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
7859200000006

第6章 市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胡乃武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明读本》序

市场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创造,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在人们的活动中自然地、自发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初,人们生产产品有了剩余,就设法与他人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这样就有了市场的萌芽,渐渐地人们先是不定期地,后是定期地就某个方便适中的地方交换各自多余的并各自需要的产品,这样就出现了市场。市场最初都是有形的,有具体的场所,至今,在我国一些农村还保留着古老的、有形的、定期的市场形式,这就是墟、市、集之类的市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的量也越来越大,于是出现了作为交换的媒介的货币,当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更有人专门生产用于出售的商品,渐渐地又有人专门从事商品的买卖活动。这时,市场不仅有具体的有形的场所,而且是人们可以经常地买卖商品的场所,这个过程大约是与集镇以至城市的形成大体同步的。

当出现了货币以后,特别是由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衍生出多种功能,进一步产生了信用活动以后,买和卖就可以分离而不必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进行了。同时,在出现了专门从事买卖的商人以及商品交换中的各种活动逐步地独立出来后,又形成了为市场、为交换服务的各种产业,如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经纪业、会计业、保险业、公证业等等。同时,市场也不仅仅是实物商品的市场,各种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货币等等)都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市场。近来,信息业迅速发展,更给市场带来了并将继续带来巨大的变化。有具体场所的有形的市场仍然存在,而且还在进一步发展;但无形的没有具体场所的市场不仅出现了,而且越来越扩大,越来越发展。例如,当人们利用计算机网络购物时,市场在哪里?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在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上?在商场的计算机终端上?然而,市场是存在的,却是无形的,它表现于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人们购买商品和商场出售商品的一种交换活动和经济联系。当人们用信用卡、用电子货币支付时,有形的货币不见了,当人们用计算机网络来买卖货币或拆入拆出货币时,货币市场又在哪里?这里,市场表现为人们结算的活动,表现为通过计算机网络买卖货币的活动和经济联系。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中交换的对象已经远远不止是实物商品,无形资产、劳务、有价值的权利(如著作权)等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交换的对象。而且市场中的活动内容也远远地超出了交换,虽然交换仍是市场中各种活动的基础,许多活动是从交换衍生出来的,为交换服务的。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已经渗透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本身也在发展,我们已经不能像早先那样,把它理解为:商品和劳务进行买卖的场所。如果要给市场做一粗略的界定,或许可以说,市场是以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为基础而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联系。

市场经济又是什么?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经济制度,在此制度中,通过竞争,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调节着经济的运行,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制度。自然经济是以各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庄园等)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交换是偶有剩余才进行的,各个经济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的需要安排生活和消费。这里不存在全社会范围内资源的配置,市场不起调节经济运行和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市场涵盖的面逐渐扩大,其功能逐渐增加和加强,相应地自然经济逐渐缩小和削弱。计划经济有些类似自然经济,即市场也不起调节经济运行和配置资源的作用,但它与自然经济不同,它不是由各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等)根据自身的资源和需要来安排生产和消费的,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由集中统一的计划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和配置资源的。如果说市场经济是对自然经济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否定,那么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否定却不是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否定,毋宁说是违背历史发展的逻辑的否定。正因为其不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因此,计划经济自身要遭到历史的否定,回到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市场经济去。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分工越发展、人们的需求越多样化,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越错综复杂,人们越发需要通过市场来建立彼此的经济联系,来配置资源,集中统一的经济计划不仅不能取代市场,而且也不能与市场兼容或并存。

人们之所以想人为地违背历史发展的逻辑,用计划经济去取代市场经济,是因为看到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种种失败,从而认为可以背其道而行之,用与其相对立的计划经济去取代市场经济,以克服市场经济导致的资源的损失,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对市场的指责和批判所持的论据甚多,主要是:

市场经济是自发地、无政府地运行的;各市场主体彼此竞争,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又会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甚至频繁地发生经济危机;市场经济还会使众多的劳动者失业;等等。这些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损失。市场经济还会导致贫富悬殊,收入分配不公。而计划经济则与此相反,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没有竞争,没有经济危机,没有企业破产,没有失业,收入公平分配。实际上计划经济的种种优越性并未被实践所证实,没有失业、没有企业破产、收入公平分配(实际上是平均主义分配)是以牺牲效率、以巨额的资源的损失为代价的。而对市场经济的批判,虽然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只看到市场经济的一些表现现象,或者只是看到市场经济的一面。其实,市场经济中的种种问题,种种失败,都是同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是市场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举其中几点来说。

市场经济确实存在自发性和无政府状态的特征。这是因为各市场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各自独立自主地为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参与市场的竞争,由此表现出来的行动确实是自发的,无政府的。但这恰恰是市场经济得以有效率地运行,得以优化资源配置之所在。如果没有各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地为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而竞争,何来市场的高效率?何来市场促进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促进供给与需求相适应,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的功能?市场经济中的自发性似乎表现为市场经济是无序的。其实各市场主体各自独立自主地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竞争,恰恰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如果用计划经济的眼光去看它,自然就是无序了。市场经济其实是有序的。因为它的运行是有严格的规则的,各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守;它的运行又是有规律的,表面看来是乱哄哄的,其实是有规律的,例如价格的涨落是由供求规律决定的,而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运用的;同时,市场经济还有一整套严密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维护其有规则地运行。市场经济中确实有真正无序的行为,那是一些违反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法律的行为,例如,制造和销售假冒商品,但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中这类无序的行为是要受到制裁的。

市场经济中由于各市场主体各自决策,彼此竞争,确实会带来资源的损失,例如,某些商品过剩,厂商或者卖不出去,或者只能亏本销售。但市场经济存在着灵敏的反馈机制,各市场主体有强烈的利益考虑和充分的自主权,从而有可能迅速纠正自己的错误决策,避免资源的更大损失。市场竞争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这自然也是资源的损失,但这同商品供过于求带来的资源的损失一样,正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促使其优化所付出的代价。如果亏损企业不破产,岂不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正是在商品价格的涨落中,在供求关系的变动中,在竞争中,市场才能调节资源的配置,使其由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向供不应求的部门,由效益差的部门流向效益好的部门,从而促使其配置的优化。

至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危机,原因很复杂,不能仅仅以市场经济本身来解释,经济危机不是好事,是资源的巨大损失,应极力避免其发生或避免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国家,通过政府的干预,已有一些效果,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危机虽然不好,但在经济危机中往往会发生技术和设备的大量更新,从而使经济登上一个新台阶。

还有失业问题。失业的原因很多,无论何种失业,对失业者都是痛苦的,都是社会资源的损失。但如果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的进步等产业的失业,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进步,会促使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在市场经济中一方面要设法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另一方面要对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收入分配不公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发生的。因为,竞争的结果必定会使财富的占有向两极分化,从而使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引起众多不良后果。有鉴于此,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采取各种措施(税收、福利政策等)缩小收入的差距。有些国家甚至出现福利过多降低了效率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也有可能减弱收入不公的问题。

人们往往把计划经济看做是能够克服市场经济的种种缺陷、失败的一种经济制度,是一种效率更高又能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但是,实践的结果恰恰相反。计划经济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那是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的代价取得的,一旦资源的约束加强,无法继续支撑高速增长,速度就大幅度降下来了。原苏联50 年代以后的情况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种高速度又是以牺牲人民的生活的改善为代价的,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带来效益的高速增加,更未带来人民生活的相应改善。在计划经济国家确实没有企业破产、没有失业,但那也是以牺牲效益为代价的。企业不断亏损,如不使其破产,政府只能不断补贴。为使没有失业,企业承受了冗员不断增加的负担,从而牺牲了企业的效率和职工的收入。其实这不过是将公开的失业变成隐性的失业而已。以东德和西德相比较最能说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情况。在东西德统一后,1990 年由于在两种马克的兑换率上西德给予了东德居民以巨大的优惠(有一部分东德马克的兑换率相当于市场实际汇率的4 倍),使东德人民的收入一下增加了很多,但即使如此,1991 年东德就业者的毛收入也只相当于西德就业者的53%,纯收入只相当于60%,直至1994 年东德每个就业人员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只相当于西德的54.2%,统一时东德国有企业中冗员占职工总数的33%,东德许多国有企业的技术已经陈旧到只能报废的程度,例如化工企业的技术还是30 年代的。可是大家都知道,在计划经济国家中,原东德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还是最高的。在计划经济国家人民的收入的差距确实不大,但那是人为地拉平的结果,成为平均主义的分配,而平均主义的分配是没有激励作用的,只能孳生出懒汉。计划经济国家确实有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原东德的某些上年纪的人还怀念以往的生活有安全感,没有失业,房租很低等等。但是,即使以社会福利制度来说,那也是低水平的,人们住的住房是相当破旧的,设施是陈旧的。因此这种社会福利制度只能使满足于低生活水平者有安全感,而且是靠牺牲效率来维持的。东西德统一后,西德的社会福利制度扩大到东德,仅养老金一项,1995 年西德政府就要补贴给东德160 亿马克。

为什么计划经济没有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表现出其对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这里只简单地举出几点:

第一,计划经济要能优化资源配置,必须以中央决策部门掌握充分的正确的信息为前提,但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有多种因素,特别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因素障碍着中央决策部门能掌握充分的正确的信息。

第二,中央决策部门应能从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科学的决策,而不带个人的偏好或偏见,更不致受到外来的各种干扰,这也是很难办到的。否则就不会有重大的决策失误或“首长工程”了,更不会有经常发生的计划失控了。

第三,决策失误是难免的,在市场经济中也同样如此。但在市场经济中,受到利益的约束,企业在决策时会比计划经济中谨慎得多。而且在市场经济中有灵敏的市场反馈机制来迅速纠正决策的失误,可是在计划经济中没有市场所以也没有灵敏的市场反馈机制,中央决策部门的决策失误,除非由其自己来纠正,否则基层执行部门即使发现了也是无权自行纠正的。因此往往要在造成巨大损失后才会得到纠正。

第四,在计划经济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像市场经济那样有着自己的独立利益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能充分自主决策的市场主体。而没有这样的市场主体,就不会有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为追求更高效率、更大效益而做出的努力,同时也不会有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机制——竞争。

由此可见,尽管市场不是万能的,会有种种失败,但人类创造出来的这架极其灵巧而又有效率的机器都是刻板的低效率的计划经济所不能取代的。如要取代它,就违反了历史发展的逻辑,最后还得回到顺应历史发展逻辑上去。我国在改革过程中最终决定摒弃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逻辑。众所周知,我国把改革的目标定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什么是市场经济我们可以从一些市场经济的国家具体地看到它是怎样的,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还有待于我们去论证,去探索,去创造。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显然不是给我国的市场经济做出社会性质的定性,因为邓小平已经说过,而且也为大家所认同:市场经济是没有社会属性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按照我的理解,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我们摒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因为市场经济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但是,市场经济会有种种失灵,例如会产生失业,引致收入分配不公,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社会公平的目标不相符合。因此,必须使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妥善地组合起来。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是难以结合好的,容易出现或者强调了市场效率,导致于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社会不公平;或者强调了社会公平,却又降低了市场效率。但尽管如此,我们却必须努力把二者结合起来。当然二者的妥善结合是一个长的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二者的结合会有不同,例如,在目前的阶段,应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许多人是从公有制为主体的角度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里不谈如何理解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其实,公有制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条件和手段。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三四十年,人们对市场经济异常隔膜,更由于以往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已在许多人中形成了先入之见,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亟须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来个“拨乱反正”,需要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就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启蒙的工作,以便能更顺利地促进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胡乃武教授主持编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明读本》作为《跨世纪干部系列读本》之一,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

胡乃武教授及参与编写的其他作者都是专门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对经济的实践也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又都有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懂得如何把深奥而又复杂的理论与实践讲得深入浅出,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有血有肉。本书的结构是不错的,理论篇、企业篇、政府篇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方面和内容都谈到了,也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大都谈到了。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几本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书。这本书作为简明读本,以简而明为其特点。从而更适应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还在形成和探索过程中,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不足为奇。我在上面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发的一通议论,也只是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本书的讲述也定会与其他人的和与我的思路有不尽相同之处,而这正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索。但是,本书讲的一些基本论点,应该说在我国理论界有较广泛的共识。因此,读者也可以把这本书作为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某种程度的范本来读。

1997 年1 月6 日

于北京飞往温哥华的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