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崛起”的对外方略后很快就转换成另外的说法“和平发展”,原因在于“崛起”的提法在国际上引起了意义沟通的困难和理解的不顺畅。所以,基于对外交战略总体反思的基础上,又制定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新战略。
“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当下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周边国家、世界大国急于想知道的答案,中国的回答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一郑重回答和庄严承诺。
和谐世界是在政治上平等民主、经济上互利合作、文化上交流共进,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2005年4月22日,亚非峰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幕。
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致力于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同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推动共享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促进世界普遍繁荣;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倡导世界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致力于同各国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
2007年9月30日,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6国代表团团长在媒体见面会上一起握手。(新华社记者李明放摄)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的十七大报告中宣布:中国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和谐世界”与“和平崛起”在理念上一脉相承,但前者在三个层面上发展了后者:
其一,从关注中国到关注世界。“和谐世界”强调世界为自在的主体,作为个体的中国是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赵汀阳在《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我们所处的世界仍然是非世界。“和谐世界”就是要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谐的、自在的存在。从“和平崛起”到“和谐世界”,也就是从表达中国到表达世界。
2005年9月14~16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1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度了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其二,从为世界所表达到表达世界。长期以来,中国是为世界所表达的,而世界主要是由西方来表达的,因而世界的不和谐带有浓重的西方烙印。西方文化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和平层次;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将状态——和平,上升到理念——和谐。
其三,从过程(崛起)到结果(和谐)。尽管“和平崛起”也考虑到崛起的结果,但主要是就崛起这一动态过程而言的。“和谐世界”则从当前世界状况出发,关注世界的演绎目标和发展的终极状态。用康德式的哲学话语来说,就是从反思世界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上升至探询世界的目的性。
再看“和谐世界”的普世性。“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三层面;“和谐世界”,则包括秩序和谐、力量和谐、价值和谐三重内涵:秩序层面关注地区与地区间的关系,侧重两项原则:一是稳定,二是和平。和平的关键是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带来和平”,即为国际制度和平论。但南北差距、地区保护主义等不和谐因素,却是在国际制度的环境中产生的,因而制度可能带来和平,却不会确保稳定。要平稳兼顾,就要超越制度和平论,倡导整体世界观。力量层面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西方关于力量与稳定关系的代表性言论,是均势稳定论。而“均势”的盲点在于,只着眼大国的和平,不考虑小国的安全。因此,在大国和平的今天,世界仍不安宁。而超越“均势”,就意味着兼顾所有国家的利益、倡导国家间的对话合作。价值层面关注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褊狭的“民主和平论”已经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太多创伤。走出这样的迷思,首先得承认事实,即文明的多样性;其次要“同意”和而不同,也就是价值和谐。一句话,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创造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又是和谐世界的有力保障。
无论是“和平崛起”还是“和谐世界”的提出,无不体现着中国坚持和平与发展的理念。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追求和平、共赢的中国正以全新的理念——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履行着自己的大国责任。
“和谐世界”是什么样的呢?给全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胡锦涛用八个字来描述和谐世界的美好图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和谐世界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其中:
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正如人虽有种族、肤色、语言、信仰的不同,但都生而平等一样,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各国平等相待,尊重彼此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的内部事务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事务应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说了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应得到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也应得到维护。
各国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当今世界,虽然总体和平,但局部冲突和战争仍此起彼伏。进入新世纪,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紧张局势不仅没有缓和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战争和冲突不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各国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地区冲突,才能有效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加强合作,才能成功应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传染病、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
各国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还有8.5亿人在饿肚子,每天有1.8万名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全球最富裕的500人的收入,超过了最贫穷的4.16亿人收入的总和;世界最富有的瑞士人均财富是最穷国家埃塞俄比亚的330倍……这样的世界怎能和谐?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减少和消除贫困,世界各国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实现。
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鲜明特征。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多种宗教。正如一个音符无法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一样,只有各种文明既竞相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又加强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地球家园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会更加争奇斗艳、姹紫嫣红。
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国长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总结和发展。它传承与深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了中国一贯主张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融合了中国积极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概括了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互利、共赢、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和尊重多样性、相互包容的新文明观。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尽己所能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与发展事业。在睦邻外交中,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国领导人根据形势发展和中国外交实践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和平外交政策内涵。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成为中国处理同一些周边国家领土纠纷的指导思想。在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上,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成功地指导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而他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成为今天和谐世界理论的支柱。
冷战结束后,人类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规则的制定,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发展。中国相继提出了新安全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这些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和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陆续提出了人本外交、新发展观、新文明观,为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和谐世界理念是新内涵的集中表达与浓缩,其核心思想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各国“和谐共处”。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理念新突破,它高度概括了中国外交的理想追求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和谐世界理念根源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与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是中国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中国外交的根基是独立自主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一根基,同时又在此根基上有所发展。和谐世界要求各个国家、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仅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还进一步发展为和谐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一些新的内涵。换句话说,增加了各类国家和各种力量之间积极互动的新要素。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从中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发展看,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体系。中共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涵盖了中国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以及新环境观,尽管还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世界观。基于此,中国全面启动了中国建设软实力的进程。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仅需要硬实力,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软实力。中国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要下气力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一个下力气来发掘中国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和谐世界理念提出之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的影响力、感召力在不断扩展。
如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首先,从中国自身的走向而言,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的前提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各个大国都能坚持和平发展,否则和谐世界实现不了。中国是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和平发展,既是中国对外宣示要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将成为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其他大国而言,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宣示显然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中国对自身发展与世界和平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述为,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几十年来的丰富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其次,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要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然途径,也是和谐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必然形态。西方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诠释。这里所说的永恒利益,显然是指一个国家的利益,而且很有可能是建立在损害别的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的一己之利。这句话也描绘了迄今为止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常态。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通过执政党的政治报告公开地向世界承诺愿意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中国不仅这么说了,而且也这么做了。改革开放就是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开端,也为实施互利共赢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就是从开放国门和吸引外资开始的,所以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中国就开始接受并逐步实践互利共赢的理念。开放式的发展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模式同时使中国获得了加速度的发展,减少了复兴进程中的阻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是世界上最有资格来谈互利共赢的国家。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中国要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也就是说,互利共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利益共享,还应该照顾和支持那些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就将互利共赢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互利共赢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互利共赢思想在具体实践中已超出了经济范畴,体现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交往当中。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在外交上不断强调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要使中国的政策主张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起来。这些都体现了互利共赢的思想。回过头看,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实现与世界共同发展,与各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原因所在,并为中国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许有人会问,互利共赢是不是会损害中国自己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证明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一开始就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使中国能够更根本、更长久、更辩证、从而更可持续地维护和拓展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最后,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周边地区是与中国的利益交融最深的地区,也是中国可以更多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地区。和谐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国所在亚洲地区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充满多样性,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大小强弱都不一样。所以在周边构建一个和谐地区,首先要追求一个“和”,就是中国与这个地区的国家共同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还要尊重本地区各国的“不同”,形成“和而不同”,最终构成一幅在尊重多样性前提下,各国共同致力于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和谐图景。
中国要看到,和谐世界目前更多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念。实现这个理念,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同时中国也应该看到和谐世界理念的现实意义,这就是中国可以举起这面旗帜,更加有信心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有说服力地宣传解释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的外交活动。这个理念为中国确立了一个奋斗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中国要逐步把握和发掘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外交工作当中不断地加以实践,不断地加以完善,不断地加以发展,从而使中国不断地接近这个崇高目标。
总之,和谐世界的提法是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最终理应形成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核,使其既富有时代特征,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