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是沙漠中的跋涉,是逆境中的奋起,是梦想缤纷的希冀,是迎接死神的笑靥。他把每次失败都归为一个尝试,不去自卑;他把每一次成功都想象成一种幸运,不去自傲。
超越,是对诱惑的藐视,是对伤害的豁达,是爱与爱的牵手,是生与生的谦让。他把尘封的心胸敞开,让狭隘自私逃亡;他把自由的心灵放飞,叫宽容达观回归。
超越,是灵魂的再净化,是境界的再升华,是心灵的后花园,是人生永恒否定与发展中的日臻完善。
有一对父子俩都是拉比。父亲性格温和,考虑周到;而儿子却孤僻、傲慢,所以他一直没有成功。
有一天,儿子对父亲抱怨,老拉比说:“我的孩子,作为拉比我们之间的区别是:当有人向我请教律法上的困难问题时,我给他回答。他提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我的提问人和我都满意;但是若有人问你问题,则双方都不满意——你的提问人不满意,是因为你说他的问题不是问题;你不满意是因为你不能给他一个答案。所以,你不能怪别人而必须放下架子鼓励自己,才能成功。”
“父亲,你是说我必须超越自己?”
“是的,”父亲回答,“真正超越从前自我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成功人士与普通人士的差别在那里呢?
成功人士与普通人士的差别就在心态。成功的人比一般人士富一千倍,难道他就比你聪明1000倍吗?
绝对不是!现代科学表明,人的资质相差不多,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后天造成的。想想看,你的中小学同学,大学同学毕业的时候大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而过了很多年后,同学再次聚会的时候,你会发现大家的变化,有的同学开着奔驰宝马,有的开着帕萨特、宝莱,而还有人骑着自行车,大家的差距由此可见。难道你觉得同学间的智力差距就真那么大吗?绝对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自己,战胜自己。
你了解自己吗?
当今社会,生存竞争日趋激烈,能否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战胜他人。任何人,无论如何,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然而要战胜他人,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这些弱点在与他人的较量中往往被对手利用或击中,使自己陷于被动或失败的境地。这种自我的局限性是人们战胜他人的主要障碍,谁能超越它谁就会所向无敌。
刘墉曾说过:“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超越自我,方可超越别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指人的心理。
人们常常说把握自己也就是把握自己的心理心态。经常都听说把握住自己,真正能把握自己的人多吗?27%的人还不知道;60%的人知道得很模糊;10%的人知道但是有点模糊;3%的人知道也很清楚。所以这3%就是成功的人。
张海迪就是其中的一个人。张海迪小名叫玲玲。出生于1955年的张海迪在5岁之前,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她突然得病了。经过反复检查,医生确定她患的是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现在只能整天卧在床上。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
她的坚强意志说服了妈妈,妈妈把她送进了一个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她凭着自己的意志,终于自学成才。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
1983年起,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英文作品,创作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和韩国出版。
1993年4月,通过发愤苦学,张海迪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7年,张海迪被日本NHK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她的事迹,从此传向世界……
在这些荣誉面前,张海迪并没有停止追求。虽然在轮椅上生活了漫长的44年,但在这44年来,她从未被病痛所打倒,始终艰难地向上着,绝不放弃每一分钟的努力,也没有白白度过生命的每一程。
张海迪的成功就在于她从不关心周边的人如何看她,她始终相信自己,超越自己。
勤以自勉,超越自己,这种人才会最后走上成功的道路。超越别人也许获得的只是权益,而超越自己你将得到内心的升华。因为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与人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意志的差异,一个人有了自信,就有了意志,就具备了挑战自我的素质与内驱力,就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尼采曾这样说过:“生命企图树起自己的云梯——它渴求眺望到遥远的地方,渴望着最醉心的美丽——因为它要求向上!”“生命企图升起,升起而超越自己。超越自我是生命的要求。”生命渴望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选定的目标和理想。为什么天那么高,那么阔?它使万物都滋长于其中。因为它凌驾于山之上,水之涯。无穷无尽的向远方延伸着,它的空间清明而寥远,它超越了一切,也超越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