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仁义尽至”,即以仁爱待人,做事讲究正义。为人做事能够始终做到“仁义尽至”,那么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有许多朋友帮助你,无论做什么事,你都会获得成功。
“仁义”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让人震惊,也让人敬佩。
“仁义”构筑了古今风云人物的性格指向,也使他们能够在这个英才辈出的社会中扬名立腕。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仍然可以在“仁义”二字中发掘宝贵而丰富的学问底蕴,加以修身养性,行事自然迎刃而解。
为人处世,最关键的是,仁义做得好,还要做得多。善始善终,贵在坚持。不然就会给人以欺世盗名、名不符实之印象,这样,好名未得,反进恶名,得不偿失。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做出一番大事业,就要做到即使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也能有一种得帮人时且帮人的胸怀,而对于生意伙伴的声誉、利益,则更加需要具有一种尽力加以维护的自觉意识。胡雪岩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到位,令许多人钦佩。
在太平军攻打杭州时,王有龄率杭州军民固守,最后在守城失败后自杀殉职。事后,胡雪岩料理王有龄的后事,其中一项,就是要将王有龄生前交托给阜康钱庄经营的十二万银子交代给他的亲属,而且必须有现款交给对方。因为如果不拿白花花的银子捧出来交到王有龄家人手中,一方面可能失去王家对胡雪岩的信任。如果仅仅口头交代,可能引起世人的猜疑,认为胡雪岩在做一种表面敷衍,是想人殁账死,吞掉这笔巨款。当时的情况是胡雪岩正为杭州解围救粮等诸种事情忙得身心疲惫,加上兵荒马乱钱庄生意萧条,实在拿不出十二万的现银。胡雪岩求助于朋友古应春。古应春感动于胡雪岩对待朋友的宽厚仁义,毅然答应了下来,决定调动已经投入生意营运的款项,为胡雪岩筹足这笔巨款。古应春深知胡雪岩待人仁义,做事总是追求仁至义尽。因此受其感染,古应春认为,在一起做生意,信用就是大家的。他不能坐视胡雪岩的声誉受影响,因为胡雪岩在商场上失去了信用,那他们正在联手做的生意都将受到影响。
同时,胡雪岩在对古应春的竭力帮助充满感激的同时,认为这事不能让古应春一肩承担,尽管避免对朋友的生意产生不好的影响,在找到有效善后的方式之后,胡雪岩才决定接受古应春的帮助。胡雪岩认为,自己与古应春是合作伙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古应春的商场声誉,自己也承担着责任,不能为了自己的声誉、信用可以不受影响,而漠视朋友的处境。
生意场上的成败,一靠信用,二靠关系。生意场上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决定生意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商业竞争中,要想不断增强实力,更大份额地占领市场,扩大规模,就必须与商业同行结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增强抗风险能力。由此联合的双方之间便建立了一种息息相关的利害关系,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用老百姓的话说,也就是一条蝇子上的蚂蚱,谁也离不开谁了,需要共同分担风险,同样需要共同维护信义。这有两方面含义,首先,合作的各方都必须自觉地信守协约,通过保持信誉维护自我形象,维护双方合作的整体形象。讲信誉的合作各方都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其次,合作各方的相互维持,互相帮助。正如古应春、胡雪岩在筹措交给王有龄亲属的那一笔款项时的所作所为,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在自觉维护信用的同时,也要顾及自己合作伙伴的信用。如果为自己而使对方的信用受损,双方是合作关系,对方受害,因此自己也会受到牵连,这是生意人都应该认识到的问题。此所谓“牵一发而动全局”、“唇亡则齿寒”。
胡雪岩在自己艰难之时偿还巨款的仁义之举,不仅平息了以前社会上有关他侵吞朋友王有龄财产的传闻,而且赢得了王家的信任,为人们所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