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7851300000166

第166章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谱名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幼名帝象,后化名为中山樵,嗣号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建国元勋,1940年被国民政府奉为国父。

1878年,孙中山少年时受长兄的接济赴夏威夷。1892年7月,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之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多项改革建议,遭拒绝后于11月赴檀香山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次年孙中山密谋在广州发动起义未遂后被迫流亡海外。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再组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了《民报》,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此后在国内组织发动多次起义均告失败。经历了十次失败之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终于获得成功,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

然而在南方各省纷纷宣布效忠中华民国的同时,北方的省份却还未脱离清政府,孙中山的政府事实上没有实权。孙中山与其他革命党人不得不屈服于北方大军阀袁世凯,于2月13日提出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孙中山遂筹划起兵伐袁,旋即失败。孙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回国并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被迫去职。1919年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到广州,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退居上海。

1923年,孙中山回到广州。同年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重组中国国民党。次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1月应邀北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奉安于南京中山陵。

据宋庆龄回忆,孙中山同李大钊的最早交往发生在1919年。她说:“早在1919年,他(指孙中山)就同李大钊等人有了接触,他看到人们孜孜不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著作,感到非常高兴。”可惜她没有对此提供具体的证据。从孙中山在五四前后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来看,他和李大钊在1919年有过接触是存在可能的。五四前后,他的最亲密的助手朱执信热衷于研究马克思、列宁,善意地介绍苏俄,从这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孙中山对人们研究马克思、列宁感到高兴之事确属事实。在五四运动期间,孙中山爱看《每周评论》,且有营救陈独秀和胡适的举措。之后又派戴季陶、沈玄庐创办《建设》和《星期评论》,以共同致力于新文化运动,而戴、沈等人皆与李大钊相熟识。上述这一切都说明在1919年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巨子、热情介绍苏俄、宣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李大钊不会感到陌生,且有可能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即使有过,恐怕也不会多,更不会很正式。直到1922年8月以前,李大钊在文章中似乎都未曾提到孙中山的名字。1921年夏,当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希望见到孙中山与其商谈合作事宜时,李大钊不是直接给孙中山写介绍信,而是请求蔡元培帮忙予以介绍。这也说明,在此之前,孙李之间并没有正式的交往。

1922年8月在上海的孙李会谈,是组织委派李大钊去的,马林带来共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李大钊在此间曾给胡适写信说:“中山抵沪后,态度极冷静,愿结束护法主张,收军权于中央,发展县自治,以打破分省割据之局。洛阳对此,可表示一致。中山命议员即日返京。昨与溥泉、仲甫商结合‘民主的联合战线’(Democratic front),与反动派决裂……《努力》(指《努力周报》,1922年5月7日在北京创刊,胡适主编。)对中山的态度,似宜赞助之。”可见,李大钊在西湖会议前持联合孙中山的态度。

孙中山热情地接待李大钊。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大约在四五年前,其时孙中山先生因陈炯明之叛变,避居上海。钊曾亲赴上海与孙先生晤面,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曾忆有一次孙先生与我畅论其建国方略,亘数时间,即由先生亲自主盟,介绍我入国民党。是为钊献身于中国国民党之始。”在《自述》的初稿中,“亘数时间”一句之后,尚有“先生与我等畅谈不倦,几乎忘食”之语。由此可见,孙中山与李大钊二人谈话投机、情志相契的程度。从这时开始,孙中山与李大钊过从甚密,建立起真挚的革命情谊。与此同时,他们还对各自党内的不同意见,进行说服教育工作,以维护和推动国共合作的事业向前发展。

1923年初,由李大钊牵线,孙中山与越飞会谈,并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四、五月间,李大钊发表《普遍全国的国民党》和《实际改造的中心势力》,为国民党改组和国共合作制造舆论。1923年夏,孙中山邀请李大钊赴广东,共商广东革命政府外交政策的有关问题。年底,又同他一起研究国民党“一大”的筹备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会前,孙中山亲自指派李大钊作为北京地区特别代表出席。会议期间指定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五名成员之一,专门作有关国共合作问题的报告,使得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共同努力的国共合作真正建立。

国民党“一大”以后,李大钊还被任命为九个政治委员会委员之一,享有很高的地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临终前,李大钊参与了遗嘱的草定工作。

从1922年8月至孙中山逝世,孙、李之间始终互相敬重,精诚相交,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事业的形成和发展。宋庆龄在回忆孙中山对李大钊的情谊时曾写道:“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在同共产党进行合作以后,李大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一回到华北以后,就担负了国共两党在那个地区的领导任务。孙中山在见到这样的客人会常常说:他认为这些人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他知道,在斗争中他能依靠他们的明确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

李大钊对孙中山的敬重和亲情,则更有过之。他在1924年所写的《人种问题》一文中,称孙中山为“我们革命的先锋”;在《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一文中,又尊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的老祖”,并动情地介绍了苏俄人民对孙中山流露出来的“诚敬的钦感”。

孙中山逝世后,李大钊怀着悲痛的心情参与组织了他的追悼会,并送了一幅长长的挽联:

“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第十六章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