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传奇邵逸夫
7829300000031

第31章  邹文怀另立门户

邵逸夫终于没有留住邹文怀。1970年6月,为邵氏效力12年的邹文怀,终于同邵逸夫分道扬镳,离开邵氏,自立嘉禾公司。邹文怀果有将帅之才,自立公司之后,即结束了香港影坛邵氏一统天下的局面,转为两雄并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邹文怀与邵逸夫合作12年,分开也是必然结局。况邹文怀与邵逸夫都是将才,一山久容二虎,终无可能。

但真正让邹文怀决意离开的,却是因为一个女人的出现。

这个女人名叫方逸华。严格说起来,方逸华认识邵逸夫在先,比邹文怀早了许多年。

方逸华1931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她的母亲名叫方文霞,是30年代上海有名的舞星。方逸华随母姓,无人知其父亲姓甚名谁。

上世纪40年代末方逸华随母亲来到香港,为了生计,方文霞曾在“百乐门”舞厅伴舞。由于经济窘迫,方逸华没能读完初中即辍学。因身无所长,只好女承母业,有过一段短暂的被称为“过渡时期的日子”。

但方逸华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她喜欢西洋音乐,爱唱英文歌曲,与外籍乐队接触频繁。于是她很快结束了“过渡时期”,改为去歌厅登台唱歌。

1952年,方逸华在新加坡的“邵氏影城楼”唱歌,意外结识了影城楼股东邵逸夫。邵逸夫在南洋见到上海老乡,觉得非常亲切。方逸华对这位正值盛年、风流倜傥的影楼主人,自然更无恶感。两人经常共叙衷肠,关系越来越密切。

当时,新马华人区是一个保守社会。那时当地有一个政策:一旦有人投诉某歌星、舞星勾引男人,官方不问证据,立即把被投诉的歌星列入黑名单。凡是列入黑名单的歌舞明星,再无可能在新加坡等地登台演出。这一规定,缘自当地华人富商的太太,对这些来自大陆和香港的歌星的痛恨。她们担心丈夫迷上这些歌星,使自己的婚姻受到威胁。所以,她们一旦怀疑自己的丈夫在追求某歌星,就会向官府投诉,说歌星勾引自己的丈夫。

方逸华和她的好友顾媚都曾受到过投诉,一度被列入黑名单。1951年的时候,方逸华曾以“妾室”名义与邵逸夫注册。至于投诉者是不是邵逸夫的妻子黄美珍,外人则不得而知。

如前所述,受到投诉的歌星不得再登台演出。方逸华只得结束“蕉风椰雨”之乡的淘金生活,返回香港。回港后她重操旧业,在湾仔巴拉莎舞厅演唱。方逸华天资聪颖,英语水平胜过所有华人歌星,对英文歌曲的发音,把握得十分准确,所以后来,她曾到美国、菲律宾一些夜总会献唱,在马尼拉还录过唱片。50年代后期,方逸华曾和百代唱片公司签约,录了不少英文歌曲。

方逸华回到香港后几年,邵逸夫因为接手二哥的邵氏公司,也来到了香港。二人自然恢复了联系,而且比以前更为密切。不知为何,邵逸夫此次来香港,并未把原配夫人黄美珍带在身边。据媒体披露,邵逸夫与黄美珍的关系,此时已称不上如胶似漆。

1958年,清水湾的邵氏影城首期建成,方逸华在邵逸夫的邀请下,来到邵氏公司工作。邵逸夫与方逸华虽然关系非比寻常,但起初邵逸夫并未对方逸华委以重任。公司要发展,儿女之私都且靠后。因此邵逸夫最初只让方逸华在片场保管服装。之后,歌舞国语片大行其道,方逸华乃歌女出身,于是在邵氏做幕后代唱。

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方逸华最终从底层做到高层,从幕后走到台前,凭借的并不是与老板的特殊关系,而是自己的勤奋和忠诚。

邵氏的老员工回忆说,方逸华工作十分卖力。她每天都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走。她并没因她与老板的特殊关系而享受半点优待。

如今看来,如果方逸华真的与邵逸夫有什么特殊关系的话,也仍然可以说,她凭借的是自己的实力,凭借的是与邵逸夫在精神上的相通。邵氏影城佳丽如云,邵逸夫可以算做女儿王国的国王。尤其在女星当家的时代,他的身边簇拥着无数佳丽,还有更多的美女盼望着得到六叔的青睐,以跻身邵氏女艺人之列。所以,如果凭姿色,凭逢场作戏的讨好敷衍,都轮不到方逸华。

方逸华年轻时候,倒也算得妩媚俏丽,但邵氏影城是何等地方,全香港最漂亮的女人都集中在那里,相较之下方逸华的相貌就显得平庸了。但最后,正是这位丑小鸭俘获了影城君主邵逸夫的心。邵逸夫一生专和女人打交道,接触的女人无数。也有很多为邵逸夫所喜爱,于是邵逸夫会下大功夫、不计工本把她们捧成万人瞩目的明星。但是,唯有方逸华,邵逸夫不仅喜爱,而且信任,是他精神和智力上的朋友。那么,方逸华的武器是什么呢?

邵氏的老员工讲:方逸华靠的是忠诚、能干,此外还有女人的体贴。

从方逸华与邵逸夫的交往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方逸华之所以深得邵逸夫器重,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是方逸华的分寸感。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虽与老板关系密切,却从不恃宠而骄。邵氏员工回忆说,邵逸夫与方逸华的交往一点也不浪漫,下班后,方逸华从不与邵逸夫同路,也不见他们泡在一起亲热。偶尔见他们在一起,似乎是一个女下属向老板汇报工作或请示问题。

分析方逸华与邵逸夫的关系,大约有三重:忠实下属、好帮手、红颜知己。

作为下属的方逸华,勤勤恳恳,早来晚走,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逾越权限,不给邵逸夫添任何麻烦。

作为帮手的方逸华,忠诚可靠,尽职尽责,细致入微,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替邵逸夫想到一切应该想到的事情。

而作为红颜知己的方逸华,则体贴温柔,一直守候在邵逸夫的身旁,总在邵逸夫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给邵逸夫以关怀。

因为这三重身份,使得邵逸夫一生阅尽红颜,但既宠爱又信任的女人,却只有方逸华一个。1969年,方逸华来到邵氏十余年后,邵逸夫把方逸华提拔到身边,担任要职。

方逸华进入高层,也并没有参与业务。她对电影公司的制片业务也并不熟悉,所以只是把财政和采购权拿到了手里。

在此之前,公司的财政一直由邹文怀控制,一般性的用款凭邹文怀的签字就可以向财务支取,但方逸华掌管财政之后,等于多了一个严格的关卡,即使有了邹文怀的签字,也未必能领到款项,有的即使被批准领取,数额上也可能差了一大截。

邵逸夫一直对邹文怀非常信任,邹文怀也习惯了在公司说一不二的局面,方逸华的出现,使他的地位受到了很大威胁。这种大权旁落、备受冷落的滋味,令他感觉很不自在。同时,方逸华并不懂制片业务,对人事管理也全无经验,邹文怀从内心深处,对被这样一个女人限制,更觉难以忍受。但邹文怀何等聪明,他知道,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公司老板邵逸夫。如果没有邵逸夫做她的后盾,她无论如何也不敢刁难邹文怀。所以,邹文怀并不与方逸华正面冲突。

不过,邹文怀的不动声色,并不是好事。他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动作。

其实,早在此之前,邹文怀就有了离开邵氏的想法。他在邵氏太久,功劳过高。如今邵氏公司进入独霸影坛的黄金时代,他作为辅佐邵逸夫成就霸业的老臣子,作为为邵氏屡建奇勋的功臣,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高震主,高到邵逸夫无可封赏,聪明如邹文怀,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公司的危险。

现如今邵逸夫将方逸华提拔到高层,让邹文怀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证实。他感觉邵逸夫是在有意识地削弱他的权力。邹文怀更加明晰地意识到,邵氏不是他的久留之地。

可以说,邹文怀离开邵氏、另立门户的念头,早已形成。而方逸华的出现,只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使邹文怀的想法变成了行动。

也许,邹文怀在邵氏公司了解了电影行业的秘诀,掌握了电影企业的经营方式,便开始酝酿自立山头。邹文怀怀将帅之才,不可能久居人下。况且老板与雇员之间,永远会有矛盾,何况是邹文怀这样才情出众的雇员。

邹文怀离开邵氏,最初的酝酿,是在邵氏公司的总工程师赵耀俊家里。赵耀俊在邵氏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角色,负责彩色冲印室,对公司的发展贡献很大,头衔是邵氏总工程师。他的家就在影城之内,借地利之便,经常请一些中午不能回家的公司职员吃午饭。作为邵氏高层,交往的自然也是邵氏的高级职员,每天去赵家搭伙的,是那些不满意公司膳食的管理层人员,如邹文怀、何冠昌、梁风等人。久而久之,在赵家形成了一个“午膳俱乐部”。

都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吃饭时免不了会谈论公事。饭桌上气氛融洽,大家慢慢由“饭友”变成了挚友,意气相投,无话不谈。渐渐地,常在赵家出没的这些人形成了一派势力,称为“赵公馆小组”。

因为赵耀俊就是公司的总工,常来此吃饭的也都是负责制片、宣传、冲印等业务的高层人员,专业性很强。而电影公司本身就是业务部门,所以这些人不大看得起以方逸华为首的那些公司会计、出纳、采购、保管等内务人员,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那些人虽然不懂业务,却必是非常可靠的老板的心腹人员,是公司财权和物权的直接执行者,是“实权派”人物,对“赵公馆小组”的人也并不十分买账。

于是慢慢地,在公司形成了两派势力。这两派互不服气,互相拆对方的台。公司其他员工感觉到两派的争斗,也纷纷权衡自己的位置,向两派靠拢。有的倒向邹文怀,有的倒向方逸华。向邹文怀靠拢的,多是公司技术骨干,而倒向方逸华的,则多是公司内务人员。

邵逸夫是影城老板,对手下的人员动态了如指掌。即便他本人了解不到,自然也有人向他通风报信。所以,对于赵公馆的存在,邵逸夫早就知道。两派之间的争斗,邵逸夫也心如明镜。但是,邵逸夫是影城的绝对君主,按照中国帝王的驭臣之术,大臣们一团和气,对君主的地位是有威胁的。而让他们争斗,双方都需要君主的支持,君王的势力才会牢固。所以,对赵公馆的存在,对两派间的争斗,邵逸夫很长时间内都不予理会,置若罔闻。

但时间越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彼此之间的交流就越坦诚。渐渐地,赵公馆变成了“牢骚馆”,谁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会在午餐时间一吐为快。而这些高层人员直接和邵逸夫打交道,许多时候,矛头就会直指邵逸夫。他们都认为自己在邵氏劳苦功高,但所得却与付出不成比例,都认为邵逸夫失于吝啬。另外,这些有能力、贡献大的人,总认为自己受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许多人都心怀不满,颇有怨言。

这些人都以邹文怀为核心,所以自然而然,邹文怀有了自己的一派势力。

这时,邹文怀本人处处受方逸华的限制,在公司说一不二的年代一去不返,这让邹文怀感觉很不舒服。但鉴于老板和方逸华的特殊关系,他和方逸华之间的事情还不能向邵逸夫诉说,令他痛苦异常。

邹文怀有才,又正值盛年,熟悉电影制作和公司管理,如果他愿意,各电影公司任他加盟,他完全可以不在邵逸夫手下受一个女人的气。

邹文怀处境的尴尬、心思的动摇,有一个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这个人不是邵氏公司的人,而是邵氏的老对头——国泰公司的老板朱国良。

国泰前身即“电懋”。自陆运涛飞机失事,七妹夫朱国良接手“电懋”,并改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朱国良手中的“国泰”,与当初“电懋”全无可比性,无论是制片,还是发行,都早已无法和邵氏抗衡。但是,有一点“国泰”和“电懋”是一致的,那就是对邵氏公司的敌意。

当初李翰祥要离开邵氏之时,就是“电懋”老板陆运涛的支持,使李翰祥成功到台湾组建了国联公司。之后邵氏拍了《大醉侠》一片,此片刚刚在邵氏公司的试片室亮相,朱国良就已经得到消息,并听到了业内人士对此片的高度评价。他意识到《大醉侠》的导演胡金铨又是一个电影界的奇才,趁影片尚未公映,导演还没走红,派人游说胡金铨加盟“国泰”。恰逢胡金铨因《龙门客栈》一片被邵逸夫冷落,一气之下脱离邵氏,改投“国泰”的分公司“联邦”。

公司的商业机密,有可能瞒过本公司人员,但竞争对手之间,却没有秘密可言。一般说来,公司与公司之间,各自都有自己的密探,负责打探对手公司的秘密。所以邹文怀在邵氏公司的尴尬境地,很快就被朱国良所了解。他感觉这是天赐良机,如果邵氏的擎天柱邹文怀能被他策反,则邵氏定然元气大伤。

朱国良很清楚,邹文怀这等人物,以“国泰”当前的实力,是无法吸引其加盟的。所以他派人私下对邹文怀说,如果他自立门户,成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国泰”将为他提供拍片资金,并给予院线发行上的支持。

这一番话给邹文怀吃了定心丸。他虽早有此心,且人员都已齐备,但毕竟邵氏在电影界的影响力太大。如果邵氏在发行上施以手段,进行控制,一家新成立的公司是无论如何不能与之抗衡的。“国泰”若能给以援手,则这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国泰”与当初的“电懋”相比,虽然风光不再,但毕竟是百足之虫,仍然是实力强大、制片数量最多的公司,有“国泰”支持,更坚定了邹文怀离开的决心。

邹文怀在公司多年,一直负责全面工作,与公司各部门人员都有联系,很多人都是他的老部下、老朋友,更有许多人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邹文怀很容易地就召集了一批愿意跟随他的导演和演员,与他签订了合同,准备去跟他做开国元勋。他们瞒着邵逸夫和方逸华,悄悄在私下进行着准备工作。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这里毕竟是邵逸夫的天下,很快即有人向邵逸夫告密。邵逸夫闻讯,虽然吃惊,但细细一想也就明白,邹文怀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断没有总在他人屋檐下的道理。况他在公司已经待了十来年,大权在握,盘根错节,若继续下去,以邹文怀的能力,邵氏公司怕就要成为他的天下了。

但邹文怀掌握着众多邵氏的高层机密,且一直是邵逸夫的得力助手,是邵氏影城的核心人物,故而邵逸夫对邹文怀的离开,心情很是复杂。当时,邵逸夫很信任张彻,于是找张彻商量此事应该怎么办,张彻的意见,是放邹文怀一马,让他走,不予追究。

邵逸夫自知留他不住,放他走是最明智的做法。但他有更深层次的担忧,他怕邹文怀像当初李翰祥一样,自己走不算,还带走公司中的其他人员。道理很简单,这些人费尽心思要带走的,自然都是公司的实力派人员,如此一来,公司必损失惨重。况邹文怀更不同于李翰祥,邹文怀在公司时间长,地位高,影响大,他如果愿意,势必会带走更多、更重要的人。

邵逸夫开始留意邹文怀的动向。在邵老板的地盘上,邵逸夫一声令下,就有人去帮他搜集证据。很快,邵逸夫的猜测就得到了证实,有人告诉他,邹文怀已经和邵氏的导演程刚签了合同,并把合同的副本拿到了邵逸夫的面前。

邵逸夫拿到这份合同,知道必须向邹文怀摊牌了,否则事情将弄到无法收拾。倘再拖下去,邹文怀与相关人员都谈妥,一切就都无法挽回了,损失也会不可估量。

邹文怀事后回忆说,一天,邵逸夫突然给他打电话,让他到清水湾别墅。他去别墅见到邵逸夫,邵逸夫也不请他落座,而是直接把他与程刚签的合同副本扔到他面前。他一见,知道有人告密,事情败露,索性不再遮掩,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观点向邵逸夫说明,并表示第二天就去公司办理离职手续。离开别墅时,邹文怀伸出手来同邵逸夫握别,但邵逸夫把手背在身后,拒绝同他握手。

邵逸夫向有容人的雅量。这一小小的动作,表明邵逸夫对邹文怀的离开,还是非常在意的。

1970年6月,邹文怀离开了他为之效力十来年的邵氏公司。他到底带走了公司一批人,这些人都是邹文怀死党,也都是公司骨干。其中有前邵氏制片主任何冠昌、邵氏主办《南国电影》主编梁风、总工程师赵耀俊、邹文怀的老友蔡永昌等人。他们于1970年12月底,挂牌成立“嘉禾电影有限公司”。邹文怀为董事长,副手为何冠昌,其他人都是董事,分任要职。

跟随邹文怀离开的导演有罗臻、徐增宏、黄枫等人,演员则只有王羽和张翼。当初筹划自立门户、表示要跟随邹文怀的导演和演员不在少数,但邵氏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关于薪水的承诺上,邹文怀岂能同邵逸夫争锋,许多人最终被邵逸夫以加薪为条件,留了下来。

邹文怀带着一队人马离开邵氏,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等于尚未开始运作,就先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即邵氏。同时,他们兵少将寡,人单势微,资金匮乏,很难进行大手笔运作。虽然“国泰”声言支持,但“国泰”自己的处境也很艰难,不可能提供雄厚的资金援助。况邹文怀一干人,个个身负奇才,胸怀大志,如何肯刚刚脱离邵氏公司,再把自己置于其他公司之下,成为“国泰”的子公司。

邹文怀等人都久经沙场,深谙电影行业的规矩,况一干人都是电影界精英,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其他公司未必是对手。何冠昌等人完全支持邹文怀的自立主张,决心咬紧牙关,从头干起。

邹文怀在邵氏多年,早就认清了邵氏家长制管理的弊端。在邵氏,公司的一切都归老板所有,邵逸夫凡事都需亲力亲为,很少放权,也不敢放权。当初李翰祥就是因为对家长制不满意,要求占有股份未允,才离开的邵氏公司。邹文怀成立嘉禾公司之后,吸取邵氏的教训,采用“股份分红制”。凡是占有股份的,都是公司老板,公司是大家的公司,而不再是为老板打工。如此,邹文怀将权力下放、分散,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人才也得以充分利用。

邹文怀本就是搞宣传出身,知道如何利用宣传手段将公司推向社会,被公众认可。邹文怀在邵氏曾主办《南国电影》杂志,后由何冠昌接手,旨在宣传邵氏公司的影片,推出演员。嘉禾成立不久,邹文怀立即创办了一份《嘉禾电影》,以此宣传嘉禾的影片,与《南国电影》对峙。

从邵氏跟随邹文怀离开的演员很少,邹文怀于是面向社会招考,招聘了苗可秀、茅瑛等人。

万事俱备,嘉禾开始拍摄电影了。当时的香港影坛,仍然是武侠片天下。自从张彻的《独臂刀》掀起武侠风潮,武侠片在香港久盛不衰。所幸王羽跟随邹文怀,他是当时香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武打明星,所以邹文怀决定嘉禾的开山之作,也拍武侠片,这便是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由王羽主演的《独臂刀大战盲侠》。

香港的武侠片热,起源于邵氏影片《独臂刀》,当时观众的追捧程度几乎狂热,是武侠影片中的经典之作。邹文怀考虑嘉禾公司成立之初,不妨借《独臂刀》的名头,创自己的招牌。况且《独臂刀》主演王羽也在嘉禾,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独臂刀大战盲侠》在台湾拍片,由台湾联邦公司协助拍摄。日本明星腾新太郎与嘉禾合作,参与了演出。

邹文怀离开邵氏,不仅削弱了邵氏公司的力量,大批电影界精英另立门户,也对邵氏形成了威胁。所以邵逸夫一直想找个理由整治嘉禾。没想到,邹文怀拍的第一部影片,就给邵逸夫提供了这个机会。

《独臂刀大战盲侠》不仅片名与《独臂刀》接近,其故事结构、人物设置都与邵氏的《独臂刀》有共同之处。甚至主演,亦是《独臂刀》主演王羽,这让邵逸夫找到了诉讼的理由。

这场电影,使得邵氏和嘉禾的矛盾进入公开化,并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邵逸夫与邹文怀这对老搭档,最终闹得法庭相见。

这场官司热闹非常。《独臂刀大战盲侠》1971年公映,同年4月,邵逸夫即一纸诉状将嘉禾送上法庭,状告嘉禾侵权。应该说,邹文怀运气不错,这场官司以邵氏败诉而告终。嘉禾不比邵氏,倘若败诉,第一部影片就不能上映,前期大笔资金打了水漂,怕是再无翻身之日。

但邵逸夫并没有就此罢手,他特意从英国请来著名律师,于第二年3月,又上诉到合议庭。两家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纠缠,4月份,合议庭给出了另一个结果,宣判邵氏胜诉。

合议庭宣判当天,邹文怀即发表声明,要到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枢密院上诉,5月,嘉禾的上诉请求得到批准。

这般拉锯似的上诉过程,有人分析,邵逸夫的目的是要借此拖住邹文怀,消耗嘉禾的人力物力。邵氏实力雄厚,人员齐备,这样的官司完全不影响拍摄电影。而嘉禾不然,被官司拖住,制片业务就会停顿。

也有不同的说法,认为这不是邵逸夫消耗邹文怀,而是邹文怀拖住邵逸夫。邹文怀知道,这种官司打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他之所以又提起上诉,是希望能牵制邵逸夫的注意力,自己正可以借机喘息。

官司最后果然是不了了之。但这场官司彻底断绝了邵逸夫与邹文怀的关系。此次风波之后,邹文怀绝口不提“邵逸夫”三个字,而邵氏公司与嘉禾公司,也从此势不两立。两家的竞争与对立已经公开化,如邵氏的口号是“邵氏出品,必属佳作”,嘉禾就打出“嘉禾贡献,最佳影片”的口号,公开与邵氏叫阵。

嘉禾成立伊始,人力、财力、拍摄条件都远不能与邵氏相比,虽然叫阵,却不具备与邵氏争锋的实力,跟邵氏相比,处处落于下风。在1970年的第十六届亚洲影展中,邵氏的《报仇》一片,令张彻夺得“最佳导演奖”,姜大卫获得“最佳男主角奖”。而嘉禾公司,在这届影展中全无声息。

但仅仅过了一年,香港影坛的形势就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