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霁云(1896—1941),又名葛吴。甘肃天水人。由于他学习刻苦,加上天资聪颖,在天水亦渭小学上学时,成绩优异,未毕业就考入省立第三中学。16岁迫于生计,辍学到天水县邮政局当译电员。18岁随当地名儒任文卿先生继续学业,偏爱历史,亦喜作诗。
1919年下半年,考入北京汇文大学外语系。这所教会学校的“洋味”深深刺痛了他的自尊心,他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奴化和掠夺,进校两月,毅然决定离校去兰州。1920年秋,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北京分校学习铁路管理。
五四运动期间,葛霁云认识了李大钊。在李大钊领导下钻研马克思主义,接受革命思想,自觉投身于五四运动。斗争实践使他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旧制度,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出路。中国共 产 党成立后不久,葛霁云便加入了中国共 产 党。
葛霁云投身革命后,注意团结爱国青年。1925年春,召集在京天水同学20多人成立了“天水学会”,创办了《新时代》季刊,任主编。3月,孙中山逝世,葛霁云在《新时代》第一期上发表了《悼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颂扬了孙中山的革命功绩和他“唤起民众”,实行“新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
葛霁云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终于被迫离开学校,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与南汉宸在天津、北京、上海、河南一带,传播“十月革命”的火种,为在各地建立党组织积极工作。1924年10月,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以后,李大钊和党的北方组织对冯玉祥采取积极争取的政策,并派共 产 党员到冯玉祥国民军中开展党的工作。因葛霁云与邓宝珊是同乡关系,又比较熟识,于1925年春,被派往国民军2军7师邓宝珊部工作,公开职务为秘书长,其任务是做好邓宝珊的思想转化工作并开展党的活动。同年夏,邓宝珊接受共 产 党人建议,在驻地河南陕州办起了军官讲习所,葛霁云利用这个机会和场所向国民军官兵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道理。
1926年9月,国民军在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改称“国民联军”,冯玉祥任总司令。联军采纳了李大钊的建议,策应北伐,挥师入陕。此时,驻陕西乾县的邓宝珊,被任命为国民联军援陕副总指挥,葛霁云为邓的秘书长。在乾县,邓宝珊办起了军官教导队,团长黄展云兼任队长,聘请邓小平为政治教官。
1927年1月,“国民联军”驻陕总部在西安成立,于右任任总司令,邓宝珊任副总司令,葛霁云担任民政厅副厅长。他利用这个公开身份,为党组织提供经费、掩护党内同志,做了大量工作。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6月,刘伯承因四川顺泸起义失败,秘密来到西安。邓宝珊闻讯,委托葛霁云送去银洋600元,并开具路条,帮助刘伯承摆脱困境。1928年,葛霁云随邓宝珊在上海,邓小平准备经上海去海外,葛霁云为他筹集200元路费。
1932年1月,全国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不得不装出一副“共赴国难”的姿态,同意邓宝珊回甘肃,但提出:“不能带葛霁云,他是赤色分子”。1934年7月,葛霁云赴莫斯科学习。1936年至1939年,葛霁云在第三国际参谋本部工作,被派往西班牙支持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葛霁云回国后,1941年在新疆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