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骨铮铮
7831600000017

第17章 战死沙场

僧格林沁的最后几年,主要精力几乎都放在围剿北方的捻军上。

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直隶、山东一带的捻军风起云涌。僧格林沁率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清廷授权他节制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当时,清朝军队均腐朽不堪,只有僧格林沁所率的蒙古骑兵依旧剽悍,横扫数省,重创捻军。

但捻军行迹无定,流动作战,随聚随散,此伏彼起,令僧格林沁颇为头痛。同治四年(1865年)春,他率领蒙古马队剿捻,穷追不舍,从河南追入山东,日行数百里,行程几千余里,部下被拖得精疲力竭,军中多有怨言。连续的奔袭,僧格林沁本人也寝食俱废,马不解鞍。其爱将陈国瑞认为这样蛮干不合兵法,应调整战术,僧格林沁不听,却说功成在即,应一鼓作气。于是,传令继续追击。陈国瑞扯住僧格林沁的坐骑,说:“要去你去,老子不去!”僧王怒道:“不去就不去,老子自己去!”说罢,挥师出发。陈国瑞见僧王一意孤行,没有办法,只好说:“国瑞卒不忍王独败。”仍带兵出队,担任前锋。

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对捻军一路穷追不舍,必欲除之而后快。到后来,他本人因几十天不离马鞍,竟疲劳得连马缰都握不住,只得用布带拴在肩上驭马。

4月中旬,捻军会集各路武装,在山东曹州菏泽以北布下天罗地网。这时的僧军已被拖得极度疲惫,4月24日,僧军至高楼寨(今菏泽市高庄集),陷入捻军重围。当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至菏泽西北吴家店,被捻军杀死,终年55岁。

僧格林沁死后,谥曰“忠”,配飨太庙,并绘像紫光阁,其子伯彦讷谟祜袭亲王爵,并赏“博多勒噶台”王号。光绪年间,清廷在今地安门东大街路北为僧格林沁立专祠,名“显忠祠”,春秋致祭。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将八旗制度变为纯粹的军事组织,八旗子弟,尽佥为兵,“以清语、骑射为务”,实行世袭兵役制。他们的本意是希望八旗子弟永远能征善战,以当兵打仗为光荣的传统,不让外族染指。然而,到了道光年间八旗军队已经不堪一击了,幸好还有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尚称劲旅,能与曾国藩、左宗棠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相提并论。

僧格林沁一死,清廷从此丧失了满蒙八旗的劲旅,军权渐次落入湘军、淮军手中,清廷能不震悼?!从这个意义上讲,僧格林沁确是一位清末标志性的人物。

僧格林沁一生大小战数百起,最后死在了沙场,对他来讲,至少这是一个理想的归宿。他的灵柩后来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即今辽宁法库县西部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

僧王府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炒豆胡同77号,这是前门;后门在板厂胡同30至34号。原大门外有影壁,门两旁有上马石,门内有枪架子。院内有腰厅五间,垂花门、上房院、后罩房等均有游廊相连。新中国成立后,僧王府改做煤炭部宿舍。现在板厂胡同30号院内还有两个四合院,32号还剩最北的一个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