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1871—1920),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人。毛泽东前妻杨开慧之父。著名伦理学家、教育家。早年就读于岳麓书院,研习宋明理学。戊戌变法时,参加南学会,并在《湘报》撰文宣传振兴农工之学。1903年春至1913年春,先后在日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及英国爱伯汀大学留学,并赴德国考察。对西方教育、哲学和伦理学之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均有深入研究。归国后,相继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立高等工业学校,讲授伦理学和教育学,并积极参加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欲栽大木拄长天”。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人称“板仓先生”。
1917年,章士钊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便向蔡元培推荐杨昌济到北京大学出任伦理学教授。蔡元培当即以校长名义,给杨昌济寄去聘书。于是,杨昌济于1918年春由长沙来到北大任教。同年6月,杨昌济把家眷也接往北京,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十五号安家。他和妻子向振熙、儿子杨开智、女儿杨开慧住在一起。
在京期间,杨昌济力助新民学会成员赴法勤工俭学。当时,湖南的一批学生要到欧洲勤工俭学,毛泽东支持他们出国,但他自己并不想去欧洲。他和这些学生一起来到北京。在北京的开销太大了。他不得不寻求一份工作。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杨昌济找到了主任李大钊:“李先生,我有一位学生从湖南来。此生资质俊秀,为人勤奋。不知李先生能否为他在图书馆里安排差使?”
“好,好,你请他来。”李大钊一口应承。翌日,杨昌济便领着毛泽东去见李大钊。李大钊带着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红楼一层西头第31号的第二阅览室,让他当助理员。“你的每天的工作是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的姓名,管理十五种中外报纸,月薪八元。”李大钊对毛泽东说道。过了好多年,当毛泽东跟斯诺谈及这段经历时,道:“李大钊给了我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工资不低,每月有八块钱。”
五四运动期间,杨昌济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先生在北京病逝。临终之时,给自己的好朋友、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的章士钊写信,力荐毛泽东与蔡和森。信中写道:“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吾郑重语君,毛蔡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杨昌济为国举贤,不遗余力,不愧为毛泽东的恩师。
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师”、“一个道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