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传奇邵逸夫
7829300000013

第13章  邵村人再现“天一”雄风

邵村人接替邵醉翁来到香港,面对满目狼藉的港厂旧址,他并没有像大哥一样被打击得灰心丧气。也许是因为没有亲自经历火灾惊心动魄的场面,这满地废墟没带给他触目惊心的惨痛,反倒激起了他的斗志。他决心要重振雄风,在香港再创出一番邵氏的雄图大业。

邵村人来港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换了“天一”的名字。邵村人终究是传统观念,“天一”连遭大火,他对此心有芥蒂。而“天一”的主要业务一直在南洋,所以他弃“天一港厂”的名称不用,改为“南洋影片公司”。

邵村人在公司一直负责财务,养成了严密、谨慎的性格。他提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口号,要求公司上下一律执行,力图以最小的投资收回最大的效益。事实上,在“节约成本”方面,邵醉翁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只是他没有制度化,较为随心所欲,有关片酬、加班费等等,他常凭一时兴致,一个人说了算。邵村人则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赏罚分明,按章办事,员工的奖惩从此有据可依,按照制度执行即可,使大家口服心服。邵村人还清理了公司账目,要求账目必须清楚,以做到“有账可查”。

“天一港厂”遭受重创,元气大伤。邵村人的这一系列举措,非常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很快,公司在邵村人的打理下,开始走上正常运行的轨道。

公司正常运行后,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制片,这是作为一家电影公司的核心业务。邵村人审时度势,决定遵循“天一”的一贯宗旨,仍然走通俗路线,拍商业片。

邵村人是根据香港的具体情况做出如此决定的。香港作为英殖民地,普通百姓对国内政治一向不感兴趣,是个纯粹的商业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商业片大受欢迎,很有市场。即使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内地抗战全面爆发,香港仍在歌舞升平。所以,“天一”那些表现才子佳人的古装片、稗史片,在上海的时候频频受到攻击,说他们格调低下,思想落后,在香港却如鱼得水。

筹备拍片,邵村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导演的人选。以前,邵醉翁本人就是导演,他深谙其中玄妙,拍商业片轻车熟路,本着他“短、平、快”的拍片原则,往往十几天就完成一部影片。如此既可占得市场先机,更能够节省成本。

当时“天一”元气未复,搞低成本制作非常重要。事实上,这也正是邵醉翁一贯的思路。邵醉翁对此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历数中国电影30多年的发展历史,分析其中的经典影片,比较后认为,请大导演、名演员进行大制作,诚然容易创造票房奇迹,但很多时候,低成本的小制作,同样可以赢得票房。

眼下邵醉翁收山隐退,邵村人的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新的导演。邵村人知道,导演的水平和拍摄速度,直接影响着拍片成本,进而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他必须找一个和自己思路一致的高水平导演,才能带领公司迅速走出困境。

当时因时局不稳,内地多有动荡,许多文化人流落香港。邵村人慧眼独具,在这些人中,看中了来自上海的洪济。

洪济颇有家学。他的哥哥,乃当时电影界鼎鼎大名的洪深。洪深能编、能导、能演,堪称戏剧界的天才,曾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艺术界的“杰出之才”和“完人”。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手红牡丹》,即由洪深担任编剧。

洪济深受洪深的影响和熏陶,热衷导演电影,也是当时电影界名噪一时的人物,主要拍摄武侠、神怪片,在上海创办过金龙影片公司。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正当好年华,精力充沛,办事利落,从不拖拉。拍片节奏很快,很适合邵村人低成本、小制作的拍摄思路。

洪济当时刚从上海流落到香港,邵村人三顾茅庐,邀请他加盟南洋影片公司,洪济正生活无着,当即答应。

洪济的风格完全不同于洪深,而更像邵醉翁。他也是拍商业片出家,早在1927年就拍过《猪八戒大闹流沙河》。因此和邵村人的拍摄思路一拍即合,马上就能心领神会。邵村人对洪济也非常满意,越来越信任他,给他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洪济积极性越发高涨,全付精力投入,效率很高。几乎每十天半月就有新片出炉,制片周期缩短了,成本自然也降低了,大大提高了公司效益。邵村人和洪济可谓相得益彰,配合十分默契。一年时间内,洪济就拍摄了《卖油郎独占花魁》、《唐伯虎点秋香》等多部古装风月片,也为公司赚取了可观的利润。

洪济时间不长,就离开了南洋影片公司。据说是接到了家兄洪深的信,批评他国难当头之际,仍在一味风花雪月才子佳人。于是洪济向邵村人要求拍进步片,并向他作了票房保证。1937年4月17日,推出了他编导的抗日题材的《女中丈夫》。同年年底,另一部表现海外华侨回祖国抗日的进步片《回祖国去》公映。但在香港,除了一些进步人士叫好,普通市民反应平淡。而内地战火蔓延,拷贝根本不可能销往内地。洪济预期的票房没有实现,他抱怨香港人在国难之时依然麻木,主动向邵村人递了辞呈,离开了南洋影业公司。

当然,后来洪济并没有坚持下去。他在衣食无着之际,重新回到了商业片的老路,并成为香港票房最佳的导演,为各电影公司所争抢。此是后话。

洪济的离开,对南洋电影公司确是损失。好在南洋公司的老职员高梨痕不断有商业粤语片问世。而在洪济离开之初,邵村人又请大哥邵醉翁、三弟邵山客和六弟邵逸夫速来香港救急。邵醉翁虽当初发誓要淡出影坛,但还是带着自己在上海写就的剧本《毒玫瑰》赶到香港,拍摄这部带血腥的古装风月片,赚下了不俗的票房。之后的两三年,邵醉翁只好放弃他退出影坛的念头,在上海、香港两头跑,后来又为南洋公司编导了风月粤语片《破镜重圆》。

邵醉翁此番来香港,还约见了已经离开南洋公司的洪济,诚恳请他继续为公司拍片,大大地提高了片酬。于是洪济又为他们拍了古装风月片《粉状楼》,1938年底上映,所创票房几与当初“天一”最火爆的时候相仿,令邵村人喜不自禁。

在市场方面,南洋公司的影片从不发愁。除了在香港、上海等地发行,还源源不断发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供邵山客、邵逸夫的院线和发行网络放映。如此香港公司不愁市场,南洋公司不愁片源。这种经营模式,令南洋公司迅速从火灾阴影里走了出来,很快恢复了元气。到1941年香港沦陷前夕,南洋影片公司已经重现当年“天一”雄风,称雄于香港粤语片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