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
人生在世,所处时间较长的地方有三处:家、学校、办公室或职场。如果说家是享受生活的“大本营”,学校则是人生能量的“聚集场”,而职场就是人生打拼的“主战场”。因此,商务人士进入职场后,是否具有良好、和谐的职场人际关系,对其人生的奋斗结局和生存质量都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此,职业生涯规划、求职与面试礼仪、办公室行为规范、如何与上司和同事和睦相处等都是进入职场前的必修课。本讲侧重介绍其中的相关礼仪常识。
引例
“胡彦落选”给人的启示
经过层层筛选,胡彦进入到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招聘对象选拔的复试阶段。公司主管人事的部长首先问了几个常见的问题,胡彦都井井有条地一一作了回答,面试官点头称赞。紧接着人事部长又问了几个关于薪酬福利方面的专业性问题,胡彦照样回答得干净利索。人事部长依然点头微笑。这时,公司主管人事的老总开口了:“请问,如果你这次被我公司录用,你能描述一下你自身五年后可能的情形吗?”
胡彦稍微思索了一下,非常镇定地回答:“五年后我一定会成为工作上得心应手、尽职尽责的非常称职的人力资源管理师。”
老总又问:“你有没有考虑过别的什么情形?”
胡彦回答说:“暂时还没有。”
这时,老总示意人事部长把简历还给胡彦,并坦诚地告诉他:“公司不希望用五年的时间来仅仅培养一名人力资源管理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你应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应当知道什么样的职位最适合你。”
老总的问题并非考察求职者的职业能力,而是在考察求职者的职业抱负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连自己在什么领域会有什么样的作为都模糊不清的人,其结果只能是一位平庸的人。从企业人才储备的需要来看,企业当然不希望储备这样的人。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人生的职业发展过程尽管千差万别,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大的阶段:
梦幻阶段。该阶段以幻想、兴趣为中心,对自己所向往的职业进行畅想和梦幻。飘浮和变幻莫测是年幼无知时期职业梦想的主要特征。
成长阶段。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步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前景、社会价值、就业机会等进行综合评估,开始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大方向,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等条件进行积累,并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确立阶段。对选定的职业进行各种尝试,变换工作,逐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并逐步明晰自身的职业定位,进而完善和修正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
成熟阶段。积累了较丰富的职业经验,工作中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职业状态相对稳定,职业打拼的成果不断显现,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衰退阶段。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或退出工作领域,基本处于发挥余热的状态。
在人生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如果你从小就有明确的梦想和目标,而且始终坚持去实现这一梦想,你就会尽早去为此作相关的准备和积累相关的条件,实现自身梦想的可能性就会极大地增加。职业生涯的前期过程也就会大大缩短,成熟阶段就会大大延长。如果把人生的这一历程比作一次出海航行,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就如同这次航行的计划安排,目的地是哪里、航行日程怎么安排、预期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险阻、注意事项有哪些、出发前该做足哪些准备工作等都预先有了计划和安排,心中有数,自然会应对自如。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就如同一叶孤舟在海上漂浮,何时遇险心中无数,漂到哪里算哪里,自然就不会有多大收获,即使有收获那也是仅凭运气而已。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只是协助个人按照自己的条件找一份工作,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为自己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有针对性的、是有限制条件的、是依附于一定的组织安排的,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性职业规划与安排。
二、职业定位与职业选择
社会职业多种多样,按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的共性特征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技术型:从事这类职业者大多愿意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往往对协调复杂人际关系的管理工作等不太感兴趣,偏向于个性和兴趣爱好的满足感。
创造型:从事这类职业者倾向于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如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公司和产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艺或技术成果等,偏向于一旦认定目标便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把成就感看得高于一切。
管理型:这类人往往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权力欲,善于协调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敢作敢为,且意志力比较强。
独立自由型:这类人不喜欢彼此依赖,偏好独来独往,不愿意受太多约束,有较强的自主能力或较突出的个人专长,故通常不愿意依附于某一组织来发展,更乐于独立从业。
安全依附型:这类人没有太多的追求,愿意尽职尽责,愿意服从别人的管理与指挥,最大的心愿也就是稳定与安全,故总希望寻求组织庇护。这种人往往偏向于平静和安宁,胆小怕事。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安全依附型”的职业选择。其实,人生的职业选择应当“内外兼顾”,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从职业选择者的“内因”看,侧重考虑三大因素:
自身的性格特征,如热情外向、羞怯内向、沉着冷静、火暴急躁、粗心、细腻等,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虽不能说每个人的性格会百分之百地适合或不适合某种职业要求,但选择职业时必须充分注意自己的性格是否与该职业的性格要求相吻合。
自身的兴趣与爱好。个人职业与兴趣、爱好吻合的话,那时工作就会成为一种快乐,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相反,如果个人职业与其兴趣、爱好相反,这时工作就成了极不情愿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厌烦。如果不能更换职业,就可能得过且过。这样就会出现“干一行怨一行”的结局。因此,尽管不太可能每份工作都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吻合,但工作内容或工作接触面至少应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方向基本吻合。
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基础。虽然能力是一种很难准确定义的东西,而且能力也是一种弹性很强的东西。但人的一般性能力,如记忆力、想象力、表达能力、模仿能力、观察能力、思维判断力等很大程度上具有先天性。不同职业对人的这种一般性能力的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律师、教师要求口头表达能力要强,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则要求想象力丰富。此外,要注意职业能力与某些特殊能力相吻合,如科学研究者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法官和律师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幼师和心理医生要有较强的亲和力等。如果你的一般能力或特殊能力与职业的能力要求不吻合,你一定干不好这类职业。因此,选择职业前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特征进行客观的评估。
从择业的“外因”条件看,应侧重考虑三大因素:
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待遇其实也跟产品市场价格一样,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前,汽车驾驶员是一个很令人向往的职业,可如今几乎成了一个最底层的职业。因此,现阶段的新兴职业、冷门职业说不定就是未来的热门职业。从这一角度看,观察职业的发展空间要有战略眼光,不要依据眼前的现实来考虑未来的状态。虽然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但一个没有发展空间的职业注定是干不出辉煌业绩的。因此,对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而言,选择职业比选择单位等重要得多。
职业竞争态势。一个职业如果已经很红火,待遇、福利等各方面都很好,则这个职业一定进入门槛、择业成本都会高,且竞争一定相当激烈。如果你非要去挤进这类职业,那就如同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去“买股票”,不仅可能赚不到钱,还极有可能被“套牢”。因为市场狂热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冷却”,所以,精明的择业者会轻松地选择那些竞争相对淡化的职业,因为这样的职业发展空间可能更大。
职业生存环境。职业生存环境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工作环境、社会需求环境、工作压力大小、劳动强度、薪酬待遇水平、社会地位等。有些职业门槛高,竞争相对缓和,而有些职业淘汰率极高,生存压力很大,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难以适应的。
由此可以看出,职业选择不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不能仅凭“一相情愿”,光想“随波逐流”,哪里热闹就往哪里挤,那是极其错误的择业观念。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要明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选择是双向的,不仅要自问“我想干什么”,也要自问“我能干什么”,还要考虑“社会需要我干什么”或“别人会让我干什么”。先要根据自身条件找准职业定位,再根据职业定位来选择就业,以免“有病乱投医”。故此,找准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有调查显示,大约一半左右的求职者,尤其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工作“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的频繁跳槽经历,且跳槽周期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很值得关注。究其原因,就是走出校门时因多种压力急于找一份工作,并未考虑自己喜欢或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于是抱着“先将就将就再说”的想法稀里糊涂就业。也有的单纯从自身兴趣偏好出发,对就业和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自己的工作应该是“活少钱多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对职业生涯的艰苦性、挑战性和规范性缺乏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充足准备,一遇上不顺心的事就想到“跳槽”,到头来四处碰壁之后,严重挫伤自己的信心和求职动力,最终使求职仅是为了“找一个饭碗”或“找一个落脚点”而已,与人生的职业梦想完全无关。
如果大学毕业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好养家糊口,那又何必费尽心思寒窗苦读呢?许许多多没上大学的人不照样养家糊口吗?很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把上大学当成了实现未来职业梦想的阶梯。只可惜由于事先缺乏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晰认识,没有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所以才会出现择业时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在上大学阶段,对自己该学习哪些知识、该重点提升哪些素质、该进行什么样的实习,一句话,该有什么样的积累?统统不清楚。结局必然是“到哪个山上唱哪支歌”,得过且过,最终就是对自己不负责、对家庭不负责、对用人单位不负责。
由此可见,只有科学合理地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才能真正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起到策划和指引作用,使上大学前的专业选择、上学期间的课程选择和知识积累、实习内容和实习对象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选题、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选择等融为一体,循序渐进地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这必然大大提升你的进步速度和工作效率。
美国某著名大学曾对3000名毕业生做过一项跟踪调查,这些学生在校时对未来职业有明确目标的仅3%左右,毕业30年后,这3%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占被调查学生对象财富总量的90%以上,也就是97%的人只拥有财富总量的不到10%。这项调查清楚地表明目标对成功的巨大指引作用。还有这么一则笑话,也许很能反映目标对人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某监狱同时关着三个男子,他们分别是俄国人、法国人和犹太人。他们被判入狱三年。一天,监狱长对他们说,可以满足他们每人一个愿望。结果俄国男子要了一大坛子烈酒,法国男子则要了一位漂亮的姑娘,犹太男子要了一部能与外界联系的电话。三年里,俄国人天天借酒消愁,法国人则每日沉迷于浪漫,而只有犹太人每天不停地与外界联络。结果,到他们刑满释放时,俄国男子面黄肌瘦且一脸颓废地离开,法国人拖着两个孩子戴着沉重的包袱茫然不知所措,只有犹太人一脸笑容地告诉监狱长,十分感谢他给了他电话,这三年里他的生意不仅没有停顿,而且有了更大的增长,出去后他将更好地扩大经营。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不能不发人深省!
一般来说,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现状是由之前的选择决定的,今天的选择又会决定今后的生活状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种整体的人生过程选择,做好它,就是规划好人的未来。因此,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是求职者“经营自己”的一种良策,它可以起到如下重要作用: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升投资效益。
使学习和工作目标明确,有利于提升效率,减少无用功,加速职业资本的积累。
积小胜为大胜,增强成就感和职业发展信心。
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减少焦虑和不安,抗干扰和抗挫折能力增强。
有利于发掘自我潜能,提升职业素养和增强个人实力。
减少盲目性,增强理性,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总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避免因自我评估不明、选择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错位就业。同时,许多企业也比较看重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的求职者。一位毕业生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简要地描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三至五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尽管他的成绩在众多竞争者中并不突出,但负责招聘的副总却一锤定音:我相信他能成功。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抛开专业能力的差别来说,用人单位的确看重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与公司发展目标一致。许多求职者在简历中只列出自己学过什么课程,参加过什么实践活动,以及曾经在什么企业有过工作经验或实习经历等,只有少数求职者会写出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这些规划,让人觉得求职者的求职意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使其职业生涯规划只有三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用于为本企业工作,用人企业也乐意聘用这种目标明确、规划透明的人。因此在应聘时把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告诉招聘单位,可以让招聘者对你的适应能力等作出更加真实且更有利于你的综合评价。
四、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幅简单明了的人生职业规划蓝图。它应当明确几大核心内容:
客观地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性格特征、兴趣与爱好、专长等。
合理地找准职业定位和设定最终职业目标,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粗略地规划好职业发展历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力求循序渐进。
充分地估计制约因素和要克服的障碍,力求有针对性地清除和跨越。
科学地设计好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值得指出的是,这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回答三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和“环境支持我干什么”,而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有可能是动态可调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想干什么”可能就有多种选择。你不妨将其排序,然后再将其相关的条件和制约因素等逐一列出,规划的目标就是找出其中的最佳组合或最合理组合。
然后,将因素分析和计划结果归纳为一张“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