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1882—1947),原名溥,参加民主革命后改名为“继”,取“恒久之义”,并将字“博泉”易为“溥泉”。直隶(河北)沧县人。1899年留学日本,与章太炎、章士钊、邹容结为异姓兄弟,曾任《苏报》参议,与章士钊创办《国民日报》,后与黄兴创立华兴会。1905年8月,张继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担任第一任编辑人与发行人。1908年赴法国。1911年回国,任同盟会本部交际部主任兼河北支部长、国民党参议员、国会第一届参议院议长。1916年,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驻日代表。1921年,任国民党广州特设办事处干事长,中国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北京支部部长。
张继与李大钊交往密切。1916年,时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驻日代表的张继,曾经两次出席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召开的大会,并在大会上讲话,在中国留日学生的反袁斗争中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李大钊从民国初年的拥袁到投入反袁斗争,是与张继的思想影响分不开的,从此也使中华革命党人张继与时任留日学生总会机关刊物《民彝》编辑主任的李大钊成为挚友,并且决定一同回国投入反袁斗争。《白坚武日记》对此记载,李大钊在日本已经与张继相熟,1916年5月与之一同回国,8月到北京后,又去访问张继数次。
张继曾经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积极倡导者。1922年8月,在西湖会议上成功说服中共中央之后,马林相继与张继和孙中山等再度讨论。在孙中山委托张继等与在沪各负责人商议,并通电国民党相关支部后,国共两党终于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问题达成协议。9月初,经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后正式加入国民党。10月,张继与李大钊、王法勤一起作为孙中山的代表与吴佩孚会谈。11月5日,张继携孙中山亲笔信函从上海到北京会晤越飞,商讨联俄容共问题。1923年10月,张继、李大钊等5人,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委员。张继后来说过:“容共政策,我也要负一点责任,因为第一个人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李大钊就是我介绍入党的。”
后来,张继又是参加国民党右派分裂活动的积极分子。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一大”中央监察委员。6月19日,与谢持、邓泽如等联名向孙中山及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案”,受到孙中山斥责。1925年11月,积极参与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活动。
其后,合作还在继续。1926年6月25日,国民党政治会议派李石曾、张继、李大钊、柏文蔚、易培基与国民军接洽。李大钊在3月底将国共两党的党部机关迁入苏联大使馆西院的旧俄兵营内,因为“三·一八”惨案的当天夜里,段祺瑞亲自出席内阁会议,决议发出逮捕李大钊等人的通缉令。“在国民军的盛世,张溥泉(继),于右任,徐季龙(谦)诸要人,便是这小客厅的老客。书室中四面都放着书架,满室都堆着俄文书报,中文文件,李老头儿整天都在书城里面踱着方步。”
没过多久,徐谦、顾孟余、陈友仁、丁惟汾等国民党领导人相继离京南下。“先是十五年(1926年)春国民军退出京津,北京重归军阀政府统治,反动恶势日盛,革命大受摧残,青年学生、大学教授,因‘赤化’‘共产’嫌疑而被捕杀者,日必数起,京尘险恶,人人自危。当横暴未到来之前,人心浮动,变故时生,国民党的要人(如李石曾、顾孟余、张继等)、左倾教授学者(如鲁迅、周作人、陈启修等)知大难之到来,都跑去一空。”国共两党的领导责任都落在李大钊身上。就是在这样的白色恐怖条件下,李大钊还在1927年1月24日送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一份报告书,附有李大钊致柏文蔚、王法勤、徐谦、顾孟余四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一封信。
“李大钊被害后……国民党要人,如蔡元培、于右任、张溥泉、顾盂余等也大家同声哀悼,北大学生亦感念之至”。李大钊一度是国民党北京政治分会的负责人。1928年11月,张继任北京政治分会负责人。
1928年后,张继历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司法院副院长、北平政治分会主席、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史馆馆长等职。1947年,苏州名画家吴湖帆请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诗碑,现代张继写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一时成为佳话,碑成后与俞樾诗碑并列寺中。写诗后第二天,1947年12月15日,张继在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