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见
时下虽称是末法时代,但伽蓝的兴建、经卷的流播不可谓不广,作为诸多阐释宇宙人生学说的一种,佛学的义理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讨论和熟知,但行门之内仍有失寂寥,乃至于南怀瑾老先生出言:几十年来,我就没看到有哪个人过去。此话细想起来,未免让人有些惊骇。
作为知见体系的佛学,和作为信仰体系的佛教,都源于释迦牟尼另辟蹊径的生命探险,源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尼连河畔那个无比深邃的夜晚。倘若博大精深的知见体系和繁复庄严的信仰体系,不能导向那个夜晚披露的宝藏,那将是多大的遗憾啊。因此,个体生命的修证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浮沉漂泊于生死患海、困惑迷乱于无常幻象中的芸芸众生,这是获得解脱智慧的必经之途。毕竟,像六祖惠能那样触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刻开悟的再来人少之又少,刚强众生的真如本性包裹于重重业障之中,需要善巧方便层层剽剥转换,才可以打开本来。
杨海鹰先生是一位职业的科技人员,工作之余以自己身心修证的实验为基础,长期致力于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禅,并因因缘际会次第获得殊胜成就,使与他一同修学的人分饮菩提恩泽。《如何安心如何空》是他皈依佛门二十多年修证经验的提炼,体现了宗教与科学结合的精神,适合于有一定知识修养的人群。至高的法性言语道断,无法可说,能够言说的是通往菩提之道的种种方便门径。然而,修行法门必须随受众心性习气教养的迁移对机巧设,不可以僵持一种定法,袭用一种套话自言自语。今天,自然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它不仅大大改变了器世间的风貌,也成为大多数人普遍的教养,成为人们认识事物通用的方法论。在以怀疑为精神的科学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时代,一开始便通过信愿来入门和获得超越的修行变得困难。世道的变化要求佛法的教学必须随缘顺变,发明适应当代人修行的法门和传播的方式,验证和展示佛的智慧光明,消除各种怀疑和迷信。《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在将科学的方法引入佛学的修行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金刚经》云,世界是一合相。与此相应,人也是一合相,人的性命就是一个多维度的复合体。“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如何解脱自心对重重现象境界的执染,将身中的三十二相逆转,直入千山万山去,亲证诸相非相的究竟,是佛法修行的任务。《如何安心如何空》将人性命的复合体分解为肉体、能体、本心三个层次,又对三者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作了细致的分析,指出“通过剥离和粉碎覆裹在本心外的层层意识沉淀,可以使本心复还,并且最终汇入宇宙本体”,进入超越一切形而下之现象境界的一真法界。针对肉体、能体、本心三者的不同性质特性,结合作者自己的修证经验。该书在有相部设立了六个对应的修行步骤,并对各个步骤适合的对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其中蕴含的原理和可供选择的修证方法进行了说明,从有相到无相,由身心而心性,身心性齐修并炼,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修证程序,是一种以净土为基础的次第禅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满足不同阶位的需要。尤为珍贵的是,本书“在表述上主要采取了直陈的方式,直接对实相或现量境界进行描述,没有以概念为基础的文字游戏,从而便于读者如实体证”,让读者能够认知自己所处的层次,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转化和获得超越。如此清晰地描述各个修行阶段现量境界的著作,实在不可多得。此外,该书重视自力与他力的结合,还出示了有关念佛持咒、转化障碍等方面的善巧心法,行者倘若能够如法运用,必将获得殊胜的加持和突破,避免在某个层面上滞留过长的时间。
时下,禅学著作流行坊间,尤其是禅宗的公案。阅读此类书籍,对于增长佛学学识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倘若学者滞于知见的琢磨,不能与功夫行履结合起来,就会衍成一种知识障。居因位而大谈果位之事,是修行的一大忌讳,也是今天常见的一种现象。特别是翻阅过一些佛学著作的人,喜欢在酒肆茶坊大谈禅悦,凭自己见闻觉知范围内的经验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将一些似是而非的意识境界当成心性的开悟,自以为已经领取佛法的精髓。这是件悲哀的事情。禅宗公案是禅师们在不同修行次第上的行状记录,并非所有的公案都指向开悟。严格说来,那些显示开悟的公案,也只有真正过来人才可以看得明白。许多公案昭揭的,也还是超越第六意识之时的初悟状态,不可以当成究竟来加以对待,初悟之后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最难入手的也恰恰是这些地段。禅籍之中,深入探讨初悟之后的修行次第、详细描述初悟之后现量境界的转换者并不多见,很多文本对初悟之后的事情语焉不详,欲言又止,关于三关次第的开示也不甚了了。有的行人以守住了第六意识的无念之念为成就;有的行人将突破第六意识之后的本地风光视为大彻大悟,以为剩下的事情就是保任本心和消除习气,浑然不知此后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达摩祖师时代,禅宗是《金刚经》(或《文殊般若经》)和《楞伽经》并传,体现了般若和唯识的结合,也隐含着禅与金刚乘的同源。前者扫荡一切现象境界,后者讨论种种自心现量,其意是在不执著的前提下获得心对境的层层超越和心性自身的重重开展,避免陷落于不究竟的空相与明相之中,体现了一种从容中道的精神。可惜五祖弘忍传法六祖时,改为只传《金刚经》,不再以《楞伽经》印心。此后,禅师们奢谈顿悟而耻言渐修,只谈明心见性不论阶级果位,不少人以超越第六意识之后的心相为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尽管后来马祖道一和黄檗希运等大成就者一度恢复《金刚经》与《楞伽经》的配伍,但在后世禅宗里已经不能形成稳定的学统。《如何安心如何空》一书介绍的禅法讲究次第与现证,属于如来禅或楞伽宗的范畴。该书最为珍贵的是深入细致地探讨超越第六意识之见闻觉知后,如何超越第七意识,证入第八意识并且最终遍证空性,获得依空而起之智慧的行程,有以《楞伽经》来补璧后世禅宗,避免陷于狂禅、口头禅的用意,也与密宗宁玛派次第禅之大圆满教法遥相呼应。密宗大阿黎谈锡永居士曾经指出:大圆满道法,与菩提达摩传入汉地的如来禅实同一旨趣,“唯汉土祖师禅则由最高处入手,不同藏密之由下趋上,若谓宗风不同,即此而已”;“西藏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自不可能与慧能的禅宗全同,而与楞伽宗的法门同出一脉”。(《宁玛派次第禅》)行人若能将此书与大圆满法参照学习,更能相得益彰。
严格地说,达摩祖师所传的楞伽宗,还有了却因果业障的“报冤行”设作禅法的前行。因其涉及宗教内容,作为专述修证功夫的文本,《如何安心如何空》不予展开,行人可以从净土宗的教法中获得教益,备足资粮,由净入禅。“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永明延寿法师的四料简值得深深记取。当然,各种法门都是相通的,《如何安心如何空》在净禅结合的同时,于咒号的持念部加入了密的方便。
因与杨先生多年的缘分,本人有幸在出版之前就获读此书,并从中得到深深的教益,体味佛恩的宏浩。但愿第二版面世之后有更多的人从中受惠,一同去领取菩提树下的自在清凉。
2007年11月26日记
2013年6月28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