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是唐代初年始建,辽代统和二年(984年)重建的一座著名佛寺,坐落于天津市蓟县城西关大街路北。原名观音菩萨寺,后改名为独乐寺。关于独乐寺名称的来历,有着许多传说,其中一种说法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和他的部将史思明起兵叛唐时,曾在蓟县的观音菩萨寺中誓师,为显示他的力量和野心,将寺名改为独乐寺,意思是独享天下之乐,不与他人同乐。另种说法是有独乐水在寺的西北部,因此得名独乐寺。
但因为寺内有很大的观音菩萨像、民间俗眸之为大佛寺,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寺中的殿堂楼阁,除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建筑外,其余均为明清两代所重修,唐代独乐寺原貌早已不复得见。然而由于辽代去唐不远,重建后的寺院仍不失唐代风格。寺院由东、西、中三部分组成:东为僧舍,西为行宫,中为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这两座建筑排列在贯穿南北的主轴线上。殿堂与山门间有回廊相连,展显出以殿堂为中心的特点的唐代寺庙建筑,是研究古建筑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
独乐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它坐北朝南,山门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门额上高悬“独乐寺”三字匾额,字体雄浑有力,相传为明代权臣严嵩所书。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门内两侧各有一尊神态威武,形象逼真的泥塑力士像。山门木结构的梁架,保留着古代建筑的特点,台基上竖立大木往12根,四角柱头略向内收,柱脚梢向外放,侧角明显,使建筑起稳固作用。每根往上设雄大斗拱,以支撑坡度平缓的单檐庑殿顶,这种殿顶,古时又称四阿大顶。屋檐外伸深远,檐角如飞翼,生动别致。山门正脊上的正吻也与明清时代的有所不同,鱼尾翘转向内,似雉鸟飞翔。这些都是古代匠师们高度的智慧和绝妙的建筑技术的杰出之作,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独具的特征。
山门的正北面是巨大雄伟的楼阁式建筑。这就是外观两层,内有一暗层,实为三层的观音阁。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双层楼阁建筑最高的一座,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称。阁高23米,上覆单檐歇山顶,中间有腰檐和栏杆围绕,可登楼凭栏远眺,饱览周围胜景。阁内以佛像为中心,四周立木柱两排,柱上设斗拱,由于位置和功能的不同,使用梁往接榫结构达24种之多。其梁、柱、斗、枋虽数以千计,但布置有序,组成一个牢固优美的整体。阁内正面供奉着一尊高16米的11面观音像,身体微向前倾,面庞丰润,两肩下垂,姿态端庄,是中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他的两旁各有一尊服饰鲜艳,形象生动的胁侍菩萨立像,具有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这三尊塑像是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观音阁是集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精华,建筑手法十分高超。虽然历经千年的沧桑,发生过二十几次的地震,但迄今仍巍然屹立,完好无损。
观音阁内下层四壁都绘了大型彩色的壁画,总面积将近140平方米。主要题材:南墙大门两侧绘的是三头六臂和四臂天王像;北墙后门两侧和东、西墙绘的是十六罗汉立像。壁画间还绘有山林云海和世俗题村的画,是明代画师的作品,这些壁画在过去长时期被厚墙皮所复盖,直至1972年才被整理出来,重见天日。据说在明代的壁画下面还有辽代和元代的壁画。重新发现的这些壁画,不但提高了观音阁的文物价值,还为中国的美术考古平添了新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