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7852600000110

第110章 培养好习惯要讲究方法

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少年儿童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是人生的春天。让我们每一个富有爱心的父母与教师,抢在春天播种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培养好习惯也不例外。

(1)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周先生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A.真正懂得重要性;

B.找出可行性分析;

C.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D.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E.每天前进一点;

F.借东风;

G.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的名言,即“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我想,周先生的分析很有见地。不过,我认为,培养习惯的第一个月说“重要”是不够的,应当说是决定性的,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我敬佩周先生,因为他不光在说,更在做,在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毅力惊人。

那一天,他在我的办公室里,为了说明持之以恒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新习惯和新能力,他当场作了一个表演。

已经56岁的周先生站正后,低头把腰慢慢弯下,膝盖绷直。他先是手指尖触地,后掌根触地,继而又全掌稳稳着地。紧接着,又双腿左右叉开,叉成大八字型,两手抓住脚后根,慢慢弯腰,头顶渐渐向地面接近,最后,头顶竟触到了地面!

我惊呆了!我比周先生小很多,手指尖够不着地面,头顶更遥不可及。可腰髋关节炎严重的周先生怎么做到了呢?

原来,2001年春节回上海时,他快60岁的四姐表演给周先生看后,他开始练,每天练。顺其自然,至8月1日终于成功。

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凡事认真,真坚持去做,一个月下降一厘米难不难?不难;第二个月再下降一厘米难不难?不难。难的是什么?是坚持。

我想,这就是习惯,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2)习惯养成的方法和步骤。

心理学家们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小学生心理学》一书中,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林教授提出在小学阶段应具体抓好习惯养成的几个环节:一是制定行为规范;二是适合年龄特征;三是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四是善于客观地评估;五是逐步培养良好的班风。

在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认为:“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应注意:一是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环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二是提供良好的榜样;三是在有意练习时要明确练习的意义、目的与阶段要求,不间断地坚持下去;四是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加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不要轻易地说“不可救药”等泄气话。运用各种具体方法,如活动替代法、铭记警句、利用人为动作延缓坏习惯的出现及合理奖惩等方法来巩固好习惯抑制坏习惯。

那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到底有哪些基本的环节和方法呢?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

A.认识习惯的重要。

B.与孩子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C.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D.持之以恒地练习。

E.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F.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也是必须的。

(3)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我发现高寿岩女士创造了一个好经验,特约她做详细介绍。高女士是北师大毕业的心理学硕士,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成功地指导亲戚家的一个孩子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案例:梓豪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拖拉拉。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三小时以上。母亲很伤脑筋。梓豪的外公是教师,暑假的时候给梓豪补课,他发现梓豪的反应很快,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完成功课。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梓豪写作业。可是梓豪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母亲一离开房间,梓豪立刻我行我素。再者,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进。

分析:梓豪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时不起来走动实在不容易。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消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的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儿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嫉恶如仇,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境时,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方案:

A.在高女士的指导下,母亲与梓豪约法三章,如果梓豪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三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六点钟的动画片(因为六点钟的动画片对梓豪非常有吸引力,是梓豪每天的必修项目)。结果第一星期有三天达到标准,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B.等梓豪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三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二次、一次。就这样,三个月以后。梓豪终于改掉了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高女士认为,区别强化的理论依据是斯金纳的白鼠实验。斯金纳设计了一个类似箱子的装置,在箱子旁边有个杆子。箱内的白鼠如果压下了这杆子,一颗食物就会落入离杆子不远的食物盒内。一只饿鼠在斯金纳的箱内停了许久,仍然没有任何压杆反应的迹象。这时,为了让白鼠有动作,而学会压杆的行动,斯金纳把所期待的行为分为若干个阶段,使白鼠逐步达到各阶段所设定的标准。假如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许许多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的,只有当它的头朝向杆子时,才能符合斯金纳的期望,立即就有颗食物落入食物盒内,这种奖励会强化白鼠向杆子的反应动作,而其他动作相对逐渐减少。下一步要奖励的反应是白鼠更接近杆子,再其次就是碰撞到杆子。就这样逐渐地最后只有压杆的行为,才会获得食物的奖励。

上面的实验就是行为塑造的实验,可以塑造所期望的行为。如果从反面来看这项实验,又引导出另外一个策略――区别强化。这只白鼠在箱子里活动,开始时,许多许多的动作都不是斯金纳所期望,但只要头朝向杠杆时就可以获得奖励。经过数次后,头朝向杠杆这种行为逐渐增多,其他错误行为慢慢减少。其次降低奖励的范围,要白鼠朝向并移动杠杆,最终出现压杆的行为。

同样,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这种策略就是区别强化。

根据这一策略,可以容忍不良行为在某一限度内的次数,如五次,如果不良行为在一定限度内能减少到五次,就予以肯定,以求改进。然后再逐步降低标准,三次、二次……逐渐就可以达到目标了。

高女士认为应用区别强化方法要注意三点:

选择适宜的标准。

运用区别强化首先要选择适合我们所要减少的行为标准,才能显出最佳效果。例如,对于写作业,每小时有一次走动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标准定成零次。如果我们不希望儿童的某种行为存在,必须完全消除,例如骂人,那么就采用零次区别强化。

强化物要专一。

对于不良行为的辅导,强化的来源最好只有一处。否则就没有效果。例如,梓豪的强化物是对他非常重要的晚上六点钟的动画片。假设梓豪在晚上九点可以看到同样的动画片,那么六点钟的动画片就没有强化作用,改善行为的动力就没有了。还有一点,强化物必须是儿童非常喜欢、强烈需要得到的东西,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效果就差远了。

耐心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区别强化所要改善的行为次数出现较多,已经成为习惯,因此需要采用渐进方式,逐步要求儿童递减不良行为的次数。这需要坚持和耐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能希望这些坏习惯在一夜之间踪影皆无。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看见儿童的进步,才能坚持到底,有所收获。

高女士的经验是珍贵的。我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一个基本方法即“加减法”。通俗一点说,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或一个多月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和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尊重规律,讲究方法,怎样才能做到呢?提出下列建议:

持之以恒地练习。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前三天,重在坚持一个月。过了这个时期,继续坚持就相对容易和自觉了。习惯重在坚持。

习惯培养讲方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