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152

第152章 精深简淡“半山体”

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有一千五百余首,而且自成一家,颇有特色。

王安石的诗歌,从其二次罢相退居江宁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多属政治诗,于唐,他倡导并认真学习杜甫;于宋则有意追随梅尧臣、欧阳修。他的《感事》《河北民》《收盐》《兼并》《省兵》等,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抒写自己济世匡俗的抱负;其《入塞》《送赵学士陕西提刑》《西师》《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等,抒写其爱国情感;其《众人》《赐也》《王章》《即事六首》之二等,表示了对推行新法的坚定意志;其《商鞅》《韩信》《贾生》等咏史怀古之作,也多为有感而发,寓意深刻。这些作品虽有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满,语言也较为生硬等不足,但其高度的思想性和刚朗劲健的风格,也足以使其诗独树一帜。

退居江宁至去世的十年间,由于政治生涯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其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也都与前期明显有别。王安石退居江宁之后,摆脱了繁忙的政务,愉悦于佳山丽水之间,不仅诗歌的数量大增,而且在艺术上也因潜心经营而大有进益。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谓“荆公之诗,暮年方妙”,指的正是他归隐后的精绝之作。

王安石归隐江宁后,思想上十分矛盾。一方面,他继续关心新法,写了一些歌颂新法成效的诗作,如《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后元丰行》等;也写了一些曲折言志之作,如《北陂杏花》中之“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等。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新法愈来愈动摇,新法随时都有搁浅的可能,这又使他十分苦闷、忧虑。为了排解精神上的苦闷,他不得不借助于佛理和游山玩水。

王安石晚年好佛,写过不少于佛门佛理有关的诗作,如《示宝觉三首》《示无著上人》《寓言三首》《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等,都表明他远离世情的思想。而这一时期写得最多,也最为精彩的则是他的写景之作。由于他经常骑驴出游,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所以有大量山水田园诗产生。由于他生活和心境相对宁静,所以也有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诗歌在艺术上加以雕琢,走上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格律、对仗、用典等方面都精益求精。如其《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又如其《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更低回。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再如其《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再如其《北山》:“北山输绿涨横波,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些小诗无不表现出这位政治改革家晚年闲适的生活,宁静的心境,同时也清楚地表现出其诗风从刚朗劲健向精深简淡的转变。

相传有一次黄庭坚到金陵拜见王安石,问道:“丞相近来有何佳作?”王安石指着墙上的诗答道:“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推门,撞开门)送青来。”(此诗为《书湖阴先生壁》)黄庭坚对此赞不绝口。王安石晚年诗作既长于取境,又精于锤炼,渐多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评其诗曰:“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石林诗话》卷上)黄庭坚也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五引)王安石这种以七绝为主的小诗,精美绝伦,风格独特,严羽在论宋诗流变时,专门列出了“王荆公体”,后人亦称“半山体”。明人胡应麟说:“介甫五七言绝,当代共推。”(《诗薮·外编》)清人陈衍说:“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石遗室诗话》卷八)

王安石诗风的转变,他自己在艺术上是做了极大努力的。他在评张籍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这其中也包含着他自己对创作甘苦的体会。王安石的“半山体”在当时独树一帜,对后世颇有影响,如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黄庭坚,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都得益于王诗。杨万里曾作诗曰:“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读诗》)“半山体”为宋诗的发展另开一条新路,至今仍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