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102

第102章 “穷而后工”之说

唐代的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文学命题,对社会现实,作家经历和文学创作的关系作出了颇为精辟的论述。欧阳修登上文坛之际,骈文之风正盛,而写古文者的怪癖之风亦颇盛,正是苏轼所谓“余风未殄(tiǎn,灭绝),新弊复作”(《上欧阳内翰书》)。针对这一局面,欧阳修力主通过改变文章内容来改变文风,就是要革除时文“但取空言,无益时事”的弊端。他认为古文创作必须面向现实,反映现实,从而明确提出了“切中时弊,不务空言”的创作要求。

欧阳修深受韩愈“愁思之声要妙”“穷苦之言易好”“不平则鸣”等说法的影响和启发,又通过对自己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生活和创作道路的回顾与总结,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就明白地告诉人们:“作诗”和“命穷”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穷者”之言所以精工,主要是在于他们把长期郁积在胸中的忧思感愤之情,寄托于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自然之物中,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产生一种怨刺、讽谕的社会作用,这就是穷者之言易工的道理,诗如此,文亦如此。

在欧阳修去世的前一年,他在为其岳父薛奎文集所写的序中,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文章指出:在社会上的“君子”中存在着两种人:“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前者为得志之士,他们致力于建功立业,扬名于世,而以文章为“末事”,无暇、也无能力过问;后者多为失志之人,他们“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薛简肃公文集序》)

“穷者之言易工”,这就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正确揭示了“穷”和“工”之间的内在联系。“穷而后工”是韩愈“不平则鸣”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欧阳修对文学理论的新贡献。对于指导正确的文学创作之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