄的大力支持,胡雪岩即使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在商场迅速崛起。而且,胡雪岩在帮助王有龄的时候,他们之间应该说还是相交甚少,胡雪岩也并不能十分有把握地断定王有龄就一定会有日后的发达。考察胡雪岩当时的处境,胡雪岩冒着自己丢掉钱庄饭碗的危险,资助一个落魄文人,这一举动无异于一场令人惊诧的人生豪赌。然而,正是因为有了最初的这“知其不可赌而赌之”,才有了后来世人瞩目的“红顶商人”。
由于境况不好,而且举目无亲,王有龄整天无所事事,空怀一腔安邦治国、重整家道的宏愿。心情不好的王有龄每天在一家名叫“梅花碑”的茶店里穷泡儿,一壶“龙井”泡成白开水还始终呆坐在那里不走,中午四个制钱买俩儿烧饼,就算是一顿儿了。
王有龄三十几岁的人,落泊潦倒,无精打采,叫人看了就产生反感。可他架子还不小,经常是两眼朝天,那就更没有人愿意答理他,更不要说给他什么帮助。只有胡雪岩例外,略通麻衣相的胡雪岩,发现王有龄是个大富大贵之相。尤其是通过与王有龄攀谈,胡雪岩进一步了解到王有龄的身世,虽然落泊不羁,却出身官宦世家。王有龄胸怀远志、博学多才。胡雪岩认定此人将来定会发达。胡雪岩敏锐地意识到,此人乃自己寻觅已久的可以帮助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绝好阶梯,所以他就有意识地与王有龄结交。可那王有龄虽然心里十分明白,自己乃一穷困潦倒之人,但为了掩饰自己内心极度的自卑,平素特别爱摆官宦子弟和文人的酸架子,老是拉不下面子与胡雪岩交往。然而,越是不可为越为之,胡雪岩了解文人的脾气,下定决心要结交王有龄这个朋友。他当然绝不会轻易放弃眼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是胡雪岩的过人之处。
这天下午,正赶上杭州城一年一度的清明大集,往日生意清淡的茶楼挤满了人。胡雪岩去的时候,茶客满座,店小二只好将他和王有龄“拼桌”。两人边喝边闲聊,一直喝到太阳西下,肚内早就饿得咕咕儿直叫。于是胡雪岩乘此机会对王有龄说:“走,我请你去摆一碗。”“摆一碗”是杭州的土语,意思是小饮几杯。
王有龄虽口头上婉言谢绝,但架不住胡雪岩异常热情的再三相邀,兼之饥肠辘辘,很长时间没见着晕星儿了,也就答应出去“摆一碗”。
酒至半酣,闲话也聊得差不多了。胡雪岩见时机已经成熟,忽然提高声音对王有龄直截了当地说:“王兄,我有句话早想问你。我早就观察出你是有本事之人,而且我也略懂点麻衣相术之法,看你颇具富贵之气,为何却自甘潦倒,终日消磨于酒肆茶店之中?”
王有龄听罢,微微一怔,嘴里慢慢嚼着油饼,两眼空洞地望着远处,是那种说不出来的茫然落寞。
“叫我说什么好呢?”王有龄转过脸来直视着胡雪岩,心中为胡雪岩几句关切的话说得热乎乎的。从来没有人这么理解和关心过他,他长叹一声,然后缓声道,“胡兄,你不是不知道,现在不光是做生意需要本钱,就连做官也需要本钱啊。我乃一贫贱落魄之人,空有一肚子好文章,可是就因为没有本钱,还能谈什么抱负?”言语间甚是凄凉无助。
“做官?王兄哪儿找官做?”
几杯酒下肚后,王有龄已无平时的沉稳之相,见胡雪岩对自己十分热心,颇有诚意,便自报经历,叹息道:“不瞒你说,先父在世之日,曾替我捐过一个‘盐大使’之职。”
胡雪岩经常出入生意场上,很会察颜观色,最是机敏,一看王有龄的神情,就知道此话绝非虚言,赶紧笑道:“哎哟,原来是王老爷,失敬,失敬。”
“不要挖苦我了,胡兄,”王有龄听罢,不由更加伤心,苦笑道,“说句实话,除非是你,别人面前我再也不会说的,说了反惹人耻笑。”
“我不是笑你,”胡雪岩一副十分庄重的神态,热心地问道,“不过,有一层我不明白,既然你是盐大使,我们浙江沿海有好几十个盐场,为什么不给你补缺?”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原来,在当时的清末官场中,捐官仅仅只是捐了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想要再补实缺,必须到吏部报到,称为“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当然这也需要用银子打点。此时的王有龄只是有了“盐大使”的资格,尚未“投供”,哪里谈得到补缺呢?
给胡雪岩介绍完这些捐官补缺的程序,王有龄又说:“我所说的本钱,就是进京投供的盘缠。当然,如果家境再宽裕一些,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想‘改捐’个知县。盐大使正八品,知县正七品,只差一级,虽然改捐花不了多少钱,那出路可就大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胡雪岩对官场还是不熟悉的,于是不解地问道。
“盐大使只管盐场,虽说差事不错,不过却没什么意思。知县虽小,终归是一县的父母官,却是有权有势,掌管一方,能杀人也能活人,将来可以好好做一番事业。再说,知县到底是正印官,不比盐大使,说起来总是佐杂,又是捐班的佐杂,到处做‘磕头虫’,与我为人的性格也不相宜。”
“对,对!”胡雪岩边听边点头,便盘算着要帮王有龄投供需要的银两,“那么,这样一来,需要多少‘本钱’才够呢?”
“总得五百两银子吧。”王有龄粗略地估算了一下。
“噢!”胡雪岩不由地心中一惊,没有再接话。虽然自己有心帮助王有龄,但是毕竟五百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当时胡雪岩一年的工钱才不过二十两银子。但此时胡雪岩的内心却开了锅。眼下,胡雪岩手上刚好收了一笔款子,而且这笔款子是吃了“倒账”的,也就是对钱庄而言,已经认赔出账。也就是今天的呆死账已做坏账核销了,胡雪岩能够收到,已经完全是笔意外之财。所以胡雪岩想若是自己将这笔款子转借给王有龄,即便王有龄一时没有能力归还,对钱庄也没有什么损失。因此,胡雪岩很想在王有龄虎落平原之时助其一臂之力。这样,日后如果有一天他能够发迹,即可成为自己在官场中的靠山。但是,钱庄这一行最忌讳的事情就是私挪款项,更何况胡雪岩此时仅仅是钱庄里的一个跑街的伙计。一旦胡雪岩擅做主张将这笔银子转借给王有龄,不但会坏了他的名声,而且很有可能丢掉在钱庄的差事。对于钱庄这行来说,坏了名声而被老板炒鱿鱼的伙计以后就无法再吃“钱庄”这行饭了。因此,如果胡雪岩将这笔款项转借给王有龄,就等于是拿自己的一辈子命运作赌注。对于常人。这实在是难以作出抉择,然而胡雪岩毕竟不同于常人,为了能够经营自己的官场靠山,胡雪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赌而赌之”,毅然决定借款给王有龄,资助他进京“投供”。
见胡雪岩好半天不吭声,王有龄也不再提。他心想:“别说胡雪岩不见得会有这么一大笔钱,就是有也不见得肯借给自己啊。”
“王兄,明天下午我给你准备好五百两银子。我仍旧在这里等你,不见不散!”
早已对进京投供绝望的王有龄见胡雪岩主动提出借钱给自己,真是喜出望外。他一把抓住胡雪岩的手,紧紧地拉到自己胸口,眼眶里泪水翻滚,感到自己终于遇到了知己,遇到了救命恩人。
第二天下午,王有龄早早地赶到与胡雪岩约好的茶楼,非常急切地等着胡雪岩把钱送来。但直到红日西下,天色渐暗,茶客们陆续离席归家,仍然是不见胡雪岩的影子。泡一碗茶得好几文钱,对已经家道衰落的王有龄来说,是一种浪费。王有龄当时已经变得情绪十分焦急,不时起座翘首张望,却始终未见胡雪岩的人影。他开始胡乱猜测,莫非胡雪岩在路途中出了什么意外,或者胡雪岩言而无信,已然反悔。
此时的王有龄进退两难,这分明是一个“不见不散”的死约会,不等是自己失约。要等,眼见天色已暮,自己的晚饭尚无着落。待了半天,王有龄越想越急,顿一顿足,心情万分沮丧地起身离座,准备回家,心里依然暗自抱怨道:“明天见着胡雪岩,非说他几句不可!他又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境况,在外面吃碗茶都得好好算计算计,何苦捉弄自己?”
谁知,就在王有龄刚迈出店门走了几步,忽听到后面有人高声喊道:“王兄请留步,王兄请留步!”
王有龄转身一看,正是让自己等了一个下午的胡雪岩。只见他手里拿着一个手巾包,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胡雪岩的出现,使一度陷于绝望的王有龄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此时,王有龄的气消了一半,但他仍带着几分埋怨的口吻问道:“你为何这时候才来?”
“让你久等了,真是抱歉!”胡雪岩一边喘着气,一边歉意地笑着说,“总算还好,耽迟不耽错。王兄,你所需的款子总算凑齐了,先坐下再说。”
胡雪岩一边将一沓银票塞到王有龄手上,一边继续说道:“王兄,这五百两银款乃小弟暂时借给王兄以资‘投供’所用。”然后又摸出十几两散碎银子交给王有龄,“这是我平素私下的积蓄之财,送给王兄,权作路费,请王兄一并收下。刚才是为了将银两换成银票,携带方便,还请王兄恕小弟迟到之误。祝王兄此去京城,能够凯旋而归,从此平步青云,前途无量。”
王有龄望着手里的银票和散碎银子,忍不住心头一酸。他知道这五百两银子对自己实在是太需要了。他心中感激胡雪岩的慷慨相助,不由得泪流满面,声音颤抖着对胡雪岩说:“光墉兄,我不过是市井一贱民而已,何故如此待我,令我好生羞愧。”
“朋友嘛,我因见你空怀英雄之志,报国之才,却投身市井之间,无所作为,真好比那虎落平原,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心中才能踏实。期盼王兄来日能奋力一搏,拼出个功名富贵,也不枉胡雪岩对王兄信任一场。”
“唉!”王有龄长叹一声,感慨自己能在落魄之际,得到这样一位朋友的鼎力相助,自己走上仕途报效国家的多日梦想即将实现。不觉间泪水如泉般往外涌,泣声不止。
“王兄何必如此。男儿有泪不轻弹,你这可不是大丈夫气概!”胡雪岩由衷地安慰道。
这句话是最好的安慰,也是最好的鼓励。王有龄顿时止住泪水,非常真诚地对胡雪岩说:“大恩不言谢,日后倘若飞黄腾达,必将涌泉相报。如果不嫌弃,今后咱们就以兄弟相称,你看可好?”
“太好啦,雪轩兄!”胡雪岩马上改口称呼,见王有龄特别至诚,心想不枉自己帮他一场。
“请问兄长准备几时动身?”
“世事多变,我不敢耽搁。最迟三五日内就动身,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年底就可以回来。雪岩,我一定要尽力地走路子,争取分发到浙江来,你我弟兄也好在一起。”
“好极了!二天后我们仍在这里会面,我给你饯行。”
“好,就这么定了。”
到了第三天,王有龄午饭刚过,就匆匆地前来赴约。他穿了估衣铺新买的直罗长衫,亮纱马褂,手里拿一柄有名的“舒莲记”杭扇,泡着茶等着自己的恩人胡雪岩。可等到天黑仍然不见胡雪岩的影子,寻亦没处寻,因为王有龄不知他的住处,只好继续等。直到夜深客散,茶店收摊儿,王有龄才不得不走。王有龄此时已经雇好了船,无法不走,只好无可奈何地于第二天五更时分登船而去。对临走前没能与自己的恩人和知己胡雪岩一叙话别,王有龄非常惋惜。但他哪里知道,此刻胡雪岩正因此事而大受牵连。
再说那胡雪岩自作主张把钱庄的五百两银子转借给身无分文的王有龄,并主动向总管店务的“大伙”和盘托出。消息一下子在钱庄中传播开来,东家指责他擅作主张,目无尊长,如若每个伙计都像他,岂不是要把钱庄搞垮。“大伙”甚至要胡雪岩去找王有龄追回借款,但是胡雪岩顶住种种压力,向东家出示了自己办理的王有龄借款的借据。因为有了这张借据,就将借款与钱庄的信誉挂在一起,使老板不得不思量一下,他不能因为王有龄的这笔借款而使自己钱庄的名声在同行中受到影响。这时,那些平时就特别嫉妒胡雪岩机敏过人,办事能力强在钱庄颇受重用的人,却借此机会向老板大进谗言,说胡雪岩肯定是赌博输了钱,无以为计,便找借口挪用这笔款子以还赌债。一时间关于胡雪岩的谣言四起。
因为当时杭州一个人一年的生活用度大约也就仅仅十几两银子,五百两银子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胡雪岩最终被东家扫地出门,而且杭州的所有钱庄再无人敢用他。胡雪岩的生计因此陷于困境。
胡雪岩倾力资助落魄公子王有龄进京“投供”,并为此而将自己在钱庄业的大好前途毁于一旦。这在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赌而赌之,正是胡雪岩高人一筹的非凡勇气和魄力。
清末杭州的饭店犹有两宋的遗风,楼上雅座,楼下卖各种熟食,卸下排门当案板,摆满了朱漆大盘,盛着现成的菜肴。另外有条长凳,横置案前,贩夫走卒,杂然并坐,称为吃“门板饭”。尽管当时胡雪岩因为资助王有龄已经落魄到吃“门板饭”的地步,但胡雪岩仍然坚信,资助王有龄是明智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自己这个决定一点也没有错。王有龄是知恩图报之人,他官场得志后定不会忘记自己。并且后来事情的发展,就如同胡雪岩事先设计好的一样,与他的想象毫无二致。
王有龄在进京“投供”的途中,遇上了多年未曾往来的“总角之交”何桂清。当时何桂清少年得志,仕途通达,已经官至江苏学政。靠着少年时的朋友何桂清的推荐,王有龄在京城吏部异常顺利地“加了捐”。返回浙江后,王有龄又仰仗何桂清在江南一带的影响,凭借何桂清写给浙江巡抚黄宗汉的亲笔信,而被提名担任“海运局”的坐办。这是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江南粮米北运进京肥缺儿。“总办”由藩司兼领,“坐办”才是实际的主持人。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头脑灵活的王有龄很快就“发”了起来。
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龄也算是个有良心的人,每当他闲游品茗时,就想到了当初以五百两银子救助自己的胡雪岩,想到了胡雪岩使他从一名落魄公子发迹到今天的地步,没有胡雪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王有龄决意要好好报答自己的大恩人。而且王有龄还听说,胡雪岩当初为了帮他,将钱庄的差事丢了,生活一直没有着落,心里更觉有愧。几经周折,王有龄终于在杭州城找到了已经十分落魄的胡雪岩。
从此之后,胡雪岩依靠王有龄这棵官场大树的庇护,在商场中开始自立门户,并且在官与商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走上了红顶商人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