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107

第107章 落拓不羁的青年时期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他青年时期不喜读书,是一个“落拓鞍马间”的人物,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应进士及茂才异等考试,皆不中,归而尽焚其前所为文,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学,下笔千言。仁宗嘉祐初年,携其子苏轼、苏辙至京师,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援引,并将其《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上给宋仁宗。一时,苏洵父子“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曾巩《苏明允哀辞》)宰相韩琦也称赏其文,奏于朝廷,除秘书省试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今河北省文安县)主簿,又参与修《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享年五十八岁。卒赠光禄寺丞,谥“文安”。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深于《孟子》《战国策》,其文纵恣雄奇,尤长于策论。

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出生在一个“三世皆不显”的地主家庭。其曾祖父苏祜,祖父苏杲(gǎo),父亲苏序,均未做官从政。然而,这个家庭却是世代书香门第。他的祖籍是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祖上因在四川做官而移家于眉州,其祖上世代仁义,在乡里有很好的声誉。

苏洵兄弟三人,大哥苏澹(dàn),二哥苏涣(huàn),均以文学举进士,独苏洵不喜读书。大约从七八岁开始,他稍知读书,先后学习句读(dòu),属对(对仗),声律,但都是未学成而废弃。长大之后,到处游历,颇似李白的任侠和杜甫的壮游,落拓于鞍马之间。十八岁与妻程氏结婚,婚后依然如故。程氏见其到处游荡不学,心中不乐,但口中不说。而其父苏序对其是听之任之。乡里亲族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十分奇怪。问苏序为什么如此放纵儿子,苏序笑着回答说:“非尔所知也。”即是说,个中缘由,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而苏洵依旧我行我素。

大概到二十五岁左右,苏洵“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即开始和一些知识分子交往,但仍然不够专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年既已晚,而又不刻意(克制自己的意欲)厉行(磨砺自己的德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自己要求不高,又看自己交往的哥儿们都不比自己强,觉得自己也算过得去了。但后来,“困益甚”,感觉不认真学习,遇到的困惑事越来越多,加之已为人父(大儿子苏景先出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谢绝)其素(平时)所往来少年,闭门读书为文辞。”(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

苏洵开始发愤读书。据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载:苏洵“一旦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家里等我来维持生计),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wū,为何)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若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家里的生计累我就可以了)。”程氏夫人一个人承担起全家生计,让苏洵专心致志地学习。从此,苏洵正式结束了他落拓不羁的生活,开始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磨砺文章,求取功名的新时期。

苏洵虽在鞍马间游历多年,耽误了时日,但他的任侠和壮游,也使他丰富了阅历,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社会,这对他后来的写作和成为著名的文学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苏洵大器晚成的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努力,无论从何时起步都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