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140

第140章 罢相和复相

王安石变法虽对国家财政状况方面有所改善,但新法在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批评使王安石受到很大的压力。

熙宁六年(1073)七月,实行了“免行法”,更遭到皇族、外戚和守旧大臣的激烈反对,神宗也对改革发生了动摇。“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不能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王安石竭力否认有不利言论。后郑侠呈所绘《流民图》,并上疏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宋史·本传》)

在一片反对声中,加上变革派内部的分裂,王安石也看到了新法难于继续推进,于是不得不表示辞意。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乞求解除机务,六次上书,最后神宗恩准,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

王安石罢相,推荐韩绛为相,吕惠卿为参知政事,继续维持新法。王安石刚离开朝廷时,韩、吕二人尚能“守其成”,但不久,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吕惠卿便对他落井下石。他一味迎合宋神宗的旨意,推行王安石在位时就以为不便而拒绝推行的“以田募役”法。他又害怕王安石再回政府,于是标新立异,创立了所谓“手实法”(即官府根据一定标准确定物价,老百姓根据官府定价申报自己的财产),其目的在于清查户籍等级,以平均役钱。但其实施相当复杂,甚至百姓的鸡鸭猪狗都要一一作价登记,引起“上下骚动”。韩绛察觉到吕惠卿的野心,于是乘机向神宗建议使王安石复相。神宗接受了韩绛的建议,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重新起用王安石为相。

王安石复相后,废除了“以田募役”法,引荐被吕惠卿排斥的吕嘉问重领市易司事,不拘一格擢用新人,积极推行新法。这些人与吕惠卿意见多有不合。王安石所颁行的《三经新义》曾经吕惠卿兄弟修改,王安石上疏神宗请用自己的旧本,于是二人裂隙更大。熙宁八年六月,王安石生病,神宗只允许王安石处理少量政事,以便养病。吕惠卿则乘机攻击王安石屡屡称病不治事,以此要挟神宗。御史中丞邓绾(wǎn)据王安石儿子王雱(pāng)意,弹劾吕惠卿在华亭县借富民钱买田收租,吕惠卿上章自辩。同年十月,吕惠卿被罢政出知陈州。邓绾又奏三司使章惇与吕惠卿协力为奸,章惇出知湖州,至此,改革派分崩离析。

变法派的分裂使王安石痛心。而此时的宋神宗也不再对王安石言听计从,并不再支持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熙宁八年十月,天空出现彗星,守旧派富弼、吕公著、张方平等相继上疏,以“天变”攻击新法和王安石,要求神宗立即停止新法。王安石据理力争,并主张对不附新法者治罪,但遭神宗拒绝。这一切,都使王安石限于困境,新法难于推行。

到熙宁九年(1076)春天以后,王安石身体有病,屡求辞职,罢相归田。六月,其爱子王雱病逝,使其在精神上极度悲伤。神宗对王安石也越发厌恶。至十月,神宗同意王安石二次罢相,出判江宁府,但他也不到府衙任职,至次年六月,即辞去江宁府职务。

王安石两次出任宰相,又两次被迫罢相。这既给他推行新法提供了平台和权力保障,又充分体现了改革派和守旧派激烈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