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之妻程氏,四川眉山人,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十八岁嫁给苏洵。当时程氏富足而苏氏极贫,但程夫人孝恭勤俭,没有丝毫以娘家富有而骄矜之处,族人均以之为贤。有人劝程夫人:你娘家富有,父母又爱你,只要你开口求助,他们会有求必应,你何必过这种苦日子而不向父母开口呢?程夫人回答说:我开口求父母资助,并无不可,但若因此让外人说我丈夫为养活妻子而求于人,那该怎么办呢?为避免外人说苏洵靠老婆娘家过活(今之所谓“吃软饭”)而有损苏洵声誉,程夫人始终未求娘家资助。时苏洵落拓不羁,游荡不学,程夫人虽心中不乐,但从不出言指责。家中有公婆在堂,年老而性格严苛,但程夫人皆都顺随其意,公婆看见她就高兴,家庭关系非常和睦。
苏洵年二十七,一天,慨然对程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即是说,我自己觉得,我如今还可以读书学习,但家庭等待我维持生计。我一读书,会放弃维持家庭生计,这该怎么办?程夫人一听苏洵下决心学习,内心十分高兴,于是对苏洵说:“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若有志,以生累我可也。”意思是说,这话我早就想说了,但为什么要让你因为我而学习呢!你若有志于学,家庭生计,累我一个人就行了。程夫人随即取出自己服饰器玩等私房物品变卖以主持家中经济生活。由于她经营有方,没几年,苏氏即脱贫致富。有了这样的贤内助和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苏洵得以专心致志读书著文。
程夫人不但善于治家,勉励丈夫苦学,而且更善于教子。程夫人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喜读书,识大义。由于苏洵忙于自己的事情,所以苏轼、苏辙幼年的启蒙教育,均由程夫人承担。她不但教二子读书识字,而且还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不时告诫二子读书不能只求个人名利,常用古人的名节来激励儿子:“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也。”就是说,你们如果为坚守直道正义而死,我不会有悲伤。所以,苏轼、苏辙能学业有成,同榜考中进士,程夫人实在是功不可没。
由于程夫人善于治家,苏氏家业大振,日渐富足,智识高远的程夫人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她认为财富多不见得是福,如果只是不停地攒钱,将会贻患于子孙。于是,她便开始做慈善事业:凡家族和亲属中有孤穷者,全都帮他们男婚女嫁,振兴家业;同乡人有急需,她也及时周济。由于她的乐善好施,到她四十八岁去世时,苏家已无一年之储(积蓄)。
程夫人共生六个子女,长子景先及三个女儿皆早夭,成人而又成名者惟苏轼、苏辙兄弟。程氏虽年命不永,但对苏家的贡献可谓多矣。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所撰墓志铭中说:“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以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不但充分肯定了程夫人之贤达和智识,而且也道出了老苏家的振兴,三苏之能名震天下,“本于闺门”是重要原因之一。用今天的话说:老苏家的这块“军功章”,有苏洵一半,也有程夫人一半。司马光最后在铭文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这是对程夫人的公允评价。
苏洵之所以能够大器晚成,三苏之所以能名重于世,程夫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洵娶程氏为妻,实在是他的幸运。程氏成全了三苏,造就了旷古少有的文学世家,这也可以说是国人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