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皇的皇上有五颗星
7875300000042

第42章 不要去管日本的经济

很有意思的是,“财阀”这个字并没有相对应的英语单词,英语里的“财阀”就是用日语的读音“Zaibatsu”,类似的英语单词还有“Shogun”(将军,不是军衔,而是幕府将军的那个“将军”),“Kamikaze”(神风特攻队),“Kaizen”(改善,丰田公司的一种经营活动)等几个,都是一些日本特有的,无法用英语中既有的单词表现的东西。

“财阀”是战前日本特有的经济形式,而日美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日本有“财阀”这个概念而美国没有。如果比尔·盖茨是日本人的话,估计现在随便哪个小姐兜里的保险套可能都是“微软”的了。

除了现在的韩国有和当年日本相似的“财阀”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别看这是个汉字组成的单词,但实际上“财阀”和中华文化命相犯冲,别说中国大陆没有财阀,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甚至新加坡都没有当年日本和现在韩国那种意义上的财阀。虽然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也有一些“财阀”的说法,但那只不过是一种对于财富的恭维或者吹嘘,那仅仅是几个有钱有势的家族罢了,根本不是什么财阀。

战前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安田这四大财阀,才是大帅爷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财阀。基本上是存在一个由家族成员组成的合名会社作为核心,这个合名会社就是一个控股公司,控制着派生出来的子公司孙公司,这些能够称为“财阀”的企业集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形成闭环的生产系统,从矿山挖掘开始一直到各种最终销售产品的制造,都能在集团内部完成,形成了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济形式。

这种“合名会社”现在在日本的会社法中实际上已经被废除了。那是一种无限责任公司,这样,公司的每个成员也就都是经营者,实际上除了家族成员之外无法组成这样的会社,所以现在日本的会社法只承认成员为一人的合名会社。但一个人的会社不就是个体户吗?所以说“实际上已经被废除了”。

顺便说一句,由于财阀解体的影响,日本曾经在战后的很长时期禁止控股公司的存在,直到1997年之后才解禁。

财阀由于其巨大的企业规模和财力,很自然会对国家的政治产生影响,更不要说财阀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会主动去影响国家政治了。实际上,日本帝国的内外政策从甲午战争之前开始,就非常明显地反映出了三井等财阀集团,要求在上海等地发展棉纺织产业的经济利益,随着这几家日本财阀力量的不断成长壮大,对政府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也是事实,所以大帅爷要使得财阀解体的措施没有错。

但是不管大帅爷“经济民主化”,或者使财阀解体的措施如何正确,当时连30年的历史都没有(创业者松下幸之助本人的年纪也就刚过50)的松下公司却被算成了财阀,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呢?

其实,大帅爷刚上任时,从华盛顿接到的有关日本经济的指示是:“对重整或者加强日本经济不负有任何责任。”野坂参三在延安的窑洞里还在梦想着日本制造业,能够摆脱对棉纺织业的依赖,而走向重工业和精密工业,野坂最害怕的是美国会让日本重新回到农业国去,可是大帅爷一开始想干的,还真和这个目标相去不远。在“经济民主化”和“财阀解体”的后面,实际上确实有弱化日本经济的目的。因为无论当时的美国人和其他欧洲人怎样贬低日本的制造业水平,但飞舞在珍珠港上空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以及把那些轰炸机和战斗机运到珍珠港海域去的航空母舰,就是日本的制造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包括大帅爷在内的美国人,都知道几乎没有资源的日本人,所创造出来的在当时是很独特的经济模式:进口能源和资源,在进行加工之后出售到国际市场,以换取进一步进口能源和资源所需要的资金来扩大再生产。实际上,日本的出口产品在战前就已经开始在逐步摆脱棉纺织产品了,除了步兵武器和军舰等军工产品之外,日本的轻工产品也在走向国际市场。比如日本产的自行车就已经在亚洲市场上占了最大份额,日本的橡胶产品也在冲击英国人的市场。美国人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产品势必会越来越多。

当时以美元基轴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只刚刚建立,美国人还没有体会到基轴货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没有人扯兑换率的皮,实际上那时候和日本人玩一下兑换率可能会更加有效一些。但大帅爷很直觉地知道日本产品之所以具有竞争力,是因为日本人实在太穷了。在美国人眼里收入过低的日本人,几乎是像志愿者一样在为企业工作。即使美国的陆海军航空兵把日本的产业给炸成了一团糟,即使剩下的部分还要作为战争赔偿拆走,但谁又能保证日本人不会东山再起呢?

所以只有消除日本的财阀经济基础,使得日本人更加富裕一些,或者说让日本人知道追求富裕,才能消除对于美国制造业的威胁,应该说这才是大帅爷搞财阀解体和民主化改革的真正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