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社群电商:新零售时代下的电商变革
79250800000003

第3章 认识社群电商新生态

社群是什么

所谓社群,从字面上看,就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社群的含义又不能这样简单理解,所以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解释应该是:基于一个目标、需求和爱好,将有共同价值观和喜好的人聚合在一起的群体,叫作社群。

比如,我们常见的像某活动广场,常年有几个大爷在下棋,而广场另一个地方,大妈们在跳舞。我们可以把这个活动广场看作是微信、微博、QQ、朋友圈……而这些自发而聚集的人群,便是社群的雏形。所以,我们网上所说的“社群”,就是把现实里的朋友圈搬到了网上。“社群”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

当然社群之间的连接方式有的很强,有的则很弱。强连接的社群活动有很多人员积极,相反则很快就散了。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的连接方式有几种呢?只有三个维度:精神连接、现实连接和数字连接。最终衡量这三个连接是否成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没有铁杆儿粉丝,二是能否形成产销。具备这两点才是真正的社群。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小米,小米在做社群营销的时候,先是找到了一些小米产品的发烧友,然后聚合成一个小米社区,借助这些原始的粉丝口碑扩散和购买力,来扩大小米的知名度。另外,小米的这些粉丝中,不仅有小米的忠实使用者,还有工程师和研发人员。所以,社群构成的五大要素如下:

(1)同好。对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同好决定社群的成立。

(2)结构。包括组织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结构决定社群的存活。

(3)输出。好的社群一定要有稳定的服务输出和群员的共同内容输出。输出决定社群的价值。

(4)运营。运营四感: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运营决定社群寿命。

(5)复制。首先通过核心的种子用户,然后再进行裂变和复制,最终产生社群规模。

我们再看看“良品铺子”是如何把社群玩嗨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发展的:

良品铺子是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成功电商体系。前期良品铺子就通过线下进行各种活动,建立了以地域划分的粉丝俱乐部,然后组织粉丝社群活动,通过线下沙龙、城市PK赛等,让这些地域粉丝持续活跃起来。并且在门店里,将自己员工的角色进行分组,由社群附近特定店员负责维护,做到了再小的地域社群也有专人运营维护。良品铺子建立的不是一个大而泛的社群,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社群矩阵。为了做好粉丝社群运营,良品铺子还专门成立了社交事业部,专门负责各类优质、创新内容的开发。社交事业部成立了核桃TV,全权负责《让嘴巴去旅行》《好食光》《良身定制》《开心果剧场》4个精品栏目的运营。在新媒体负责人段文的带领下,内容原创、借力IP、打造自带IP的社交产品、蹭热点、娱乐营销、互动活动……良品铺子微信公众号和粉丝一起玩得很嗨。

所以,真正的社群不是指你的手机里有多少群,因为不是所有的群都能形成黏性,都能带来生意。比如,自己家人的群、公司的同事的群,以及其他公司卖产品和服务把你拉进去的群,在我看来,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群,或者应该叫没有互动的死群。因为,这种群虽然你进去了,但不知道怎么跟群里的人互动来把它变成资源,久而久之群里因为没人讲话变成死群了。所以,真正的社群并不是几个人建立起来,而是基于兴趣、价值观、信仰而聚合一起的,并非因一场活动或一款产品被硬性拉进群里的。

兴趣社群更加注重群体的力量。以前的论坛、贴吧、豆瓣便是兴趣社群最好的载体,这些有共同兴趣、爱好、话题的人聚集在一起自由地交流,分享彼此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从而有了利用口碑效应、改变一批人的消费行为。

在今天,大家的消费是分阶级的。相同阶层的人是可以玩在一起,可以买相同的品牌、价位的产品,但是不同阶级的人就很难玩到一起。大家在购买产品时不再是基于功能性的消费,而是在某个场景下,要送给女朋友、同事等场景下的消费。精准营销就是产品特定为某一类人设计的,其他人不是目标用户。社群要解决的就是我们需要的目标用户,如何使这些人跟我们协作、连接、互动,产生良性循环才是关键。

另外,真实性是社群的灵魂,连接催化了真实性,使社群的生成和维护更为可行。一方面,中介消失,生产者可直接与用户发生连接,更具真实性,当连接变得充裕,用户也会更追求真实性;另一方面,互联网向线下渗透,寻求更大的价值空间,O2O兴起,垂直服务成为可能。任何企业、组织乃至个体能直接和用户产生连接,真实性、价值性、人情味开始回归;大众商业开始解体为一个个小而美的围绕特定需求、垂直服务的社群。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够利用手机进行连接,工具已经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已经从最初的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过渡到社群经济时代。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改变了财富的运行轨迹。俗话说,人在哪里财富就在哪里,机会也就在哪里。现在的人大部分聚集在网络上,特别是“两微一抖半个头”——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现在好的社群依然不多,很多社群顶多就只能称得上是社区。未来的社群经济,依然会被人认可,不过会更加成熟,规则更加完善,使得社群可以更好地可持续拓展。

真正的社群不只是一群人加在一起,人单单是聚在一起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当他们在这里丧失掉个性,只具备共性时,才能开始发挥价值。在社群里,是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所以,想建立社群,一定要明确三个要素,缺一不可,那就是“有目标、有核心、有阶层”。

社群中的所有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小到各类爱好组建的群,大到各种信仰,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所以,这充分说明,要想让一个群持续做得火热,就要让粉丝们对这个群有源源不断的热情和目标参与,没有目标,社群便不可能有任何运动。

另外,社群中要有骨干和核心成员,核心成员所起的作用是指引和带动,如果没有核心的群内成员,无论多少人的群,最终都是一盘散沙无法聚焦。

除了核心和骨干成员之外,群内也要有阶层和角色划分,不但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角色,还要因为努力和带动有上升的通道,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努力去实现。

当有人成为特权阶层后,他一定会加入到社群的维护中来,成为社群核心的拥趸。人们表面上痛斥特权,但实际上却总想成为特权阶层。如果没有阶层,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平均主义就会让人群的活力快速下降。

社群经济与社群电商

社群经济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就是在社群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效应。百度百科对“社群经济”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在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关键点:第一,一群用户;第二,群蜂效应;第三,反哺。对比粉丝经济来看,更为突出的是群蜂效应和反哺,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产生经济效应”。

说得简单一点,社群经济就是在用户聚集的状态下为品牌本身带来的一种商业变现结果。其特点有:

(1)聚合和裂变:社群是基于相同爱好和共同价值观的人产生的,所以很容易产生聚合,一个人的传播同时能带动身边的很多人,这样会产生跨边界裂变。

(2)建立在情感价值上的传播:社群的成员一旦主动参与到社群中,那么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后会有传播意向,然后刺激社群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情感价值逐渐渗入的过程。有了前面的聚合和裂变,再进一步巩固了社群的情感基础,那么就会从“人以类聚”发展成“志同道合”,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群中来。

(3)自由组织传播和协作:社群成员自由组织参与生产、传播和消费。

那么,社群经济与社群电商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呢?社群电商与社群经济之间的关系,绝对不只是维系“社群”而已。社群经济是在“社群”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效应”,那么“社群电商”就是社群经济的一个落地表现。

社群电商的通用定义是指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或电商平台的社交功能,将关注、分享、讨论、沟通互动等社交化元素应用到电子商务的购买服务中,以更好地完成交易的过程。对于消费者来说,体现在购买前的店铺选择、商品比较、购买过程中与电商企业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在购买商品后的消费评价及购物分享等。社群电商不仅能起到前期的导购作用,还能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起到用户连接和共同分享的作用,与单纯和传统的购物模式相比,可以增加用户参与感,也可以形成产品二次或多次的销售效果。

社群电商的特点是:

(1)准确识别:用户细分,商家掌握用户信息,精确分析、识别、挖掘,从而培养用户购物行为,实现精准营销。

(2)深度互动:社交电商具有鲜明的社交特质,通过人与人之间更深度的互动,以内容为载体,玩法为工具,有效提升现有用户黏性,建立信任,提高用户认可度和忠诚度。

(3)快捷传播:通过社交行为快速传播,实现人群裂变。

社群经济和社群电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社群电商是社群经济在线上的一个衍生,它是意识形态的一个落地表现,它没有传统电商所谓的B2B、B2C或者C2C等的划分,它是可以三者兼容存在的。社群电商不会是一个颠覆性的商业模式,而是商业本质的一次回归,是传统电商和移动电商的一个延伸。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群电商更像是一套客户管理体系,通过客户的社群化,既可以维护老客户,也可以通过老客户拓展新客户,而且在新老客户感受到产品或服务好的基础上,还能形成更长远的传播价值,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社群电商从传统的电商过渡到了移动电商,其实最早的微商就是脱胎于社群电商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整个商业生态逐渐走向了歧途,当然这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未来移动社群电商创业的三个核心点,分别是超级IP、社群和商品,超级IP好比是一个向心力,能将有共同情怀和价值观的人会聚在一起,在“人即渠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IP的凝聚力正是打通这些渠道的关键所在。未来,社群对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解决获客问题,更是企业定位、品牌营销、产品开发等企业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标准。

先有了社群,然后建立在社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效应,最后实现了社群电商的真正落地,这是将来移动社群电商的发展趋势。

社群电商之所以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关注,原因在于电商们发现,用户的社交关系能够有效降低流量成本,提升购物频次。社群电商有别于传统电商,是对社交性购物产生不确定因素和购物需求的满足,而传统电商是基于搜索逻辑,对目的性购物的满足。传统电商是用户想到需要什么,于是搜索、比价、询问然后下单,而社群电商是用户在朋友关系中发现对方在购买、推荐或者谈论某种商品,然后基于对朋友的信任而直接下单。比如,拼多多最早的模式就是通过微信朋友之间熟人介绍和分享产生了商品销售和多次销售,迅速实现了增长。

在社群商业模式下,用户基于一个共同的爱好,被一些好的产品或服务或内容吸引,从而聚集成社群,然后通过共同分享和参与使社群发展壮大,促成更多交易,完成商业变现。这就向我们说明,社群的几个要素,首先要用好的内容和产品做流量入口,其次用维护社群关系扩大流量用来做沉淀,最后在流量的基础上产生交易,实现变现价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以社群电商为发展趋势。

粉丝经济与社群电商

对于粉丝经济,百度上的官方解读是这样的: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以前,提到粉丝,人们就会想到对明星和偶像产生崇拜的那些追星族,一旦对某个明星“深爱”甚至都被称为“脑残粉”,这个称呼当然带一些贬义色彩,但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一旦对某个人产生了好感,追星甚至就会失去理智。可见,粉丝的力量有多大。就像前一阵周杰伦的粉丝因为别人说周杰伦没有上热搜,在短短两天时间内粉丝就把自己的偶像“捧”到了热搜榜,这就是粉丝的力量。现在粉丝经济不限于明星和偶像,对某一个产品产生了热爱,也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粉丝狂欢,如苹果手机,每一次上新款,果粉们都是彻夜排队,甚至为了一款产品争抢打架的都有。

如此,商家发现了粉丝的力量和潜在的商机,于是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粉丝圈,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

说到底,粉丝经济是由粉丝、产品或内容或明星及第三方资本支撑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在这个利益场中,明星或产品是商业价值的承载体,粉丝是商业价值的实现者,资本家是商业价值的投资者。

粉丝的力量我们都有目共睹,网络上出现的案例可以略见一斑,比如,排队购机的果粉,罗辑思维的罗粉,小米手机的米粉,更不要说明星们的粉丝,等等。

由粉丝经济带动的价值效应,使得无数品牌和个人借此机会获得了自己的成功,社群、网红、IP、自媒体实际上都是粉丝经济的产物,市场竞争也围绕粉丝轰轰烈烈地展开。

在粉丝经济时代,对于每一个IP来说,它的粉丝越多,那么它必然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粉丝越忠诚,它存活时间就越长,发展动力也就会越强。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明星主播被爆了黑料以后依然有大量的粉丝选择相信,而有一些人的粉丝却随风倒戈的原因。

总之,无论是企业,还是收割粉丝流量和价值的个体,最好清楚地明白你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你存在的价值根植于粉丝当中。你需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品质和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消费价值和体验,这个游戏才可以继续玩下去。

那么,粉丝经济与社群电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社群经营的基础是粉丝,可以说没有粉丝就没有社群。粉丝是对品牌充满感情的铁杆儿用户,粉丝的消费行为也是基于对品牌的感情基础。苹果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果粉基础上经营的粉丝经济,传奇的小米科技也是基于米粉对品牌的情感认同而建立的品牌,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其目标用户是老罗的粉丝群体。社群经济就是这样的模式,先通过社群定位好目标用户,再通过对用户需求的研究来生产相应的产品,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属性与用户需求相统一,而不是按照产品去定义用户。

社群经济的方式是通过对内部生态满足产生经济价值并进一步外延。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理论将粉丝经济等同于社群经济。其实,粉丝经济是一种单项的价值流通,它通过塑造一个品牌,来笼络对该品牌有较高认知度与喜好的受众成为其粉丝,这样的关系构成使得其内部的信息传递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即品牌传达某些信息,粉丝接受信息并向品牌做出反馈。这样的纵向信息传递方式有着极强的向心性及非理性因素。

社群经济虽然是依赖粉丝为基础建立起来,但与粉丝经济根本的差异在于,粉丝经济是向心发展,而社群经济是横向扩散,当然,运营成功的社群也能够因为产品或内容聚集人气产生品牌向心,产生和粉丝经济同样的效力。

两者的区别在于:社群是一个两两相交的网状关系,用户满足/服务用户,而粉丝经济则是以某个点为中心,所有人围绕这个中心活动的明星式经济。社群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我运作,但粉丝经济不会。

粉丝经济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机制为粉丝提供一种类似于社群的归属感。这也就导致了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在社交媒体中容易混淆的现象。

就像罗振宇将罗辑思维带出来独自创业时所说:我这个是社群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但是,说到根本,罗辑思维可以说既是社群经济,又可以是粉丝经济。不能单纯定义为社群经济或粉丝经济。

在互联网领域,除了罗辑思维之外,小米、“papi酱”等,都被誉为粉丝经济效应的代表。

粉丝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交电商的作用类似,都可以提高和用户的互动频率,吸引路人转换成实际消费者。转变粉丝经济为社群经济,九阳就是典型的转型社群经济的品牌。

九阳官网上有一个“粉丝节”的案例:

九阳推出的“九阳粉丝节”活动,为九阳社群经济的转变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在活动中,不仅九阳公司各个产品负责人深入各个环节与粉丝零距离接触沟通,而且还邀请粉丝合伙人即美食达人成为活动主办方,共同策划举办活动。整体活动粉丝的参与热情度远远高于主办方,粉丝合伙人理念巧妙地构建了粉丝“主人翁”意识,与粉丝做朋友,让粉丝成为粉丝节真正的中心,完成品牌与粉丝达人面对面对话,更为社群黏性提供了核心基础竞争力。

九阳粉丝节除了构建与粉丝亲密沟通的渠道,还运用场景语言的表达将企业想要传达给粉丝的健康、关爱、DIY等理念诠释得更加深入人心,粉丝在短短一天的时间内走进老北京茶馆、体验英国、法国、日本、中国台湾环球下午茶,在与九阳员工交朋友的同时也轻松地理解到九阳品牌的特性。

总的来看,九阳在粉丝转化为社群的路上跨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稳固社群必将为九阳助力,粉丝将与品牌共同成长。

除了这些实体企业在积极从粉丝经济过渡到社群经济之外,打开主流电商平台的APP,就能轻易发现,类似社区、论坛、发现等板块,都在力图吸引消费者成为自家的粉丝。不同的电商平台,它的配送速度、购物体验和售后服务等,都对应着一部分粉丝客户群体。

无论什么样的商业形态,最终的基础依然是“人”,社群电商更是如此,无论是单纯的粉丝经济,还是粉丝关系向经济的变现转化,都是以用户为基础。用户的运营好坏,直接关系到社群成员的留存率以及社群成员质量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转化。

我们也要看到,粉丝经济其实是基于社区的基础上产生的单向、自上而下的一种生产关系,粉丝和企业主或者品牌方的关系只是一种从属的隶属关系,是一种弱关系弱链接,企业主或品牌方是中心,他们发布或者掌控了所有信息及资源的发布。而社群经济却是基于社群的基础上产生的横向、圈层化的一种范围经济,这个社群里没有谁是中心,也就是去中心化,大家都是这个社群的主人,大家提供有温度的内容,协同互助、互惠互利。

传统电商与社群电商

对于传统电商与社群电商有这样一句话:传统电商消亡,社群电商崛起!为什么说这是个大趋势呢?

往前推几年,传统电商的卖家,从来不需要担心流量、转化率等问题,只遵从一种传统的销售模式:流量—转化率—产品销售—售后,收益依旧十分可观。但是现在互联网环境变了,你会发现这个传统的模式继续建立起来,流量越来越贵了!无论你怎么优化店铺,怎么优化标题,转化率还是很低!顾客的忠诚度越来越低,甚至回头客也从此消失了。

这也是商家积极布局社群电商的原因所在,社群电商模式利用微信、百度贴吧、QQ群、抖音等具有影响力的社群平台,向拥有共同认同价值的群体提供电商入口,由社群成员自主筛选符合群体需要的优质产品,打造以社群为主体的场景化消费模式。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手游高手,你身边肯定有很多相同爱好的人;你是个二次元爱好者,也一定会寻找这样的群体去参与。那么,这些有共同爱好的人一旦组成一个社群,里面有威望的人号召大家、组织大家一起玩、一起吃、一起爽、一起嗨等,这个就是社群电商。再比方,你是一个小学生的妈妈,你身边肯定有一大部分同样都是这个身份的家长,那么关于孩子的学习、课外辅导等必定能互通有无,然后大家能够一起学习,一起玩儿等等,互相有好的东西会分享,这就是社群电商。

社群电商一般分为四大类型,如导购型:通过建立购物平台,请大V、网红、明星引导推荐,吸引用户,如小红书。拼购型:以低价优惠为核心突破口,以拼团的方式实现用户的快速累积,低价刺激用户,如拼多多。社群型:以某一类需求集中某一类用户人群,达到量级后再以平台增加产品内容,如转转、闲鱼等。微商型:为具备一定销货能力的个人提供货源、渠道、仓储、配送、服务资源,为其分销建立链式服务,如来福掌柜。

纵观当下社群电商的崛起和传统电商的下行,可以发现传统电商是以“货”为中心,社交电商以“人”为中心;传统电商是有人买了货之后,你才知道谁是你的用户,你和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是货。社交电商,首先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然后建立信任,最后再卖货,在卖货之前,一多半的用户,可能你已经知道了。

传统电商与社群电商的区别就在社交上,传统电商只是依靠于互联网上的店铺,通过在线展示商铺物品进行交易,随着移动端的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流,现代电商融入了社交元素,通过自己的社交圈来达成交易,这时候往往商铺的展现形式内容不会显得太重要,而个人信用和评价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说传统电商是一群竞争者在同一个鱼塘里捕鱼的话,那么社群电商就是一个大团队同心协力在捕鱼,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淘宝、京东那样,鱼塘里确实有很多鱼,但跟你在同一个鱼塘打鱼的人有多少呢,大家都盼着自己能够满载而归,都相互使出了自己的手段,如今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几个人能吃饱呢?社群电商则完全不同,因为所有人都在同一条船上,大家同心协力,把力量捆绑在了一起,大家各显神通吸引到鱼群,去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传统电商一个平台里有几百万个商家互相竞争,在今天极度饱和的市场,如果没有大量资金投入,基层创业者已经很难生存了,你花500块钱把自己的店铺置顶了,别人就能花600块钱把你的顶下来。

社交电商则是为了解决这一现象而萌生的新生代商业模式的载体,平台将供应链、仓库物流、客服、售后等前端服务全部包揽,经营者们只需要做好一线销售,几十万上百万人共同去推广一个店铺,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了一起,每个人的推广都是在为同一个平台做宣传,走得能不快吗?

社群电商之所以对传统电商产生了碾压式的发展趋势,是因为本身具备了几个优势:

一、口碑式裂变传播

社群里有一群爱好相同的人,由于使用同一个产品,会拥有共同的体验,也可以产生共同的话题,如果产品和服务好,就会形成让别人自发传播的目的。社群理念是集合了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观的人群,这批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对你所提供的服务有着巨大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交圈也肯定趋同于你所提供的服务,所以社群对于电商而言,可以达到口碑式的裂变传播,就是用户帮你传播吸引用户,而你需要做的只是运营社群和输出高质量的内容。

二、有了社交做信任,更好地卖产品

社群有一个相对的优势,只要是一个群里的人,时间长了会产生一定的信任度,对于产品营销会更容易,不像普通电商产品不容易留住用户,大多数情况下的用户消费只是一次性的消费,其实这最大的原因还是我们的产品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同,没有给用户建立消费习惯;而社群电商以社交为主,以爱好为基础,以彼此熟悉为契机,很容易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用社交信任卖出我们的产品,这样建立的用户关系往往更为持久。但前提是我们一定要以用户的体验为主,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样我们才会和用户建立信任。

三、改变用户的消费体验

社群电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改善用户的消费体验,使用户的消费在很多时候属于情感消费,而非一时的冲动消费,并且可以让用户在消费的过程中找到和自己有共同需求的人群,然后建立情感依托。这样不但改善了用户的消费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也让运营者明白了消费者新的消费诉求,能让运营者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这点更是传统电商所不具备的。

虽然社群电商相较传统电商而言有很多优势,但是社群电商的本质是电商,不是社交,社交最大的作用是触达,而不是转化。因此,社群电商的用户比较看重的是社群电商发布的产品,产品价值几乎决定了最终社群成员向商品用户转化率的高低。

无论是传统电商还是移动电商,都绕不开一个主题,就是流量。传统电商为了流量可以说是百般绝招都用上了,打广告、买流量、做促销,无所不用其极。这样虽然可以带来流量,但成本也不低,使得很多电商最后弹尽粮绝死于流量缺少,商品卖不掉的困境。社群电商则不然,无论是兴趣爱好群,还是网红、直播,流量不需要下很大的血本,可来自粉丝互动,所以流量可以积累,可循环利用。

当然,社群电商的这种利好并不是对传统电商的完全颠覆,而是一个更具优势的延伸,用好的产品和内容吸引用户、聚集用户,促成交易,完成价值转化。

社群电商主要依靠内容、信任、共享,而用户,是以兴趣和相同价值观集结起来的固定群组。所以社群电商应该是以内容为主,企业或商家要诚信经营,这样的社群渠道会建立得比较人性化,管理也会轻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