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传奇邵逸夫
7829300000040

第40章  宽阔的胸怀

邵逸夫不仅知人善任,更有容人之量。

邵氏公司,是“家长制”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在于,公司的一切都属于老板一个人,其他人即使位高权重,也不过是高级打工人员,所以不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因为不是股份分红,公司与普通员工之间并非利益相关,这种情况下,倘若“家长”的心胸不够宽广,而是锱铢必较,狭隘刻薄,待人严苛,必然会导致众叛亲离。

但邵氏企业数十年红火兴旺,邵氏兄弟公司鼎盛时期拥有1700多员工,能够长久在香港影视界立于不败之地,与邵逸夫具备容人的雅量不无关系。

李翰祥成熟之后,打算离开邵氏,另立山头。当时,他与邵氏公司签订的合同尚未到期,但他仍执意要走。

邵逸夫这时并没有拿合同要挟李翰祥,而是派邹文怀去劝说李翰祥,尽力挽留他,满足他提出的要求。

但李翰祥提出的要求是做股东,这是邵逸夫所不能答应的。他也知道公司制度有弊端,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易改变的。邵逸夫软硬兼施挽留李翰祥,但见李翰祥去意已决,他并没有真的采取措施,而是示意邹文怀,说李翰祥在邵氏多年,功劳、苦劳都有,既然要走,就随他去吧。

邵逸夫以宽大为怀,对李翰祥的去留大开方便之门。但李翰祥既要另立山头,自然要有人马,所以他不仅自己离开,还准备策反一批人同他一起走,其中包括正在走红的影星凌波。这才真的惹恼了邵逸夫,一纸诉状将其告上公堂,状告李翰祥单方毁约。法院判定李翰祥向邵氏支付三十万元的违约金,这笔钱,最后由邵氏的老对头电懋公司代李翰祥支付。

但李翰祥离开邵氏之后,他的“老板生涯”并不轻松。拍电影是个花大本钱的生意,没有万贯家财做后盾,是无法拍出有竞争实力的影片的。李翰祥一试之下,方知艰难,于是几年之后,又悄悄返回香港。

邵逸夫得知此消息,立即让方逸华与李翰祥联系,邀请李翰祥重返邵氏,并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之前李翰祥的撕毁合同叛主投敌,终至闹上法庭一事,邵逸夫则全不计较。李翰祥重回邵氏,邵逸夫照样委以重任,拍片等事宜,全凭李翰祥做主,他并不干涉,亦不设防。“头牌导演”这块牌子,仍然归李翰祥所有。

这种信任和宽容,极大地调动了李翰祥的积极性。当时邵氏公司与嘉禾公司的争斗正处于白热化状态,李翰祥积极主动地想对策,为邵逸夫排忧解难。最后出奇制胜,以《大军阀》一片又建奇功,票房收入突破400万元。之后又一连为邵氏公司执导了20多部片子,使邵氏公司在与嘉禾公司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所激发出的正面能量,往往不可估量。这是计较、报复远远不能达到的力量。

数年之后,李翰祥再次离开邵氏,过了十年,又第二次返回邵氏。如此反复进出,邵逸夫却对他依然器重如初,继续放手让他导戏。李翰祥重返邵氏之后,曾患上了心脏病,邵逸夫把他送往美国治病,一切费用由公司负担。邵逸夫对待李翰祥的态度,在电影史上一度传为佳话。

不仅对李翰祥这样的大导演,对旗下普通演职人员,邵逸夫也表现得极为豁达。武打演员王羽脾气暴躁,有一次在食堂大吵大闹。正值邵逸夫在门前走过,里边沸反盈天,邵逸夫却声色不动,连头都没有回一下,径直走了过去。

不在小事上计较,才能在大事中决断。这也是邵逸夫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到晚年,邵逸夫更是笑口常开,将所有事情都看得很淡,都以豁达宽容的心胸对之。他常对人说:笑是宽容。的确,能将所有事情都置之一笑,这才是智者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