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7836100000079

第79章 力主改革吏治

欧阳修步入仕途,正是北宋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政治弊端愈益严重,社会危机令人不安。作为一位有胆识的政治家,欧阳修大声疾呼改革现实,尤其是在其知谏院时期,对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北宋从开国起,统治者鼓吹享乐,对外屈辱投降,以大量财物纳贡以换取外敌不来侵扰;对内则实行高压政策,以防范人民造反。统治者就是在这么一种苟安环境中过着高官厚禄的享乐生活,人人只顾眼前,毫无深谋远虑,不思改革,不思进取。欧阳修对这种因循苟且的风气深恶痛绝。他在《论京西贼事札子》中说:“患到目前,方始仓忙而失措;事才过后,已却弛慢而因循。”在《论李昭亮不可将兵札子》中也说:“臣窃见朝廷作事,常患因循。应急则草草且行,才过便不复留意。”他在《论按察官吏第二状》中尖锐指出:朝臣上下,“患在但著空文,不责实效。”欧阳修认为要改变这种因循苟且的社会积弊,最重要的是改革吏治。

宋代机构臃肿,设官太滥,人浮于事:官吏俸禄优厚,文恬武嬉,办事互相推诿,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效率极低。官员们多是不作为,少数是胡作非为。欧阳修在《论乞止绝河北伐民桑柘札子》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天下公私匮乏者,殆非夷狄为患,全由官吏坏之。”即是说,官吏们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大于夷狄之患。他认为“州县之吏不得其人”的状况必须改变。据此,他提出了“择吏为先”的主张。在《论按察官吏第二状》他明确指出:“臣伏见天下官吏员数极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以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才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今兵戎未息,赋役方繁,百姓嗷嗷,疮痍未复,救其疾苦,择吏为先。”建议朝廷立按察之法。他不但力主对官吏进行严格考察,而且竭力主张对不称职官吏进行淘汰。他在《再论按察官吏状》中说:“方今天下凋残,公私用急,全由官吏冗滥者多,乞朝廷选差按察使,纠举年老、病患、脏污、不材四色之人以行澄汰。”力主对这四种官吏加以清除。他还特别指出:“不材之人,为害深于脏吏。”即是说,对那些庸碌不材的官吏,尤应决心清除,因为这种人最善于因循苟且,也最容易包庇和纵容坏人做恶。基于上述观点,他主张改革科举办法。宋代科举考试,是先考诗赋,后考策论。欧阳修建议改为先考策论,后考诗赋,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让那些“童子新学全不晓事之人”“幸而中选”。

改革吏治是宋王朝的当务之急,也是庆历新政的核心主张。欧阳修关于改革吏治的见解和主张,抓住了宋王朝之所以积贫积弱的要害,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卓见,即使在我们的今天,也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积习太重,因循苟且势力太大,所以欧阳修这些主张并未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充分重视,因此也就未能真正实行。不仅如此,而且他也因此遭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忌恨,他后来屡次遭诬被贬,与他主张改革吏治而树敌过多也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