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45

第145章 蒲殿俊

蒲殿俊(1875—1934),字伯英,一字沚庵,号雪园。四川广安人。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十余岁时学业已初有所成,才思敏捷,文采飞扬。18岁时应童子试,获第一;22岁时又登丁酉科拔贡,已是辞章书法,名噪省内;1899年,开始在家乡进行革新文化教育的尝试。1904年,被官费选送日本留学。1908年归国,在京任法部主事兼宪政编查馆行走。1909年,清廷令各省成立咨议局,蒲殿俊“为川人推崇,省城各方纷纷函电邀其返川”。8月,创办四川咨议局的机关报《蜀报》,自任报社社长,在四川输入新思想、新知识。1909年,当选四川省咨议局议长。

1910年,蒲殿俊与罗纶等人在四川成立了保路同志会,被推为会长,号召群众起来“破约争路”。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组成,蒲殿俊出任都督,宣布四川独立。民国初年,蒲殿俊任众议院议员,一度热心政党政治。

1916年,为了进一步施展政治抱负,在反袁斗争中威望空前提高的梁启超、汤化龙和蒲殿俊在北京创办了《晨钟报》,蒲殿俊任总编辑,邀请李大钊主持编辑工作,担任编辑主任。李大钊负责每天报纸编排发稿,确定报纸风格,地位在评论员和记者之上、蒲殿俊之下。22天后,李大钊辞去《晨钟报》职务。有文章论说是与蒲殿俊关系的问题,从后期李大钊与《晨报》的关系看,难以立论。

1918年9月,《晨钟报》因刊载段祺瑞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北洋政府封闭。同年12月,《晨钟报》改名《晨报》继续出版。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改组《晨报》副刊,增设“自由论坛”、“译丛”两栏,约请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鲁迅、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冰心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撰稿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文化,宣传新思想,使《晨报》面目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园地。与此同时,蒲殿俊又独办《实话报》,全登白话文稿。这一时期,他以“止水”和“蒲伯英”的笔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鼓吹言论自由、宣传妇女解放、提倡白话文和大众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蒲殿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最大贡献是从事传统旧戏向现代戏剧的改革。1921年5月,他与陈大悲、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人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专论戏剧的杂志《戏剧》月刊。蒲殿俊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署名文章。创作现代话剧《道义之交》和《阔人的孝道》,对封建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孝诸道进行了无情的鞭挞。1922年冬,蒲殿俊集资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职业戏剧学校——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1927年,蒲殿俊因母亲年事已高,畏北地苦寒,日思归乡,故辞去北京文化界的一切事务奉其母回四川广安故里隐居。四川军阀和蒋介石欲利用蒲殿俊的声望,一再以重金拉他出来做事,他愤于民国政治的日益黑暗,或躲或拒,宁靠卖文字为生亦不愿与之为伍。为躲避地方军阀的纠缠,1934年10月,蒲殿俊再次举家迁往北京。不料刚到北京就一病不起,同年10月29日,病逝于北京首善医院。

§§第十三章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