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推动世界的运转?什么力量安排了国家间关系?谁制造了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冲突?
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思考。
人类的思考,从来都是把结果指向未来世界的。
1500年以来,人类的历史逐渐更深刻地成为了世界史,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人和事开始不以个人的意志相关起来,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
1648年以来从欧洲开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作用于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国家,而其以主权为核心的安排民族国家关系的框架结构,竟因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凸显“权力”的作用,最后不得不以均势来协调大国关系及其在全球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扩张。
时间在继续。人类经历了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个体、组织的人性和意志得到了全面的暴露和张扬,形形色色的血与火、爱与情事件诠释人类的思考和行为是那么的幼稚,以至于并没有成熟地思考如何安排彼此间的正确相处。而从未停止过的国家、民族间的反目与杀戮,则更让人类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主旨受到冲击。是否战争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态势?
1991年,两极格局消失,世界开始寻找建立生存和发展的新秩序。
的确,不可避免的,或者说是很遗憾的是:人类都是在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世界上每一种文化传统都包含着关于战争的思想;而关于战争的谋划就必然孕育出战略思想。
战略的思考,带给每个民族、国家以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限度。并且,历史发展表明,大国及其人民的思考从思想和行动上开拓着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最久又辐射甚广的文化。众所周知,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至今已经延续了5000多年。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仅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人文思想,而且产生了具有深刻哲理的战略思想。中国人的战略思想起源很早,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的华夏文明,培育了《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战略思想和理论,同时在《周易》、《老子》、《尚书》、《论语》、《孟子》中也包含有若干战略的观念。中华文化的战略思考依据于“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整体和谐观念,其内容极为丰富,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可以说就是:和平、统一、防御;知兵非好战。表现为文字创造上的“止戈为武”;道德观念上的“和为贵”、“仇必和而解”;政治上的“兼爱”、“非攻”、“以战止战”;军事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等。这样的战略思考直接缔造了绵延几千年的泱泱帝国统治体系,在其若干鼎盛时期,即使建立起庞大的朝贡藩属体系,也是一种大同社会的安排。
相反,来自西方的战略思考却是咄咄逼人的扩张意识。
普鲁士文化既孕育出沙恩霍斯特和克劳塞维茨等军事战略家,但同时它也产生了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一帮战争狂人,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俄罗斯的战略传统根源于彼得大帝的思考和行动。俄罗斯的扩张在彼得一世(1672—1725)之前就开始了,但到彼得一世时期,不仅形成了一套与其他欧洲列强争霸世界的长远扩张计划,而且加紧付诸实施,扩张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一个高峰。以彼得一世为起点,俄国的政策从原来的局部性扩张转向了世界性扩张,而且主导了200年来俄国的战略思维。所以,马克思指出:“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人”。
美国人的战略思考开始于300多年前,乘坐“五月花”号轮船第一批在北美上岸的美国先驱者,他们在冒险中形成了开拓精神和追求自由的理想;另一方面,他们的后继者又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压迫甚至灭绝政策和蓄奴贩奴的罪恶勾当。美国人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通过几次战争大大扩展版图,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把自己的利益和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经历,从而使他们充满自信和自负,富于创造性、开拓性,但同时也富于进攻性、随意性,逐渐形成了美国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作为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球政治文化潮流的创造者”自居,试图把一个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世界用美国的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英国在军事上统一了国家,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之后,倚仗工业革命的实力,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军国主义带来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而经济大国追求政治大国的企图也给世界制造出了不少麻烦。
新世纪,中国将要努力在全球建构一个“和谐世界”。
世界格局在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战略思考中改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