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录》是欧阳修所撰写的一本笔记(亦称笔记小说)。此书成稿于治平四年(1067),全书共有一百五十五条,多写北宋前期人物事迹,官职制度,官场佚闻,士大夫的诙谐言谈等,唯不记他人之过失。
那么,此书为何以“归田”为名呢?原来这与欧阳修的经历和思想大有关系。早在仁宗皇祐元年(1049)任颍州知州时,因喜颍州之山水,已萌生归田退休之意。皇祐二年,他改知应天府,但仍约梅尧臣在颍州置买了田地。治平四年,御史彭思永、蒋之奇诬其与大儿媳有染,后事虽真相大白,但他更思急流勇退。这从其所写《归田录序》中看得十分明白:他说自己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至今已经八年了。“既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怨疾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并说自己“其壮也,犹无所为,今既老且病矣,是终负人主之恩,而徒久费大农之钱,为太仓之鼠也。”正因为不愿坐享高官厚禄,做窃食官府粮仓中的老鼠,而请求退隐,“优游田亩,尽其天年”。这里集中体现了他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痛苦。他从治平元年起就一再请求外放,从熙宁元年起,更接连上表请求退休,给此书起名为《归田录》,正是此意。
《归田录》原有八卷,但今传只有两卷。原因何在呢?原来欧阳修所写《归田录》的内容多为自己耳闻目睹之事。据说书未完稿而消息已传到朝廷。听说欧阳修这位文坛泰斗写书,宋神宗颇感兴趣,于是就派人前往索取。欧阳修害怕因文中涉及政事而引火烧身,所以便将书中有关时政及个人经历的内容统统抽去。抽去之后,又觉内容太少,于是又临时补上了一些杂记、戏笑等无关紧要的内容来充数,以此上呈朝廷。存世的两卷本很可能就是呈朝廷之本,而其原写本则未能流传下来。
欧阳修此书的原貌已无由窥得,确为一大憾事。然即以今之流行本而论,仍不失为一本极有价值之作。此书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或叙遗闻佚事,或记名物典章,或借题发挥,均写得生动活泼,情趣不尽;并不时伴有精彩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如《卖油翁》之写卖油老人娴熟的酌油技巧;郭进受赏一条,反映宋初君臣之间坦率互信的良好关系;孙仅因诗被诬一条,更反映了历来文人以文字肇(zhào,引起)祸之可怕,表达了欧阳修深恶诬告者的思想;钱惟演和宋绶厕所读书的故事,更说明天才来自勤奋。这些作品,文笔简易,形象生动,含意深蕴,颇富文采。
笔记小说在宋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欧阳修的《归田录》则是开风气之先的作品。此后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苏轼的《东坡志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庄季裕的《鸡肋篇》,周密的《癸辛杂识》、岳珂的《桯(tíng)史》等相继问世,异彩纷呈,是宋代散文的新收获,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晚明小品有着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