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骨铮铮
7831600000030

第30章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外国侵略者开始蚕食我国边疆领土。1865年,中亚浩罕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殖民主义者支持下,侵占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建立反动的“哲德沙尔汗国”。接着英俄宣布承认阿古柏为国王,并派出使团,订立条约,供给军火,以对抗收复国土的清军。1871年5月,沙俄悍然出兵侵占我国新疆的伊犁地区。新疆局势日趋严重,西北边防岌岌可危。

到1875年春,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的天山南北已达10年之久,沙皇俄国直接出兵强占我国新疆的伊犁地区也已4年,饱受殖民统治的新疆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清军早日出关,驱逐外国强盗,使新疆回归祖国。这时,左宗棠所部清军已经基本结束了在甘肃的战事,出兵收复新疆的条件完全成熟了。

当时,左宗棠正任陕甘总督,对新疆局势十分关心。1874年,他开始准备进军新疆,但就在这一年,日本发动了对我国台湾的侵略战争,东南海防因此紧张起来,由此在清政府内部引发出一场海防与塞防的激烈争论。

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认为:塞防不如海防重要,国防的重点在海防,而不在新疆边防,主张把用兵新疆的钱移作海防。李鸿章上奏朝廷说:“新疆不收复,不伤及国家的元气。”言下之意,新疆可以拱手让给外国侵略者。他完全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说如果进兵新疆就会损害与英俄侵略者的良好关系。英国侵略者看到李鸿章的态度,便大造舆论,散布阿古柏已归属土耳其,并与英俄订有条约,中国不能过问。李鸿章还说,乾隆年间堪定新疆只是收复数千里的荒凉旷野,对国家只有损失而无收益。目前财政困难,无力顾及新疆,因此,应该放弃塞防,专顾海防,准备出关的部队,能撤则撤,能停则停,就地驻守,不必进取,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海防论”,实质上是放弃新疆的卖国谬论。

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的塞防派认为,西洋各国,以沙俄为最大,离中国最近,又最狡猾,目前已经侵占了伊犁地区,势必长期不还,如不迅速出兵收复,沙俄必将得寸进尺,继续入侵。因此,“目前应倾全力西征,只要使沙俄的入侵阴谋不在我西北得逞,其他入侵者也就不会在我东南沿海挑衅”。这就是所谓的“塞防论”,实质上是主张暂时放弃海防,专注塞防。

这时的清朝最高统治集团,从自己王朝的利益出发,也不甘心放弃新疆,但在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论者的喧嚣声中,又不知如何是好,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于是,便秘密传旨给陕甘总督兼督办新疆粮饷事宜的左宗棠,不指名地转述了海防、塞防两种意见,让左宗棠帮助拿主意。此时的左宗棠,无论资历、声望,还是地位、才干,都是当时唯一可以同李鸿章相抗衡的人物,他的意见,无疑将对清政府的最后决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左宗棠原来打算在陕甘战事结束之后告病回乡。但是,当他得知沙俄强占伊犁的消息后,便决心在垂暮之年与沙俄作一番较量。从此,他以收复新疆为己任,密切注视着新疆局势的发展。1874年10月,他受命督办新疆粮饷之后,已经从后勤供应方面,开始了进军新疆的实际准备工作。

1875年3月19日,左宗棠在兰州军营接到密谕旨之后,周密筹划了20多天,于4月12日上了一道长达5000多字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析》,坚决反对放弃塞防、专顾海防的主张。他认为:自从福州船政局开设以来,海防的创办已有头绪,不需要从别处再筹措经费,平时的训练费用花费不多,也不用另从别处筹措。如果西北边塞防守费用充裕,自然可以匀给海防一些,可是,历年来,各省欠西北塞防的钱饷已达5000多万两,没有余钱可匀。乌鲁木齐没有收复,新疆没有要地可以扼守,没有撤兵的道理,即使收复了乌鲁木齐,不再继续向前用兵,防守的军队数量也不可能减少,也不会节省军饷。只有尽快收复新疆,以伊犁和南疆等富裕地区的财富来负担新疆的防务,才有可能节省军饷。同时,竭力抨击了李鸿章自动放弃边防的谬论。他说:“若此时停兵节饷,自动放弃边防,那么我退一寸,入侵之敌则可能进一尺,新疆必然要被沙俄所占,我国便会断送这块富饶的疆土。”他还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了新疆的战略地位,认为新疆是中国的西北大门,如果新疆失守,就会严重危及塞内安全。因此,指出:东为海防,西为塞防,两者不可偏废!总观目前情况,当务之急,必须收复新疆。西北边疆与北京的关系,好比是手与臂膀的关系,如果西北丧失了,那么直隶边关也就没有安眠之日,京城也就处在危险之中了。这就是所谓的海防、塞防两者并重的主张。

同时,左宗棠还上了一道《遵旨密陈片》,毫不客气地弹劾了原任新疆统帅景廉的无能和死板,弹劾了原任粮饷转运帮办袁葆恒的主观武断,对用兵新疆的人事安排提出了建议。

5月3日,清政府发布谕旨,肯定了左宗棠的意见,决定采纳海防、塞防并重的主张,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出兵收复新疆,并决定将景廉和袁葆恒调回北京任职,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且表示不实施遥控指挥。这样,清政府就打破了边疆不用汉人的传统,将收复新疆的大权全部交给了左宗棠。

左宗棠主张海防和塞防并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知道,中国近代以前的国防重点是塞防,是在西、北两大方向。从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从东、南沿海入侵,海防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从此,清王朝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海防方面,渐渐忽视了塞防。林则徐对此早有预见,他指出:沙俄最终将成为中国的主要祸患。然而,他的话并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不久,沙俄就侵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于这样重大的国防失误,恭亲王奕却轻描淡写地说成没有仔细考察疆域图,可见清政府在塞防上糊涂到了何等地步!李鸿章发展这一错误,竟然主张放弃新疆、专顾海防,如果得逞,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左宗棠的“并重”主张,不但避免了专注塞防的片面性,更重要的是克服了放弃新疆的危险性,实际上是一条从当时全国大局出发的唯一正确的国防方针。

这场争论虽然反映了湘系和淮系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但左宗棠的主张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得到国内爱国舆论的广泛支持。他的爱国之心和在军事战略上对国家大局利与弊的分析与谋划,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大智大勇。

1875年春,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军收复新疆。当时他已经64岁,身体又多病疾,但当他接到朝廷的受命之后,却是心情振奋,决心要从阿古柏手中夺回新疆。

收复新疆,有组织兵力,筹备军饷、组织粮食等作战物资的运送等困难。左宗棠认为: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运输尤其难于筹粮。粮食和运输两件事,是出兵新疆的关键。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运输对作战的重要性本来就是不言而喻的。在进军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左宗棠用极大的精力,着重抓了以粮食的筹措和运输为中心的各项进军准备工作。他首先对已在新疆和准备出关的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清政府军原驻新疆的部队有3支:一支是由当时任乌鲁木齐提督的满族贵族成禄统领的人马,约有17营8500人;一支是由任乌鲁木齐都统的满族贵族景廉统领的人马,约有34营17000人;还有一支是满族贵族金顺统领的人马,约有30营15000人。这些人马长期不训练,战斗力极差,左宗棠奏明朝廷,根据宜精不宜多的原则,成禄的17营整编成3营,景廉的34营改编为25营,都归到金顺部下,由他暂时统领,这时,由金顺率领的驻疆兵力有58营,左宗棠觉得还多,但金顺以拥兵多为荣,不愿裁减,左宗棠便奏请清政府,将其兵力整编为16营。

对于原来驻守新疆各城的清军残部,左宗棠命令他们保守现驻城堡,不担负作战任务。另从55营老湘军中精选25营作为主力,在粮运完成以前,暂在凉州(今甘肃武威)整训,待命出关。已经出关的张耀部14营嵩武军,令他在哈密举办屯田。

李鸿章从阻挠西征的目的出发,企图釜底抽薪,奏请将驻守甘肃的刘铭传部22营军兵调往山东、江苏驻防。有趣的是,当清政府征求左宗棠的意见时,左宗棠不但完全同意,而且还要求把其余的2支人马也一起调走或裁掉。

与此同时,左宗棠也对所带领的湘军进行整顿。他原辖有180多营,把老弱病残及无战斗力的人员,皆给钱遣回原籍,并且明确宣布凡是不愿随他出关西征的,不论官兵,一律听便,给钱回原籍,结果一下裁掉了40营,以后又作了进一步的裁减。留下来的大多为健壮之兵,而且是自愿出关西征的,战斗力都比较强。

他根据筹措粮食与运输的重要地位,坚决主张“精兵”。经过一番整顿,不但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而且最大可能减少了粮食筹备的数量和运输量。

其次是军饷的筹集。用兵新疆,每年需军饷约1000万两。当时的饷源仍靠各省供应。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协饷、厘金和海关税,总计每年应到800多万两。可是,拥护“海防论”的督抚们,一味拖欠,有的甚至不提供,就连主张全力西征的一些人,提供军饷也很不积极。当时,李鸿章统领的淮军,每年可发9个月的军饷,而进军新疆的部队,每年只能发1个月的军饷。对于实行雇佣兵制,兵勇们是靠薪饷养家,钱总是拖欠,不但不能打仗,而且军队都难以维持。由于左宗棠与士卒同甘共苦,将每年官俸的大部分都捐作军需,加上广大官兵的爱国热情,军心还未动摇,薪饷还可继续拖欠一阵子。但是,全军的粮草、盐菜、武器、被服的采买费和数额巨大的运输费,是绝对不能拖欠的。

1875年,左宗棠筹办粮食和运输,急需饷钱,当年却只收到了260多万两,他急得如坐针毡。1876年年初,左宗棠在要饷、催饷无效的情况下,只得上书朝廷,申请借外债1000万两,受到李鸿章等人的肆意阻挠。不得已,左宗棠再次恳请朝廷准他借400万两外债,以解燃眉之急。朝廷体谅左宗棠的难处,决定从户部库存四成洋税项下,一次拨给左宗棠200万两,令各省3个月必须拿出300万两给进疆的军队,超过期限的,准许左宗棠指名弹劾,从重治罪。另外,让左宗棠自己设法借外债500万两。左宗棠接到上谕后,高兴万分,开战前的军饷筹集终于有了着落。

此后,左宗棠通过上海采运局,几次向外国银行借债,至1881年,总计借了1300多万两;同时还向本地、外地富商挪借了一些;加上各省每年送到一些,总算勉强解决了筹饷的难题。

与此同时,左宗棠还组织了一套庞大的机构进行军粮的采购和运输。他改变过去成禄之流采取强行摊派、强拉民夫逼运的错误做法,实行用钱买和花钱雇运的方法。他强调,百姓是军队的衣食之本,没有百姓的支持,无法打仗。他规定必须以合理价格收购粮食、支付运费,在一个地区采购粮食不准过多,要保证农民留足口粮和种子,以便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日后准备粮源。

按左宗棠在西北修订的《楚军营制》,步兵每营500人、民夫200人,骑兵每营250人、民夫100人,战马250匹。兵、夫每月口粮45斤,战马每月粮料150斤,草料360斤,草料不够以粮料补充。总计入疆部队最多时达到百营左右,其中骑兵约占四分之一。每年约需粮食5000万斤,准备3个月作战口粮和3个月储备口粮,需要2000多万斤。军粮的采运,基本上按照这个标准进行。

在粮食的采购上,左宗棠开辟了五个粮源:一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区。1875年采购到3600多万斤粮食。二是口北地区。由于河西地区粮少价贵、运费高昂,左宗棠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宁夏、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以西盛产粮食,经内蒙古北部有一条近路直达新疆的巴里坤,用骆驼运送,每百斤粮只要8两银子,比从河西采运便宜一半左右。左宗棠就在归化设了采运总局,在包头和宁夏设了分局。从1875年夏到1876年夏,共从此地采购到700多万斤粮食。三是北疆地区。从古城(今新疆奇台)到济木萨,产粮虽然不多,还可以买到一点。为了防止采粮过多,左宗棠采取事先调查、确定购量的方法,共买到300多万斤粮食。四是俄商之粮。1875年夏天,俄国商人索斯诺夫斯基到兰州拜访左宗棠时,主动提出从沙俄为清军采运500万斤粮食到古城,每百斤收费七两五钱,条件是允许俄商来西北做生意。左宗棠一合计,觉得很划算,就答应新疆收复后再行通商。双方当即签订了合同。其实,这个所谓的商人原是沙俄军官所扮,卖粮的目的是左右清军行动,左宗棠虽未识破其阴谋,但也没有依赖他的粮食。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迅速胜利,索斯诺夫斯基的罪恶目的没有得逞。五是屯垦之粮。他命部下张曜率14营兵马,进驻哈密开荒种田。1875年开荒近2万亩,1876年收获了150多万斤粮食,也解决了一点问题。

在运输方面,左宗棠采取了多种办法。俄国商人的粮食包给俄商运送,口北粮食包给骆驼商队运送,这两路的运输,费力不大。最困难、最复杂的是河西走廊一线,不仅要运输几千万斤粮食,还要运输大批的武器、弹药、军装、被服等军用物资。从凉州经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安西、哈密、巴里坤到古城,全长3540里。沿途人烟稀少,道路年久失修。尤其是从安西到哈密的1000多里,茫茫戈壁,沙砾纵横,除马莲井有点水外,没有台站,没有水草。从哈密到巴里坤,中隔天山,山高路险,大车难以翻越。由于多年战乱,牲口、民夫和车辆严重缺乏,即使花钱也难雇到人畜、车辆。左宗棠从实际出发,规定玉门关内主要采用车运,玉门关外主要采用骆驼运。在充分发挥官运(辎重部队)作用的同时,主要雇请民夫运输,关内百斤百里给银四钱,关外加价一钱。具体方式是“接力传递运送”,也就是分路程包干,各运一段,相互衔接,流水作业。此外,还让军队自己带粮出关。凡出关部队,除随身背带马车、骆驼装运一批粮食之外,走一大站后,再腾出车、骆驼回头再运一批,如此往复而前。

另外,左宗棠知道阿古柏的部队大多用洋枪洋炮,西征军武器装备如不改善,作战将会遇到困难。当时,虽然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但李鸿章是反对左宗棠进军新疆的,自然不会将这些机器局生产出来的枪炮支援左宗棠。在这种情况下,1873年左宗棠在兰州南关创办了兰州机器局,从广东、浙江聘请熟练工人,由总兵赖长(他对制造枪炮有一定经验)筹办。这个厂一年之后,便能造出各种枪炮。后来,由兰州机器局制造的军火、修理的军械不断送至前线。1876年,一次便供应清军子弹、炮弹2万多发,使已经装备了相当多洋枪洋炮的清军,在新疆反击入侵者的战斗中获得极大支持。

在左宗棠的精心组织和周密调度下,从1874年10月到1876年5月,用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将大批作战物资运达新疆前线,并在哈密、巴里坤、古城等地库存了2000多万斤粮食。至此,以粮运为中心的各项后勤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必须面对两个敌人:一个是强占伊犁地区的沙俄,另一个是受到英国支持已经囊括新疆大部地区的阿古柏。左宗棠认为,阿古柏与投降他的叛匪白彦虎、马人得等相勾结,占据着新疆全疆大部分地区和重要的城池,是主要威胁,如能集中力量连打数仗,消灭其主要的力量,再不断地进行追剿,就有可能很快掌握收复新疆的主动权。至于沙俄,他非法侵占我新疆伊犁后,正在观望我对新疆的用兵情况,对我新疆用兵暂时构不成威胁。左宗棠权衡轻重缓急,决定首先消灭阿古柏集团,待收复新疆大部分地区以后,再集中全力来对付沙俄。

当时,阿古柏集团兵力的分布情况是:阿古柏本人及其主力驻守南疆,马人得、白彦虎等部据守北疆乌鲁木齐、红庙子、古牧地等要地。左宗棠对当时的情况作了认真思考和分析:第一,清军当时还控制着北疆的哈密、巴里坤、古城、济木萨等城堡,可以保障新疆与内地的交通,西征大军有一条安全畅通的补给线。第二,阿古柏集团分散据守南、北疆各城堡,白彦虎等流窜成性,不得人心,战斗力较弱,可以各个击破。第三,新疆地势北高南低,先北后南,可以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正如龚自珍所说“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第四,首先攻克乌鲁木齐,进驻玛纳斯,可以遏止沙俄由伊犁东犯。于是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的作战思路,具体进兵的步骤是:第一步收复新疆北路,也就是先收复乌鲁木齐、红庙子、古牧等要地,消灭马人得、白彦虎的部队;第二步收复南疆门户吐鲁番;第三步收复新疆南路,也就是直捣阿古柏的老巢。

1876年春,左宗棠上奏朝廷,调擅长组织后勤保障供应的刘典到兰州,负责对进军新疆的总的后勤供应。同时,任命有勇有谋、机智果断、只有33岁的刘锦棠做先锋官,统一率领先头部队冲锋在前。4月7日,他自己将指挥大营由兰州移到肃州,靠前指挥,统筹调度。

4月26日,刘锦棠在肃州正式受命率兵出征,临行之前,左宗棠根据敌人部署纵深大,兵力分散,清军补给线长、兵力少不占优势等情况,考虑到鼓舞各族民心,保持旺盛士气等因素,告诉刘锦棠,用兵要采取“缓进急战”的方法。“缓进”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谨慎用兵。每次战斗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人、马要有充足的粮、草供应,才能组织一战。战后,必须肃清残敌,休整部队,调整部署,以利再战。“急战”,就是在组织进攻时,要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发挥炮兵和骑兵的作用,速战速决,避免旷日持久,屯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打消耗战。

按照先北后南作战思路,清军出关后,第一个战役是攻占北疆,收复乌鲁木齐至玛纳斯一带,控制全疆的战略要地,为向南发展进攻准备后方基地。盘踞北疆的白彦虎、马人得、马明各部,总兵力约有2万人,主力6000余人部署在乌鲁木齐东北的古牧地(今米泉)。左宗棠确定由刘锦棠和金顺2部64营3万多人马担负攻打北疆的作战任务,具体部署是:刘锦棠进疆与金顺部队会师后,首先攻占古牧,古牧是乌鲁木齐的东大门,攻占古牧,等于打开了通向乌鲁木齐的大门,便可形成直捣敌巢穴的有利态势。而后攻占乌鲁木齐,如果阿古柏从南路率军来援,必然有数场大的恶战,刘、金两部应集中力量歼灭阿军援兵,为大兵南下扬威,大造声势。接下来,分兵两路,金顺率部西攻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南北二城,刘锦棠率部在乌鲁木齐地区清剿残匪,准备对付阿军可能的反扑。战斗发起的时机,左宗棠和刘锦棠经过反复商量,最后定在秋初,因为这时正是粮食遍野的季节。

1876年8月上旬,北疆战役打响。在刘锦棠的指挥下,清军集中炮火猛攻古牧城,将城墙轰塌,清军蜂拥而入,城迅速被攻破,清军乘势猛攻乌鲁木齐,此时的白彦虎、马人得的人马被清军的凌厉攻势所吓倒,无心再战,乌鲁木齐随后被攻破,金顺率部迅速向西发展进攻,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北城不攻自破。历时仅10多天,清军便收复了北疆,白彦虎、马人得率残部向南逃窜。战斗打响后,阿古柏派出5000骑兵来援,刚到达坂城,便与败下来的白彦虎、马人得的人马相遇,只好收兵。

此战,要比左宗棠预计的顺利得多,这使左宗棠异常高兴,便立即着手部署天山战役,准备分兵攻取天山地区的达坂城、吐鲁番和托克逊,打开进军南疆的门户。计划上奏朝廷,皇上很满意,便令他赶紧实施。不料,金顺没有攻坚的经验和良策,玛纳斯南城守敌顽强抵抗,金顺部久攻不克,直到刘锦棠派去11营老湘军增援,到11月6日才攻克。这时大雪已经封山,无法南进了。

清军攻占乌鲁木齐后,阿古柏非常恐慌,一面请英国主子出面调解,企图通过外交途径阻止清军南进;一面赶赴托克逊部署防御,企图以吐鲁番、达坂城、托克逊三城互为犄角,组织坚固防守,阻止清军南进。后见清军没有动静,便又进一步部署:以南逃的白彦虎、马人得残部配合他的部下艾克木汗率步兵、骑兵8500人、民团1万人防守吐鲁番;以其大总管爱伊德尔呼里率步兵、骑兵4400防守达坂城,并在东西天山隘口之间筑起一座新城;令其次子海古拉率步兵、骑兵6000防守托克逊,总兵力有3万多人,其中主力2万余人,并配备了大量的后膛枪、炮。阿古柏自己则率大军驻守喀喇沙尔(今焉耆),遥控指挥。为了保护阿古柏这条走狗,英国公使威妥玛,以代表阿古柏向清朝“投降”为借口,发动外交攻势,要求清朝停止进军,获准阿古柏在南疆作为清朝附属国,但要免除每年的朝贡。朝廷便致电左宗棠,征求他的意见,左宗棠断然拒绝,指出英国的阴谋是让阿古柏长期侵占我南疆地区。同时,左宗棠函告刘锦棠,大军南进时,如果阿古柏派代表真意求降,可押解到肃州大营,由左宗棠处理;如果阿古柏的意图是缓兵之计,便立即将来使遣回。

左宗棠认为,天山战役不同于北疆战役,清军将同阿古柏的主力交战,需要认真对待。为此,他计划:集中刘锦棠、张曜、徐占彪三支部队作战。同时给刘锦棠增调了骑兵、炮队各三营,给张曜增调了骑兵、炮队各一营,给徐占彪增调了骑兵一营,合计三部兵力为53营、2万多人。依据敌情和刘、张、徐三军目前的部署,决定兵分三路,同时进击:以刘锦棠为北路,从乌鲁木齐出发,由北而南,攻打达坂城,如果得手快,则用兵配合张、徐两军夹攻吐鲁番;以张曜为东路,从哈密出发,由东而西,以徐占彪为东北路,从巴里坤出发,由东北而西南,越天山南下,与张曜在盐池会师后,合兵西攻吐鲁番,如果进展快,则西进配合刘锦棠夹攻达坂城;两城攻克后,三军合攻托克逊。战役发起的时机定于次年春天,具体发起进攻的时间,由刘锦棠与张曜、徐占彪约定,分头、分期出发,约定日期联合攻敌。

同时,左宗棠为确保南下后后方的安全,对乌鲁木齐及其周围地区的兵力做了新的部署和调整。玛纳斯一战,再次证明金顺的无能,难以独当一面,恰好清政府任命金顺为伊犁将军,左宗棠便将金部39营裁并为20营,担负玛纳斯以西到精河一带的防务;调驻包头的金运昌部10营皖军西行,接替刘锦棠的防务,驻守乌鲁木齐地区;调徐万福3营、范铭1营接徐占彪之防,驻守巴里坤、古城地区,哈密防务则由刘风清部2营豫军和原哈密4营防军负责。

为了保证大军南下作战的粮食供应,左宗棠令古城粮局采购和运送900万斤粮食到乌鲁木齐,加上清军在乌鲁木齐地区收割和采购的秋粮,为刘锦棠的部队备足了4个月口粮,并令巴里坤粮局就地采购200万斤粮食,加上从口北运来的粮食,合计有600万斤,供徐占彪的部队和接替他防务的部队食用;又令肃州粮局采运600万斤新粮到哈密,满足张曜的部队之需。同时还赶运了一批军装、被服和新买的后膛枪、炮到达前敌。

大军南进之前,左宗棠向各部反复叮嘱:必须严禁杀掠奸淫,严禁骚扰百姓,要宽待阿军俘虏,争取南疆人民的支持和配合。按照左宗棠的部署,天山战役从1877年4月中旬开始,前后不到半个月就胜利地结束了。刘锦棠一路攻打达坂城,仅用了4天就全歼守敌,无一漏网,还生擒了爱伊德尔呼里,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接着,刘锦棠分兵一部,与张、徐两军同日抵达吐鲁番城下。这时,艾克木汗、白彦虎已经南逃,马人得稍作抵抗后,率部投降。刘锦棠亲自率一部直捣托克逊,阿古柏仓促应战,由于军心浮动,加上清军乘胜进攻,士气大盛,阿军难以抵挡清军的进攻,慌忙烧毁存粮和火药,仓皇逃往喀喇沙尔。这一仗,共计歼敌2万余人,救出百姓2万余人。

按照左宗棠的要求,刘锦棠对俘虏全部宽大释放,对百姓作了妥当的安置。左宗棠的作战计划顺利地实现了,这时的南疆八城,已门户大开。

天山战役结束后,刘锦棠向左宗棠建议作战行动暂时告一段落,部队作短期的休整,以利再战。左宗棠认为,只作小停顿,粮运准备来不及。从吐鲁番到库尔勒1000多里,沿途产粮极少,必须准备足够的粮食才能进军。吐鲁番本是产粮区,可是,存粮已被敌毁,当时青黄不接,新粮还要3个月才能收获。哈密、巴里坤、古城和乌鲁木齐各粮局所储存粮,短时间内运不上来。需要派人到吐鲁番和托克逊设粮局,在当地采购粮草,同时,还需要调运足够的银两随军前进,以备在库车以南随地买粮之用。因此,左宗棠决定,部队暂缓进军,待秋天到来,采购和运上足够的粮食后,再大举进兵。

清军的暂缓进攻,客观上促进了阿古柏营垒的分化瓦解。这给清军继续进兵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左宗棠预计,阿古柏死后,当下之敌,以伯克胡里和白彦虎两股为最强,伯克胡里擅长坚守,白彦虎擅长流窜。一旦清军进攻,白彦虎必然迅速逃跑,其逃跑路线有三:一是西窜库车、阿克苏,这一路正是清军追剿的重点,不必重新部署;二是经罗布泊、吐鲁番边界,东窜敦煌,逃入青海。这一路荒山野岭,沙漠戈壁,缺粮少水,可能性不大;三是由西转向北,经伊犁边界,回窜昌吉、玛纳斯一带,这一路地势平坦,道路纵横交错,对清军威胁最大,必须预先设防。为此,左宗棠命令金顺和金运昌两军,尽可能向远处派出侦探,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截击白彦虎的回窜。

南疆八城,以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为东四城,夹在天山山脉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东西一线,延绵3000余里。以喀什噶尔、英吉莎尔(今新疆英吉莎)、叶尔羌、和阗为西四城。由阿克苏向南,经1500多里驿路到达叶尔羌,叶尔羌以东700多里是和阗,往西约300里是英吉莎尔,再往西200多里是喀什噶尔。八城中,以阿克苏的地理位置最为重要。

根据这种敌情和地形情况,左宗棠计划南疆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攻占东四城,控制阿克苏;第二个阶段攻取西四城,收复整个南疆。为了使作战顺利进行,左宗棠将清军分成三部分:以刘锦棠部31营为主要进攻力量,打头阵,主要担任消灭敌人,攻克城池的任务;以张曜部16营为预备力量,紧跟在刘锦棠部队的后面,主要担任接防刘锦棠部队攻克的城池,清剿残敌,防敌回窜;由于徐占彪在天山战役中曾勒索敌财,破坏军纪,左宗棠便将其撤回巴里坤、古城一带驻防,另调7营军在张曜军之后,主要任务是在张曜部队前进后,接管防守阿克苏以东各城。作战发起的具体时间,授权刘锦棠决定。

1877年9月下旬,清军粮运准备完毕,先头部队控制了托克逊至曲惠一线。刘锦棠不失时机地发起了南疆战役。由于白彦虎一触即逃,刘锦棠抓住有利时机,果断率精锐骑兵和步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1月驰骋3000里,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和协助下,一举收复了东四城。

在此之际,英国又向清政府交涉,要求清政府准许伯克胡里在西四城建国,作为清朝的附属国,年年朝贡。驻英公使郭嵩焘和李鸿章一唱一和,鼓动清政府批准这一侵略要求。清政府将情况通报左宗棠,左宗棠怒不可遏,立即上奏痛斥了李鸿章之流的卖国主张和英国的无理要求,同时命令刘锦棠马不停蹄,继续进攻,坚决消灭残余的敌人,如果遇到外国人交涉,请他到肃州大营说话。

1877年12月初,刘锦棠得知尼牙斯和何步云起义的消息之后,不等张曜率军到达阿克苏接防,便分兵三路,于年底收复了西四城。除伯克胡里和白彦虎各率一部,分道投奔沙俄而漏网之外,余敌全部被歼,阿古柏侵略势力终于被消灭了,沦陷10多年的天山南北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胜利捷报传到肃州大营时,左宗棠高兴万分,情不自禁地赞扬说:“这样快地取得了胜利,真是古今罕见之事。”

南疆回归祖国后,左宗棠决心乘胜收复仍为沙俄霸占的伊犁。1879年10月,清政府派往俄国谈判的使臣崇厚屈服于压力和讹诈,竟擅自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大片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消息传来,国人上下群情激奋。左宗棠极为愤慨,坚决反对这一卖国条约,左宗棠认为,单靠外交谈判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做好武力收回伊犁的准备。他随即上书朝廷,请令出征,坚决收复失地。清政府在全国舆论的压力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主战派的强烈要求下,最终将崇厚治罪,并改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赴俄谈判,不承认崇厚所签的条约,同时命令左宗棠统筹兵事,做好打仗的准备。

沙俄侵略者见清政府拒绝批准他一手炮制的“条约”,就一面施加外交压力,一面进行军事讹诈。在同我国新疆毗连的地区集中了几万俄军,仅在伊犁地区俄军便增至12000人,同时还向远东派出了一支由20多艘军舰组成的舰队。

面对沙俄侵略者的挑衅,左宗棠毫不畏惧,于1880年春拟订了一个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计划:即以金顺率军扼守精河地区,防止俄军向东进犯;命张曜率所部5000人由阿克苏出发,沿特克斯河前进,作为主要进攻的力量;刘锦棠率所部1万余人,出乌什,从西面配合。

1880年5月,年近七旬的左宗棠,豪情满怀,亲自出关,将自己的大营移到哈密。他嘱咐部属为自己准备了棺材,随军运行,决心与沙俄侵略者决一死战,不收回伊犁,死不瞑目。全军将士看到自己的统帅把生死置之度外,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沙俄侵略者听说左宗棠亲临前线指挥,十分惊恐,他们深知在远东的军力不敌左宗棠,这才被迫与曾纪泽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虽然仍是个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但总算夺回了伊犁,将被沙俄已吞并的特克斯河流域大片领土归还我国。这其中除了曾纪泽坚持正义立场外,左宗棠的军事活动支持外交斗争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