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071

第71章 神交范仲淹

仁宗明道二年(1033)三月,章献太后病逝,仁宗亲理朝政,酝酿政治改革。四月,即将范仲淹从陈州通判召回京城,出任右司谏。司谏是谏官。在宋代,其官阶不高,俸禄不厚,但“掌规谏讽喻,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其非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宋史·百官志》)。即是说,谏官可以直接向皇帝建言,参与朝政。

欧阳修时年二十六岁,在洛阳任留守推官。欧阳修有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之志,对谏官寄予厚望。故在范仲淹上任不久,即写信给素不相识的范仲淹,在这封《上范司谏书》中,欧阳修首先表示对范仲淹的祝贺:“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接着便大讲谏官的重要:“若天下之得失,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可行之,谏官可言之尔。故学士学古怀道者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天子曰是,谏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九卿、百司、郡县之吏守一职者,任一职之责,宰相、谏官系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责。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职者,受责于有司;谏官之失职也,取讥于君子。有司之法,行乎一时;君子之讥,著之简册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甚可惧也。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责,惧百世之讥,岂不重邪?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极言谏官责任之重大。接着又讲洛阳士大夫对范仲淹的赞许和期待,又以韩愈写《争臣论》讥谏官不谏事劝勉范仲淹。最后又提醒范仲淹:既被用为谏官,切不可说“彼非我职,不敢言”;“我位犹卑,不待言”“我有待”而不言。言下之意极为明白:朝廷从千里之外召你回朝做谏官,就是“欲闻正议而乐谠言”,殷切期望范仲淹能有所作为,以解“洛之士大夫之惑”。

欧阳修对一位素不相识的谏官,如此直言不讳,可见他对谏官的重视和对范仲淹的期待。范仲淹当然不愧是一位直言极谏的合格谏官,他上任不过几个月就向朝廷提出了不少建议。同年十二月,又因和宰相吕夷简争论废郭皇后事愤而罢去谏官之职,不愧为“直辞正色,面争庭论者。”而欧阳修后来写《与高司谏书》义愤填膺地诘责谏官高若讷,自己任右司谏之尽职尽责,都说明欧阳修也是一名真君子,好谏官。

欧阳修这封鼓励和切责范仲淹的信,是他们最早的文字交往,但这次“神交”却奠定了他们之间真诚不渝的友谊。欧阳修一生都十分敬佩范仲淹这位改革派的领袖人物,并成为北宋政治革新中的坚定盟友。他不但积极参与北宋的政治改革,写《朋党论》《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等,极力为范仲淹等人辩诬,而且在范仲淹去世后,为其撰写《祭资政范公文》和《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高度评价范仲淹的人品和政绩,不愧为范仲淹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