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笙(1897—2004),原名陈枢。江苏无锡东门城头弄人。父陈浚,前清生员,曾参加辛亥革命。陈枢幼年就读于无锡东林小学,后随父母到长沙,入爱国人士创办的明德中学,受同盟会会员、南社诗人、历史教师傅荣湘的思想影响很深。1915年,为帮他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母亲变卖首饰送他去美国深造。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又赴德国学习,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24年秋,陈翰笙应蔡元培校长之邀,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欧美通史和史学史,后又在法学系讲授美国宪法史。当时他27岁,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他积极参加北京学生声援运动,上街游行,并与高仁山一起向李大钊提出参加中国共 产 党的要求。李大钊告诉他们:“现在是国共合作时期,还是先参加国民党好。”于是,经李大钊和于树德介绍,加入国民党。1926年3月18日,北京爆发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卖国行为的革命运动,李大钊领导了这次斗争。陈翰笙和夫人顾淑型带领学生参加了示威游行,受到反动政府军警的镇压,发生震惊中外的大惨案,陈翰笙夫妇幸免于难。他根据现场看到的情况,撰写了《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惨案次日,段褀瑞发出逮捕李大钊的通缉令,李大钊和国共两党在北京的领导成员躲进东交民巷的苏联驻华使馆,陈翰笙仍经常与李大钊保持联系,并经李大钊介绍,认识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文化参赞加托诺维奇,以及俄专教师格里涅维基。受他们的影响和启发,研读《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了解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发展情况。李大钊还介绍他参加第三国际的工作,并为第三国际在柏林出版的《国际通讯》撰写英文通讯稿。
1926年冬,北伐军打到长江,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陈友仁,电邀陈翰笙、王世杰、周鲠生前往武汉任外交部顾问,协助政府办理收回武汉、九江英租界事宜。不久,应李大钊电召回到北京。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李大钊被害,陈翰笙处境危险,遂偕同刚由莫斯科学习回国的夫人秘密离开北京,经由日本去苏联。抵达莫斯科后,在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刚成立的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任研究员。
1928年陈翰笙回国,翌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学组主任,从1929到1934年,陈翰笙的足迹穿越大半个中国。通过艰苦、周密而又广泛的农村调查,陈翰笙认为:中国社会纯粹的封建社会已成为过去,纯粹的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是正在转变时期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土地所有者和商品资本及高利贷资本三者均以农民为共同的剥削对象。由此,他得出了“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进行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村问题唯一正确道路的结论,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特别是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陈翰笙受到周恩来总理电邀于1950年1月回国。因他的学术成就和渊博学问,被称为“我党的马克思主义大学问家”。陈翰笙毕生与教育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任教,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如薛暮桥、孙冶方、秦柳方、薛葆鼎等人,因而荣膺“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导师”之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