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孟余(1888—1972),原名兆雄,又名兆熊,别字梦余、孟余。浙江上虞人,生于直隶宛平(今属北京市)。幼读经史,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专修德语和德国文学。1906年公费留学德国,先后入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攻读经济学。1910年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后再赴法国留学。1916年起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政治经济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任庚子赔款委员会委员。
顾孟余博学多才,颇受北大师生爱戴。他在北大期间曾主持为美国哲学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授博士学位。在典礼发表演讲词时,顾孟余先讲一遍中文,再讲一遍英文,接着又讲一遍法文和德文。其措辞、发音,隽雅、准确,听者无不钦佩。所以每逢顾老师上课,都是座无虚席,一定要安排在北河沿北大第三院的大教室才容纳得下。来听讲的,除本系选课学生外,其他系的学生都有,甚至还有许多校外人士也来旁听。当时主持北大的蔡元培,积极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思想,使北大一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教务长的顾孟余,参与运筹帷幄,功不可没。
此间,顾还积极为《新青年》撰稿。李大钊以《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首篇文章,编辑《新青年》杂志一期“马克思主义专号”时,就收有顾孟余的文章《马克思学说》。1924年,顾孟余参加了与国民党有联系的“中山主义实践社”,以后在李大钊等人主持下的国民党北方区委工作,任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筹备主任。李在给孙中山荐贤名单中,顾孟余名列榜首。1925年,顾应广州国民政府之邀,先后出任广东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校长。翌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3月18日,激于义愤的北京学生和市民数千人集合于天安门开了个“国民大会”,声言反抗“八国通牒”。要求把八国公使赶出中国,并撕毁《辛丑条约》。大会由徐谦、顾孟余、李大钊等公开或暗中主持。一时群情激昂,示威队伍呼啸冲向位于铁狮子胡同的执政府。这时执政府的卫兵慌了手脚,卫队长下令开枪。牺牲的学生和市民达47人,伤者150余人。是为民国史上前所未有的政府屠杀徒手学生和平民的“三·一八”惨案。军阀当局下令通缉徐谦、顾孟余、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等人。李大钊、徐谦等避入俄国使馆,顾孟余南撤。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广州国民政府随迁,顾孟余地位日显,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要职于一身。曾经以电报形式向李大钊通报关于北伐军进展的情报。当时,蒋介石与通晓德文的苏联顾问鲍罗廷的重要谈话均由顾孟余翻译。鲍氏离华返苏后,丹麦驻苏大使一次与鲍对话,问鲍在中国多年,有哪些政治人物值得推崇?鲍答:第一是顾孟余。
顾孟余本为汪精卫改组派的首领之一,同汪精卫有很深的历史关系,他和陈公博长期以来为汪的左右手。1938年,他在香港极力反对汪发表投敌声明,并随后即离开香港回重庆,比之陈公博虽不同意汪与日谋和,却仍随汪离开抗日阵营,后来终于落水当了大汉奸,实相迥异。
顾孟余是在清末就提出中国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学者,对中国铁路建设也有贡献,曾担任铁道部长、交通部长等职。顾孟余一生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顾孟余故居在北京黑芝麻胡同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