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哲学
7933200000038

第38章 是神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神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董仲舒

董仲舒之后的神学目的论,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把自然界万物说成是天有意创造的。对于这种说法以及人世间传说的鬼神,王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人们自己“思念存想”的产物,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

王充强调,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抹杀了天和人的差别。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是没有意志的;而人是动物中最具有智慧的,是有感情欲望的,所以才能进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他说:只有有口有眼的东西,才是有意志作为的。口要吃东西,眼要看东西,这是因为他内心有欲望,欲望要表达出来,口眼就去寻找了,找到了,才会满足,这些都是欲望的所作所为。所以,福和祸都是人们自己招来的,祭祀不过是“主人自尽思勤”而已,并不能真正因此而避祸得福。推之于鬼神,是蠢人的行为,乱世的现象。那些灾异和人生病一样,都是自然现象,与政治、皇帝无关。

同时,王充还认为,如果只根据感觉来认识事物,那就会被外在的虚像迷惑,以假为真。所以,要分辨是非曲直,必须“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王充是重视实际经验对于认识的作用的。他提出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熟能生巧,并举例说:“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相反,如果没有实际经验,不去实践,那么即使再聪明也不会达到的。

王充擅长辩论,他的话开始看上去很诡异,最后的结论却又很实在。他力主“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反对将儒家经典变为教条,所以,他的文章强调内容,提倡通俗,反对崇古、模拟和“浮华虚伪之语”。王充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去做学问,大多会失去儒家的本质,于是,他选择闭门思考,谢绝了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性的事宜,潜心著述。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有八十五篇,二十万字左右,书中解释了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的疑惑,也更正了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神的认识,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他还写了《儒增》、《书虚》、《问孔》和《刺孟》等篇,对传统的儒学,特别是汉代经学,进行了论难。在书中,他甚至怀疑古经、上问孔孟,公然向神圣的经典挑战,后人对其多存质疑。

近七十岁的时候,王充被好朋友推荐出去做官。汉肃宗特诏派公车去聘请,但他终因体力、脑力都衰弱了,还生着病,未能去,在家创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要节制欲望,守住原神等观念。